" /> " />
每年栀子花开,正是黄鳝、鳖鱼旺市,人们到肥东常听到一句口头禅:“箭杆黄鳝马蹄鳖”。黄鳝象箭杆,并不粗;鳖象马蹄,并不肥大。为什么拿它作为美味标准呢?这里有一段清官包拯的故事。
包拯入朝为官时,宋朝已行贿成风,只要入朝为官的,对皇上都要有点孝敬。可包公是“膝盖头穿袜子——不是那一角(脚)”啊。仁宗等急了,便向包公伸手说:“包卿,入朝要善待皇上,你可晓得?”包公说;“我晓得。善待皇上,就是要为国尽力,替民分忧,而今边防——”仁宗听包公的话不上“正题”,便打断他的话说:“朕是问,你的家乡可有什么好吃的?有,就给朕进贡一点。”包公听了,心里一惊。当时,正是边境吃紧;北面有金人挑衅,西面有西夏入侵。包公心中翻过来滚过去的事,就是如何多买马匹,多置弓箭,以便加强边防,防止异族入侵。便顺口奏道:“陛下,臣家乡靠近巢湖,要论味美,就数箭杆黄鳝马蹄鳖了。”仁宗听了,很高兴说:“那好啊,你给朕进贡吧!”
散朝后,包公回到家中,就吩咐家人包兴返乡买办。买的黄鳝,比手指还细,就象箭杆;买的鳖,只有茶杯口大,翻过来,就活象马蹄。早朝时,包公呈上箭杆黄鳝马蹄鳖。仁宗一见,很不高兴,寒着脸说:“包拯,你搞的啥名堂?朕的御厨里两斤重以上肥美的鳝鳖甚多,朕看不出这些小东西有啥好处?”包公跪下奏道:“陛下,你和臣想的不是一条道,自然看不出名堂。陛下问我什么好吃时,我正想着边防吃紧,戍边的将士要的是‘弓箭足,马匹多’,我一急,就说出了‘箭杆黄鳝马蹄鳖’。我也知道,这些不够斤两的鳝鳖,不如大的肥美,我这是欺君。但我想奏明圣上,边防吃紧,我们在朝的,上至君主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不可能‘紧吃’!只要圣上多想边防,多置弓箭,多买马匹,西夏和金人就不敢小视我们。只要边防安定了,国泰民安,细鳝小鳖,圣上也会吃得喷香可口。”一席话说得仁宗醒悟了。他说:“包卿的用心,朕明白,治国应多想边防、百姓,不应净想着吃喝,朕赦你无罪。”
说也怪,大概因为是清官讲的,箭杆黄鳝马蹄鳖的味道就是不差。
肥东焦面
传说,有一天,仁宗让小黄门领着,悄悄地来到包府,不让门官通报,径自进了门。进门后就听到里面传出“呼噜呼噜”的响声,仁宗感到奇怪,便向响声的地方走去。进屋一看,原是包拯的夫人董氏,带了两个丫环在磨磨,磨子下面隆起一圈黄乎乎的粉末。董氏一见仁宗,赶紧跪下接驾。仁宗坐下说:“免了,免了”。接着便问:“你磨的啥?”“焦面。”“磨这干啥?”“让包府尹私访时带着路上充饥。”仁宗听了,点点头又问:“这是怎么制的?”于是,董氏便将焦面制作的由来向仁宗禀奏。焦面是把大麦炒焦磨成的。第一个制焦面的人,是包公大嫂。原来,包公是包家的老罕儿子,母亲生他不久,便死了。包公大嫂淳朴善良,便把襁褓中的包公抱到自己儿子的摇篮里,一齐抚养。包公二嫂势利刁钻,看着这吃奶的小叔子,至少要吃十几年白饭,就吵着要分家。大嫂不怕吃亏,也就答应了。这样,大嫂的日子,就更艰苦了。到了包公能上学时,大嫂勒紧裤带,又让叔侄两人一齐上学。由于塾馆在集上,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要是有钱,在集上饭馆搭一顿,也就没话说了,可是拿不出。大嫂为此伤透脑筋。公公对贤惠的长媳,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便把留给他吊(酿)酒的大麦拿出来,交给大媳妇说:“我不喝酒了,这大麦给你,你想想点子,做点什么,给老汉、孙子带着上学。”大嫂接了大麦,想呀想,终于想出炒焦磨粉,让包公叔侄带着,搞点开水拌拌,既方便,又抵饿。
后来,包公为了私访方便,就让妻子董氏学会做焦面。董氏心疼包拯,还炒了点芝麻放进去,比大嫂做的焦面又讲究了些。仁宗听了,很受感动,吃了一口,还可以;吃第二口,便不咋的了。因为皇帝毕竟是吃香的,喝辣的,味口吃高了。但他却感动地说:“包卿为社稷用心如此良苦,诚朝廷之良臣也!”
由于这样,焦面在包公的故乡——肥东流传下来了。这种制作简单,携带方便的焦面,后经日益加工,越做越好。拌上糖,已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了。【原标题:包拯轶事二则】
来源:中国肥东——旅游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