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白居易 牡丹 牡丹诗(2)

2013/2/20 17:01:59 点击数: 【字体:

的遭遇都增加了许多不幸的因素。

    这两首题咏西明寺牡丹的诗和所有题咏牡丹的诗都不同,可以说是借题发挥,却又发挥得不够明朗,不够透彻,如果不明了当时的政局,更加莫名其妙。的确属于“另类”。

    话说回来,白居易一而再地为不能与元稹同赏西明寺牡丹而无限遗憾、无限惆怅,并通过这两首诗转弯抹角地表示对皇帝李纯的失望,对朝政混乱的忿慨,却也正好说明了观赏牡丹是当时最流行的风尚,是士大夫们精神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白居易对牡丹花的国色天香的赞誉也就全都蕴藏在诗的内涵之中了。在这方面,任何诗人的牡丹诗都无法与之比美了。

    另一首别具意蕴的是《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牡丹花,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气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阶前,点明了地点,应该证实了白居易家中也种了牡丹,当然数量也不一定多,品种也有限,无法和唐玄宗宫禁中或杨国忠相府中的牡丹去比较。他确实喜爱牡丹花,所以才种植,而且写了这首诗。

    花开花落,乃是大自然的规律,任何花都不例外,何惜之有?原因恐怕也有复杂之处,范成大《再赋简养正》“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说明牡丹是春天最晚开放的,牡丹花凋谢之后,春天也就过去了。这“惜牡丹花”其实也是惜春。

    “两枝残”到真的“摧残尽”在时间上还有一定的距离,敏感的诗人或有经验的老农感觉和一般人不太一样,那是必然的。举例来说,“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景象乃是典型的秋色,但人们却早有“一叶知秋”之说了。

    “晚来唯有两枝残”的“晚来”也至关重要,如果“晚来”,那末还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细细欣赏,正因为时间已是“晚来”,一整夜的天气变化无法推测,他心中无数。按常情也许明天仍旧“晚来唯有两枝残”,他担心如果起较大的风,那末第三枝、第四枝……难免被吹尽。在这种心态怂恿之下,于是“夜惜把火看”。

    当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心情,不仅白居易是如此,可以说人皆有之,但“夜惜衰红把火看”是否从白居易开始呢?追寻来龙去脉,也颇有趣。
    《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们所说的“秉烛夜游”语焉不详。在何处游?有何具体活动?无从得知。

    幸而早在白居易之前,李白写了《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他之所以举行这次宴会,十之八九是从《古诗十九首》、曹丕《与吴质书》等诗文受到了启发,否则的话,在这篇极短的序文中不会照搬“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原文。序文虽短,内容仍较丰富,既有“咏歌”,也有“清谈”,这次宴会在桃李园中举行,观赏桃花、李花,自然不在话下。桃花、李花开得比较早,比牡丹花早开一个多月。李白感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要抢时间去多享受一些人生乐趣,所以又在夜晚进行这些活动。更何况牡丹花已是“一年春色摧残尽”的最后一轮的春花呢?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也可能对白居易有一定影响,因为唐玄宗召见李白为之作新词,歌咏他“名花倾国两相欢”这一风流韵事的时间,据记载也在夜里,而不是在白天。所不同者,前者是李白主动举行的宴会,后者是李白被动为旧曲填制新词而已。

    我们可以设想,桃李园中的宴会是在烛光中举行的,李白题咏月光、月色的诗歌无其数,此文则一笔未提月光月色也。一切活动自然都离不开烛光,否则宴会在黑暗中进行,无异捉迷藏,岂不辜负了桃李园的大好春色。而且文章的开头也不必去引用“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了。

   《清平调词》三首也只字未提月光、月色,李白能看到“一枝红艳露凝香”的牡丹花,能看到“沉香亭北倚阑干”的杨贵妃,也只能凭借烛光。

    所以我认为白居易“夜惜衰红把火看”绝不是偶然的灵机一动,也不是故意的自作多情,吴质、李白等人的诗文和行动对他都有影响,他本人的生活情趣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然后写作出了《惜牡丹花》。

    或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