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穆青和哈尔滨之间不断的情结

2012/5/8 10:17:43 点击数: 【字体:

  

    2003年12月11日,著名记者、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病逝刚满两个月,中宣部就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学习活动。如今,穆青的风范,在新闻宣传战线广泛地传颂;穆青的精神,在新闻宣传战线大力地弘扬。

    有幸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穆青还在哈尔滨工作了三年,他因此留下了难以释怀的哈尔滨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可以追寻的闪光足迹。

    “记忆中的黄金时期”

    穆青生前曾对人说,哈尔滨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最有感情的两座城市之一,并且深情地回忆说:“报社(东北日报社)就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附近,每当夜深人静的晚上,马车经过大街时,马蹄踏在石子路上,发出‘嘚嘚’的清脆的声音,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

    哈尔滨沉淀给穆老的记忆是充实火热的,激情燃烧的,瑰丽温馨的……被他称之为“记忆中的黄金时期”。

    1945年9月,年方24岁、却已经过8年革命斗争洗礼的穆青,参加挺进东北先遣小分队由延安《解放日报》派往东北采访,随后他来到我党解放的第一座省会大城市哈尔滨,出任《东北日报》采访部主任。那时的东北日报和新华社东北总分社在一起,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当年,哈尔滨刚解放不久,我党在哈尔滨开展镇反、整顿社会、土改,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支援全国解放,任务十分繁重。穆青,首先作为一名党的记者,忘我地投入了采访报道。

    哈尔滨当时有个“鬼市”,就是一些专搞盗窃、抢劫、诈骗的不法之徒进行赃物交易的场所。“鬼市”在夜里进行,天一亮,太阳一出,就散了。穆青半夜里起来“化妆”,穿上长袍,戴上礼帽,打进去进行暗访,摸清“鬼市”黑幕,采写新闻。

    在哈尔滨市的道外区当时有个“荟芳里”,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妓院聚集区,政府对这里的娼妓业坚决取缔和打击。穆青也是经过“化妆”,深入采访,写下了揭露妓院黑暗和妓女们悲惨遭遇的内部报道。

    土改开展之后,穆青到五常县农村蹲点。时值寒冬,下乡只有坐爬犁,冻得要死要活。他的胡子长得很长,呼吸使得胡子和眉毛结上冰,手一揉哗哗啦拉地响……在农村,他睡在老百姓的炕上,吃也吃在一起。

    因为有土匪的骚扰破坏,下乡报道既艰苦又危险。所以,有记者下乡采访,同事们就走到霁虹桥头送行;有记者采访归来,大家又到霁虹桥头相迎。回忆这一情景,穆青发自肺腑地说:“这是战友情啊!”

    关于土改斗争,穆青写过多篇有影响的报道,其中有一篇是写七斗“五把头”的故事。“五把头”是一个恶霸地主,前几次斗争他,群众有些怕,他也不认罪。经过土改工作队的细心工作和教育发动,老百姓提高了觉悟,到开第七次斗争会时,“五把头”终于低头认罪了。这篇报道,生动地反映了深入发动农民群众斗倒恶霸地主的过程。1947年,新华总社致电东北日报说:“穆青同志所写《五常农民的攻势》一稿,有声势,有过程,看出了五常群运的概貌,这是群运报道中值得学习的。”

    穆青还在这里写下了《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14年斗争史略》、《周保中将军答记者问》等名篇。

    当年,在东北日报这个新闻团队里,既有穆青、华山、刘白羽等大家,也有初出茅庐、业务生疏的新手,但是新老同志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根本没有什么彼此瞧不起和磕磕碰碰的事情,相处得非常舒心愉快。记者写出的稿子,经常是大家出主意,一道修改。

    作为报社采访部主任,穆青对于培养新记者倾注了满腔的心血,许多稿子,都是他逐段逐句一手硬改出来的。新记者在这里成长迅速,许多人后来都成长为名记者。

    作为业务领导人,穆青同时也在认真思考和总结新闻业务实践,探索党的新闻工作的规律。1946年2月,他在《写群众》一文中写道:“总观《东北日报》近几个月的来稿,我认为必须在我们一切写稿同志中间,更明确地强调一个问题:即写群众。我们报纸的大量篇幅,必须为群众生活、群众活动所占据。反映群众的要求,发扬群众的创造,解决群众的困难;并经常不断地报道群众运动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借以教育群众,推动工作。这是我们新闻工作中的一个基本任务。”

