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李清联:诗歌回归大众才有生命力

2013/7/15 15:18:34 点击数: 【字体:


    【诗作】

    雨来了

    雨来了,雨来了呀

    风婆驾着风来了呀

    雷公背着鼓来了呀

    闪电打着灯来了呀

    打工仔们热气高

    冒雨砌墙弄瓦刀

    吊车尾巴翘几翘,翘几翘

    哎呀呀

    高楼又跃几丈高

    倒退着走路的人

    清晨 我看到

    一个倒退着走路的人 后来

    我又看到许多倒退着走路的人

    倒退着走路的人

    倒退着前进

    【诗人】

    李清联

    昵称阳光老男孩。1934年生于河南沁阳,1958年移居洛阳,被称为河洛诗群的第一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诗歌学会顾问。

    【诗忆】

    一头银发,身穿洗得有点发白的棕色外套和浅蓝色牛仔裤,脚上一双千层底。常人眼里,年近八旬的李清联就是一个退休老工人,却不知他常坐在电脑前上网,发表诗歌和评论。

    1953年,作为单位的一名勤杂工,李清联在随单位参观一个工地时,受到工人干劲十足的感染,写下了处女作《新的建筑物在飞越成长》,从此走上诗歌创作之路。

    那是个火红的年代,也是诗歌的火红年代。深刻感受到新旧时代的反差和遍地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昂扬激情,每个人心中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慨。但是,那也是个文盲“遍地”的时代,大多数人对长篇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依然难以接受。

    诗歌,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从工厂的黑板报到厂报、厂刊,再到报纸、杂志,各种刊物上都是民歌化、快板化的诗歌,进而被摘抄到广播诵读和文艺队传唱。李清联,作为这个时代最直接的感受者之一,也成为用诗歌抒发自己对新中国热爱的一员。

    这时期的诗歌讴歌工农兵和新中国,但带有较强的政治气息。“文革”时期尤为突出,以至于在后来的诗歌选编中,李清联和那个时代的很多诗人一样,选择“遗漏”掉“文革”时期的创作。

    进入80年代,诗歌经历了短暂的黄金时代,随后被边缘化。没人看,报纸和杂志的编辑对诗歌没多少兴趣,版面被缩了又缩,甚至消失。诗歌为什么会被边缘化?自90年代起,李清联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诗歌只有回归大众化,大家都看得懂才行。”李清联认为,大家喜欢看、看得懂诗歌才有生命,否则,晦涩难懂和孤芳自赏,就只能被边缘化。2005年,李清联提出无障碍诗写的概念,主张为大众写诗,诗歌为大众服务,提倡深入生活、深入民众、反映民众。□东方今报见习记者 寨建雷/文【原标题:李清联:诗歌回归大众才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12-10-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