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纸衣瓦棺”的后周皇陵

2013/2/21 17:04:04 点击数: 【字体:

 

   
编者按:后周皇陵位于新郑市城北18公里郭店镇附近,现存陵墓4座,即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分别埋葬着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后周恭帝柴宗训和后周世宗皇后符氏。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继位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又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为北宋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上称他为“五代第一明君”。同历代皇陵相比,后周皇陵大概是设置最为简单、俭朴的一处了。在盛行厚葬的封建社会,后周天子能体恤民情、厉行节俭确实可贵,受到后人的称赞。

    崇尚节俭的后周太祖

    
后周开国皇帝、后周太祖郭威,生于公元904年,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后汉时为邺都留守,他自称出身贫家,以军功擢升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临终时以郭威、史弘肇为顾命大臣。后汉隐帝刘承佑继位后,郭威被任命为枢密使加平章事,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很快位高权重的郭威遭到皇帝的猜忌,隐帝派人去杀郭威,杀尽了都城开封内郭威的家属,“婴孺无免者”。郭威带兵攻入京师,杀了隐帝,让太后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赞为嗣,却又派人杀了刘赞。

    公元951年,他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被部下将士拥立为帝。因其自认是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后裔,故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国都仍为汴京开封。

    郭威立国后,努力革除唐末以来的积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改变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他对大臣说:“我出身行伍,不曾从师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若有益国利民方术,尽可奏来。文字宜实勿饰。”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开始转向统一,开始显露出民富国强的迹象,为周世宗也为赵匡胤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记载:“对沙陀人的野蛮性政治开始进行改革,使呻吟在战乱暴政下的民众感到有些希望了。”

    郭威崇尚节俭,仁爱百姓,曾对宰相王峻说:“我是个穷苦人,得幸为帝,岂敢厚自俸养以病百姓乎!”他不但重视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自己带头俭省,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珍宝,并让人把宫中珍玩宝器及豪华用具当众打碎,说:“凡为帝王,安用此!”公元954年,仅当了三年皇帝的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因其无子,嘱立义子柴荣为帝。

    周世宗——五代第一明君

   
柴荣生于公元921年,河北邢台龙岗人。自幼跟随姑丈郭威,因其聪明勤快很为郭威喜爱,被郭威收为义子。后汉时在郭威麾下为将,曾任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等职。郭威建周为帝后,先后任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检校太傅、开封府尹兼功德使等,封太原郡侯、晋王。公元954年称帝,是为周世宗。

    柴荣是一位精明强干、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在位期间,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取得卓越的成就。他用法严峻,赏罚分明,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严厉革除了唐末五代以来遗留下的贪污、腐败、滥佛等积弊。并精兵、均田、均赋、限佛,拆毁寺庙30336所,还俗僧尼61200人。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亲率大军征伐,先后攻取后蜀阶、成、秦、凤四州与江淮十四州,又北伐契丹,收复瓦桥(今河北雄县西南)等三关,为此后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959年,柴荣去世,年仅39岁。柴荣在位虽然仅短短5年多时间,却在政治、军事和发展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又结束了五代以来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原,因而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为历代帝王所尊崇。柴荣死后,其第四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

    不知当时临终的柴荣出于什么考虑,竟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当皇帝接掌后周江山。历史事实是,柴宗训刚登上皇帝位,大权就落在了柴荣的把兄弟赵匡胤的手中,不到8个月,就发生了陈桥兵变。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重演了郭威当年的一幕,逼恭帝拱手让出江山,建立了赵家大宋王朝。

    赵匡胤篡朝后,可能仍念着与柴荣的兄弟之情,并未对柴家赶尽杀绝,而给予柴宗训皇室的礼遇,降封其为郑王。民间传说《杨家将》中杨六郎的夫人柴郡主就是柴荣的女儿,她与八贤王赵德芳兄妹相称,还享受着公主的待遇。据说她每年到郑州祭奠父亲时,都要在皇陵东边的华阳故城卸下凤冠彩衣,换上孝服上陵,故华阳城又被称为“卸花城”。《水浒传》中的柴进也是柴王的后人,似乎也还享受着特殊待遇。但是,无论怎样的待遇,丢国失位的柴宗训都不会开心高兴,他郁郁不欢,公元973年,不到20岁便离开了人世。如此看来,他倒不如“此间乐,不思蜀”的刘阿斗想得开了。

    “纸衣瓦棺”留美谈

   
郑州南郭店镇周庄、陵上村附近,现有嵩陵、庆陵、顺陵、懿陵四座陵墓。

    嵩陵为后周建立者后周太祖郭威墓,在郭店村西南。陵地北高南低,东西各有一道小土岭,陵墓两侧各有一条干沟。墓冢高约10米,周长103米。

    据《旧五代史·周书·太祖记》载:郭威临终前曾嘱养子柴荣说:“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陵寝无须用石柱,费人工,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不要守陵宫人,也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之,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嵩陵内是否真的用瓦棺纸衣,不得而知。但陵前确无石人石兽等物。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郑县志》记载:嵩陵前旧有石碑一通,上刻“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在郭威的家乡郭园村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葬之失礼,入土为安,后周遗风,纸衣瓦棺”的薄葬美谈。

     笔者前谒嵩陵时,正值盛夏,高大的墓冢上长满了野草和荆棘,四周被一人多高的玉米秆所包围,墓东墓南各有一块有关部门立的一新一旧水泥碑,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当地人说,嵩陵上不长树,多次在上面栽树都未成活,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站在空无一物的陵墓旁,忽然感到了些许寂寞和冷落。有位诗人谒嵩陵后曾题诗曰:“荆棘丛生旧衣甲,夕阳残照衮龙袍。朔意正浓天肃静,铁骑纵横成麦苗。”大概当时正值秋冬的傍晚,诗人看到处在麦田中的一丘土冢,上面布满荆棘野草,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冷落而苍凉。(摘自《图文老郑州·老风物》主编孟宪明作者朱淑君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原标题:“纸衣瓦棺”的后周太祖陵墓】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时间:2006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