    穆青晚年再三强调“勿忘人民”。不难看出,他这一思想理念早在东北日报工作期间已经明晰扎根了。

    著名记者,穆青的战友冯健在悼念文章里也谈到了这一点:“……他不能不联想到的是,在严酷的抗日战争年代里与群众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在东北解放区零下十几度的那个严冬,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乡把穆青一双冻伤的脚揣在怀里,用体温拯救了他可能被锯掉的双腿。这一切,在穆青心里终于凝结成四个大字:勿忘人民!”

    穆青在东北日报的三年,生活艰苦,吃的是高粱米、小米饭、黄豆芽菜,很少能吃顿馒头;而工作却是异常的紧张和繁重。紧张到什么程度?他说:“报社就那么几个人,大家整天地忙,没有星期天。报社附近有两个电影院,我没去看过电影;太阳岛也没去过。那时人们的作风没说的!”

    1949年4月,全国解放在即,一声令下,穆青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四野”南下,由此离开了哈尔滨。

    “我这次来哈尔滨是访旧”

    穆青怀念哈尔滨,盼望重访哈尔滨。但是由于公务繁忙,42年过去,直到1991年7月29日,他从内蒙古自治区采访归来,绕道哈尔滨,才实现了重访的夙愿。他高兴地说:“我这次来哈尔滨是访旧。”

    那天上午下榻宾馆,略事休息,穆青和老伴续磊(也曾是东北日报记者)就去寻访旧居。在原东北日报社、现黑龙江日报社的老宿舍楼上,依稀寻到当年的那间旧居,穆青端详了良久,良久,动情地说:“我在这儿生活了三年,在这儿结的婚,在这儿生的第一个孩子,我对哈尔滨特别有感情,我的老伴对哈尔滨也特别有感情。这里使我们回忆起许多当年的情况……”续磊开心地笑着回忆:“夏天,我们从楼上用绳子拴个小筐连钱一起顺下来买冰棍吃!”

    穆青在哈尔滨短暂停留的两天半时间里,参观、采访、会见,日程排得满满的。作为陪同,我深为穆老的旺盛精力和满腔激情所感动。

    在太阳岛公园,他看到在北国竟然盛开着一池荷花,兴奋不已,转来转去地选择角度拍摄照片,口里连声说:“太美了,太美了!”

    游览完太阳岛上的中日合建的景点“潟园”,工作人员备好笔墨,请他留言,他欣然提笔,写下“一衣带水”四个大字。工作人员相互悄声赞叹:“这位领导的字真漂亮!”

    省委宣传部一位陪同的同志请他题词,他微笑着想了一下,在其笔记本上题写了“多思”。小伙子喜不自禁。

    那天穆青奔波了一天,下午五时多回到宾馆,陪同的人都劝他趁晚饭前的时间赶紧休息一下,可他倏地迈步窗前:时值雨过初霁,晚霞灿烂,对面一座小巧玲珑的欧式建筑被抹上灿灿霞光,再衬上天空浮现的彩虹,景致格外绮丽,穆青立马推开窗户抢拍了一阵,嘴里又是连声说:“太美了,太美了!”

    7月31日上午,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的同志盼来了和穆青座谈,面对面地聆听老社长的谈话。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穆青唠家常似地谈对哈尔滨的美好记忆,谈新华社事业的发展,谈建成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谈记者的作风建设和成材之路……他的话语重心长、睿智深邃、激情荡漾,令人感奋铭心:

    “我觉得我们的声音不能传到世界上去,我们的新闻打不到世界新闻市场上去,就对不起党、国家和人民,对我们来说就没有尽到责任。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也是非常光荣和豪迈的事业,值得我们为这个事业贡献全部的力量。为这个事业贡献了力量,也就等于对我们的党、国家、人民贡献了力量,也就是我们最高的觉悟,最高的爱国热情。”

