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杨 晶:我与文学有个约定

2013/7/15 14:27:21 点击数: 【字体:

 
    编者按: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新世纪,新华章,我们在找寻能代表“魅力焦作、活力焦作、人文焦作”的那一张又一张亮丽的名片。

    杨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当过农民、工人、小提琴手、教师、政府秘书和市劳教所政委。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危栏》《危崖》《危言》(又名《拿钱说事》),长篇亲情散文《让爱永远陪伴你》《多想再叫一声妈》等。其中《危栏》《危崖》获得河南省第七届、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危栏》还获得《莽原》2002年度小说类优秀作品二等奖。由于成绩斐然,2005年和2007年,省作协、省文学院和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两次联合举办了杨晶作品研讨会。

    杨 晶:我与文学有个约定

    每周刊记者  陶红彦

        秋天的阳光透过窗户静静地、暖暖地洒在地板上,洒在充满书香味的书架上。有了阳光,就有了生机,有了灵性,书架上那5000余本珍藏书也活跃起来,纷纷讲述着一个朝代、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拥有一方自己的书屋,每天徜徉其间读书、写作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刚退居二线的杨晶,如今有了更多的时间守护自己的书屋,博览群书,恣意挥洒文字。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老子的这句话正如杨晶这一阶段的心路历程。
       
    1954年,杨晶生于孟州市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解放初期的大学生,母亲也是位知书达礼的知识分子,在学校教书育人。
       
    兄妹5人中,杨晶是老大,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然而,席卷全国的一场风暴使杨晶家突遭变故,父亲被戴上了右派帽子,被送到50公里外的新河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正处于大饥荒的年代,家里少了顶梁柱,于是,生命中,杨晶有了第一个刻骨铭心的感觉:饥饿。祖母和母亲想尽所有办法,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两年后,杨晶的父亲被摘去了右派帽子。回到家,父亲一把火把家里的藏书几乎烧了个精光,并拒绝一切可以工作的机会,死心塌地当了农民。
       
    从小学到初中,杨晶在班里一直是年龄最小的学生,学习却是最好的一个,老师都夸他是个读书的料儿。庆幸的是,父亲并没有把所有的书烧完,书柜里散落着几本马列和毛泽东著作,几本音乐方面的《和声学》《对位法》《歌曲创作方法》,还有几本十分珍贵的文学藏书——《约翰·克里斯朵夫》《拜伦诗选》《冼星海传》……酷爱读书的杨晶,不厌其烦地把家里仅有的这些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如果听到村里谁家有书,他就会千方百计地借来读。有一次,杨晶借了本《唐诗300首》,爱不释手。回家后,他把整本书抄了下来。渐渐地,他把全村和邻村的书都借了个遍。那些记载着人类知识的书籍,为他打开了一扇扇心灵的窗户,让他感觉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感受到了人类精神的崇高和博大。
       
    杨晶上初一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都乱了套,学生们一夜之间都成了“混世魔王”。父亲凭着自己独有的操守与清醒给杨晶规定了“三不准”:不准写大字报,不准给老师提意见,不准参加战斗队。最终,杨晶连初二的课本都没学完,领了个毕业证,回家扛起锄头跟着父亲挣起了工分,体味着农民的艰辛。
       
    由于受父亲熏陶,杨晶从小就酷爱音乐。不甘心做一辈子农民的杨晶在家跟着父亲学习音乐,后来又来到焦作学琴,并在矿上当了一名文艺职工。在练琴和工作之余,杨晶常跑到矿上的图书室,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三部曲,到中国的四大名著等,他都如饥似渴地拿来读。当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杨晶产生了文学创作的想法,因而又借了一些文学创作方面的理论书籍来读。这些为他以后的高考和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的喜讯像春风一样吹到了这座城市。杨晶和在市里一所中学当代课教师的二弟决心参加高考,实现理想。可是,杨晶连初中都没上完,参加高考谈何容易。与其说在复习,不如说是自学从未学过的一些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杨晶考上了焦作师范,二弟考上了开封师院。
       
    进入学校,图书馆大量的书籍让杨晶忘乎所以,他“像一个将要饿死的人扑在了面包上”(高尔基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而忘我地遨游着。每天除了吃饭、上课、睡觉,他都待在图书馆里。“杨晶看书跟吃书一样。”这是同学们对他的评价。
       
    读书的习惯,杨晶一直保持着。毕业后到学校当教师,又进入市政府工作,后又到市劳教所,工作之余,看书成为他唯一的精神享受。有了孩子,早晨他可以一只胳膊抱着孩子,一只手拿书来读。一本《三国演义》,杨晶前后看了十多遍,书中的人物与情节,他都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独到见解。

    批判现实主义三部曲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杨晶的扛鼎之作《危栏》危崖》《危言》三部曲有着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特别是前两部官场小说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作品都是以主人公死亡的悲剧命运终结。鲁迅的名言,正如杨晶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对现实的一些不满和看法。
       
    从1983年开始,凭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杨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不断有作品见诸报端和杂志。
       
    《危栏》(又名《梦萦关山》《水与火》)成稿于1996年,后在《莽原》和《大河报》上全文连载,并获得《莽原》2002年度小说类优秀作品二等奖。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了一官半职而心灵倍受煎熬的公务员,以及为了事业的成功,同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人们。”《危栏》扉页里,作者的开场白寓意深远。
       
    作品《危栏》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官场小人物形象:故事时间跨度在两三个月,背景是在某市市委换届期间,发生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的故事。为了当上官,主人公李经纬作出了一系列的荒唐举动,直到最后为救一个落水老人而献出生命。李经纬,有经天纬地之愿、经天纬地之志,其表现又实在配不上他的名字。他是一个老实人,工作成绩卓著,因不善交际、不会送礼,做公务员十四五年却得不到提拔,饱受心灵欲望的煎熬……到最后,李经纬发展到疯狂地找关系与门路,不惜把自己原有的人格尊严都打得粉碎。
       
    从书中,可以看出洋溢在字里行间饱满的激情。主人公对待工作,对待家庭,对待朋友,对待群众,他不是冷漠的,而是怀着火一般的热情。他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处在这个世上的。他的“错误”是不会见风使舵,不会当小人。作者在书写这些的时候,笔墨酣畅淋漓。无论在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焦作广电网 2010-09-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河南焦作召开杨晶作品研讨会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