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与纪信
2012/5/10 14:25:3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纪信,汉时名将,成纪(今天水市)人。公元前206年8月,楚汉相争,刘邦率五路诸侯,共五十六万之众,攻入项羽都城彭城,在齐地作战的项羽得知此消息,立即领精兵三万回击,大败汉军,后汉王几经辗转才得以脱身,退到荥阳。公元204年,项王几次截断甬道,夺了汉军的粮食,汉军的处境越来越困难,汉王已被围困了两年零四个月,城内已经没有一粒粮食,长像颇似刘邦的纪信向汉王建议说情况非常危急,让他假扮汉王诳骗楚军,大王可乘机出城。汉王采纳了纪信的建议,他和陈平等人进行了研究和布置,在一个晚上,陈平从荥阳东门撤出两千名全副武装的妇女,楚军见汉军出城,即从四面围攻,纪信坐着天子乘坐的黄屋车,左面竖着大旗,摆出天子外出的威仪,要手下人向楚军喊话:“城里的粮食断绝,汉王投降。”楚军听了,互相庆贺,高呼万岁,就在这混乱的时候,汉王乘机带领几十个将士骑着马从西门出城,逃到城皋,然后进入关中,重振旗鼓,准备东进。
项王俘回纪信等人,方知受骗,一气之下,将纪信活活用火烧死。后来,刘邦得了天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了表彰纪信的忠勇刚烈和舍身救主的功绩,封他为“匡侯”。后人念其忠烈,称为“忠烈侯”,立祠纪念。
纪信祠就是现在的城隍庙,据《秦州志》记载,城隍庙为成纪县衙所治,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的十字路口,创建年月不详,明朝初废县,改建为纪信祠,门口有高大巍峨的木结构牌坊一座,高十余米,斗拱密密层层,宛如蜂房,工艺精湛,构思奇巧,并有木刻的八仙等人物,形态逼真,古朴自然,有于右任先生撰写的“汉忠烈纪将军祠”大匾一幅,笔法流畅,隽秀飘逸,牌坊上的琉璃瓦金碧辉煌,闪闪发光,飞檐的铃铛发出悦耳的声音,更加显示了庙宇的宏伟和肃穆。大门用青砖砌成,上面雕刻着图案和花卉,十分精美,朱红的门头上刻着二龙戏珠,两边镌刻着邓宝珊将军摹写清人董平章撰联:“楚逼荣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这短短的三十四字,给我们勾画出了秦末楚汉相争,荥阳大战时高祖受困,纪信赴汤蹈火智救高祖,开创汉室四百年基业的动人故事。横额为“精神尚在”,进得正门,左右廊房夹着十几米长的甬道,庭院有500多年的古槐荫蔽,有苍翠挺拔的古柏以及竹篁玉兰。纪信祠是由厢、楼、阁、台等构成的一座古建筑群。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代堪舆学为其创建设计了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意境,主体建筑座落在一条中轴线上,有乐楼,又叫五凤楼,长廊、正殿、寝宫、垂直排列,门户相通、紧密连接,站在庙门口,极目远望,给人一种深邃莫测的感觉,俗称一眼望三堂。乐楼为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四柱三间,东西两侧有看台、仓帝、药王、马神等配殿及厢房,大小计有二十一座,乐楼上悬挂着民国七年由吴攀桂撰写的“福佑梓桑”几个大字,金光闪闪,气势不凡,长廊上有清人撰写匾额多幅,如“除忒降祥”“庇荫边陲”“洞察幽明” “鉴察维严”“惠保全秦”等,线条流畅,字体优美,皆是书法佳作。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各种外在压迫和伤害之下,有冤无处伸,有难无处解,都把希望寄托在神佛上,这充分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祈求平安,寻求公正的迫切愿望。原来的庙内除了城隍塑像之外,还塑有十王、黑白无常,这些都是传说中的冥府神灵。老百姓希望他们能惩治邪恶,主持公道。在那个历史背景下这只是一种愿望而已。现实毕竟是冷酷无情的现实,不会因为人们对神佛的祈求而改变。
庙内还保留着十几块石碑,大殿还有30多平米精美的壁画,这都为我们研究纪信祠变迁的历史和人文景观提供了佐证。
纪信祠历经明、清、民国几个朝代,多次修缮,解放后作为省级文物进行保护。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和天水旅游业的发展,政府拨款和群众募捐对这座古老建筑群进行了修葺,已基本回复了原貌,又向游人展示着昔日的风采。 【原标题:城隍庙与纪信】
来源:天水日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