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穆青(1921年~2003年),回族,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当代著名新闻记者,代表作有《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在任新华社副社长、社长期间,他重视民族报道,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培养人才,是我国民族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0年7月,19岁的回族青年穆青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从此开始了执笔为文的生涯。
1945年,穆青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进入东北日报社工作。此后,他采写了《月夜寒箫——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放的胜利——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闻作品。1949年,他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发表了《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写》、《记湖南的和平解放》等几十篇通讯、特写,成长为一名卓有成绩的战地记者。
1950年至1959年间,穆青先后在新华社华东分社、上海分社任领导职务,1959年任新华社副社长。此后,他不但与人合作采写了诸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等一批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通讯,还通过狠抓业务建设,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1982年,穆青升任新华社社长。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穆青对民族新闻非常重视,在担任新华社领导期间,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民族新闻的重要性,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培养民族新闻人才。
1980年,在新华社召开的民族报道座谈会上,穆青明确指出:“民族报道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加强,决不能有丝毫削弱。”他说,加强民族报道,不仅有利于沟通各民族情感,促进安定团结,还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搞好发展,开发好边疆,为保卫祖国作出贡献。
接受过战争年代洗礼的穆青,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来看待民族新闻。他认为,民族问题是至关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因此,必须“针对大局加强民族报道”。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90年,穆青指示在新华社专门设立了一个民族报道组,这个报道组专门处理少数民族题材的稿件,增加了少数民族新闻的发稿量。此外,穆青加强了对《参考消息》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3个民族文字版的领导,对其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奖惩制度,并且密切结合当地的特点,使报纸的趣味性、可读性越来越强,广受少数民族读者的欢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在国民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新闻报道的比重也与日俱增。少数民族经济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呢?在穆青的支持下,1992年4月20日,《经济参考报》上首创了《民族经济天地》专版,穆青还为这个专版题了字。
作为一名精通新闻业务的领导者,穆青对加强民族报道有着具体而细致的考量,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他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开发民族报道“能源”:“民族报道确实是一个大宝库,老实讲,还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我始终认为,在民族地区,有很多的宝没有挖出来,有很多的画没有画出来,有很多先进人物没有被推到历史舞台上来。不管哪一个民族地区,潜力都很大,都埋藏着人和物的巨大‘原子能量’,但是还没有‘引爆’出来。”
对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等5个民族自治区的新华社分社,穆青给予倾斜政策,改善其交通工具和电信传输设备。同时,他鲜明地指出:“民族地区分社报道的重点应该摆在民族报道上。”意思是,这些地区的报道要体现民族特点,不要一般化。
同时,穆青多次强调要在新闻报道中树立一批少数民族典型人物。曾写过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等先进人物的穆青,深知优秀典型人物的良好舆论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他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先进人物,把这些人物的事迹挖掘、宣扬出去,无论是对于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还是增加汉族对兄弟民族的了解,增进各民族团结,都大有好处。
穆青还非常重视民族地区记者的培养。在他的倡议下,新华社每年都有一批内地记者到各民族地区分社去交流工作,一方面锻炼内地记者,另一方面也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民族地区记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时,穆青还有计划地把民族地区记者送到中国新闻学院进行脱产学习。他鼓励这些记者多深入边疆基层,多学习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乃至民族语言,“立志在边疆干一辈子,把边疆的民族报道工作当作一项事业,钻进去,做一个闯将,开辟出一条道路来”。在他的关怀和激励下,民族地区的大批记者迅速成长起来,充实了民族报道队伍。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社长,穆青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深切关注,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他关于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和民族新闻队伍建设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对于民族新闻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学写下了闪光的一页。【原标题:穆青:民族新闻事业的引路人】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温铭 时间: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