    “新华社大有作为,不要做老五(指不要名列世界四大通讯社之后),要做老大。老大就是中国特色的、真正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全世界面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年老了,你们要干下去,一定要把新华社打到世界上去,完不成任务死不瞑目。”

    “我和一些同志讲过,你们得这个好稿奖,得那个金牌,也都可以。但我觉得你们最看重的,应该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最高的奖赏。如果人民群众不信任我们,自己写的稿子在群众中没有一点影响,发的东西对实际工作没有一点效益,光是自我欣赏,那东西不见得有什么价值。新华社之所以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被群众所信赖,就是因为新华社产生过一批在人民群众中有影响的作品,反映了一些重要情况,为下面解决了一些问题,心和人民是相通的,我们没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因此群众信赖我们。这个传统,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如果把这一条丢了,那就等于把生命之根断掉了。”“你们年轻同志要想成材,我举双手赞成,我也希望你们成材。但成材也要看怎么个成法,成材历来和艰苦奋斗、下苦工夫分不开,没有那种像二道贩子一样倒一个什么就发家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想成材,就老老实实到群众中去,踏踏实实搞调查研究,练好基本功,把自己的基础搞得牢固,再牢固,在任何情况下不迷失方向。这一点特别重要。有些人很有才,自己就是抛不开名利二字,抛不开个人的东西,结果真正成材的很少,不是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在那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群众当中,实际当中,有非常丰富的东西,那是一本非常丰富的、无字的书。学校里学来的东西固然是有用的,但更重要的学习是这本无字的书。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万里路也是增长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年轻的记者同志,千万不要以为从大学里毕业,从新闻学院里出来,啥都知道,其实不行。更直接更值得读的是这本无字的书。应当到实际工作中去,增长知识,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人民,了解党的政策,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基础打好了,以后就有了自由,可以为人民作出贡献。这个基础打不好,那就很难成材。我们新华社老记者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

    黑龙江分社请穆青题词,他挥笔写下:“继往开来。”

    “继往开来”,饱含了这位德高望重的新闻前辈对后来人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

    “我还要来哈尔滨”

    1991年7月31日下午,穆青乘汽车离开哈尔滨,直奔长春。时值酷暑,加上行驶240多公里、三个多小时的路程,陪同的人不免打起瞌睡,可穆青却一直兴奋地凝视着车窗外。他表示:“我还要来哈尔滨。”

    这是穆青的心愿。果然,他和黑龙江分社约定于2000年年初在哈尔滨举办他的个人影展。而穆青把个人影展第一站放在哈尔滨,正流露了他的哈尔滨情结:以自己的影展来问候、来回报冰城人民。

    我们担心哈尔滨元月份太冷,对穆老健康不宜。穆青解释说:“冬天去,可以顺便拍摄冰灯雪雕。”

    后来,穆青在京因患重感冒,只好将影展推迟了。他不无遗憾地说:“只好等夏天了!”

    《穆青摄影展》敲定在2000年8月15日至21日在哈尔滨举行。穆青答应亲自来剪彩。可事又不巧,车票都已订好即要起程时,老伴续磊患病住院,穆青只好作罢。在电话里,老人的惋惜之情依稀可闻。

    《穆青摄影展》如期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黑龙江日报等媒体均报道了这一新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130多幅精彩的艺术照片浸透了穆青对大千世界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哈尔滨的情愫。其中有一幅就是九年前他在哈尔滨抓拍到的那张欧式建筑的风景作品。

    人们欣赏展出的精美摄影作品,阅读其影展前言,为穆青的精神世界所感动,所激励:

    “我热爱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也热爱人类的创造为之增添的绚丽光彩。在我们生存于其间的大千世界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美的资源,纵是丹青妙笔又怎能绘尽无穷的神韵呢?我常常懊悔,由于不会摄影,坐失了多少传递美的良机,于是,从八十年代起,不顾桑榆之年,我拿起了照相机……”

    这一次影展,穆青人没到哈尔滨,却用他的摄影作品与冰城人做了一次艺术的交流和心的互动。参观者纷纷留言书怀。

    只是,穆老不会料到,他是用这次个人摄影展,向心系的哈尔滨做了告别……【原标题:穆青的哈尔滨情结】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