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载,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事高度紧张繁忙,毛泽东除1949年12月第一次出访苏联外,国内第一次视察外地的时间是1952年10月;第二次视察外地是在1953年2月,癸巳正月,毛泽东专列沿着京汉铁路,展开“毛泽东式”的调查研究。
何谓“毛泽东式”调研?早在国内第一次、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即以比较深入独树一帜的调研之风闻名全党,1926年所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3年《长冈乡调查》,都体现了毛泽东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深入下去,解剖“麻雀”,点面结合,寻找规律和解决问题办法的突出亮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成为执政党,毛泽东成为备受拥戴的开国领袖,再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有时间深入一地数日甚至数十日调研,但毛泽东仍然保持了战争时期深入调研的精神和精髓。以毛泽东建国初期这两次外出视察为例:
1953年2月15日,癸巳正月初二深夜12点,毛泽东专列驰出北京,次日凌晨,专列在保定站请上河北省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马国瑞,马国瑞一上车就向毛泽东全面汇报了河北省农业合作情况。毛泽东手执红蓝铅笔,在记录本上记着要点。交谈两个多小时,车到邢台站,马国瑞下车,邢台县委第二书记、县长张玉美应召上车。张玉美说话幽默,生前回忆:“罗瑞卿见我望着毛主席出神,便说:‘玉美,这就是主席。’我紧张地答道:‘见过。’‘在什么地方见过我呀?’毛主席惊奇地问。‘见过你的相片。’一句话把主席和在座的同志全逗乐了。主席见我心情紧张,便与我拉起家常,问我是什么地方人、多大岁数、读过几年书,我都一一作了回答。接着,主席转过身问我:‘家里几口人? ’‘35万。’心里紧张,说惯了心里记的邢台县人口数。主席高兴地点点头说:‘好,你这个书记心里记着全县人民哩!’”毛泽东一鼓励,张玉美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随后认真回答了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全县“三反”、“五反”情况。第二个问题,毛泽东用商量的口气:“把你们县互助合作的情况,给我详细谈谈好吗?”张玉美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点带面等六个方面作了汇报。一直谈话到中午1点,毛泽东邀请张玉美共进午餐。下午又谈邢台妇女工作,列车到达郑州站。张玉美下车,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上车。京汉沿线随后登上毛泽东专列交谈问题的,还有时任许昌地委书记的纪登奎、信阳地委书记王黎之。他们每人向毛泽东单独汇报时间数小时不等,均不许照着材料汇报,自然要将当地一切情况烂熟在心,才能回答毛泽东的随机提问。
譬如毛泽东问纪登奎“你知不知道文香兰啊?”文香兰是许昌地区鲁山县一位农业合作社女社长典型,共青团员。1952年响应爱国丰产的号召,带头耕种3亩试验田,向上级报试验田小麦亩产量676斤。适逢《人民日报》记者阒枫下乡搞调查,计算其试验田亩产量虚报,向当地政府反映。但当年文香兰仍以试验田高产,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阒枫实事求是写出《鲁山文香兰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高额丰产的实况调查》,登在1953年1月5日《河南日报》头版,并发表编者按,建议河南省人民政府严肃处理该事。这也是当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所赋予报刊的独立权利。
许昌地委书记纪登奎当即向毛泽东汇报:文香兰虚报之事被披露后,很快从不久前上级鼓励乡亲热爱的天上,陷入四面楚歌困境。村童新编儿歌:“文香兰,假模范,骗人牛(奖励的牛)来骗人钱。”村民像躲瘟神似的躲着她,社员们纷纷要求退社,连文香兰的公公和大哥也退了社。这时贺塘乡党支部书记李瑞堂伸出手来,和另两位干部年前把他们一个月的工资一起借给文香兰农业合作社,帮助她们渡过难关。文香兰在村民大会上多次检讨错误,村民都说,“文香兰还是一个年轻人,知错改错就好。”文香兰又带领社员们干起来。听了纪登奎及时了解的情况汇报,毛泽东笑着说:“哪里跌倒了,哪里爬起来,好。”
从毛泽东深入了解一个农业社社长之事,可见其调查研究的细致、真切,对翻身农民和青年的关心爱护,并且注重了以京汉沿线不同的地县为“点”,不断深入,从中寻找和验证开展农业合作化是否可行的一般规律。
到达汉口后,毛泽东视察调研武汉民情三天,2月19日乘长江舰从汉口前往南京。沿途亦上岸或请各地领导人上舰了解情况,相继召开了不同类型的调研座谈会,特别注重听取基层农民出身的各级干部声音。1953年2月22日,毛泽东在南京下榻的司徒雷登故寓,曾召开过一次小型座谈会。会议始由时任南京市副市长的柯庆施(刘伯承时为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介绍江苏工作情况,毛泽东不时插话,关切地询问华东和江苏一些具体情况,曾过细询问农民出身的泰兴县委书记沙克该县的人口、土质等;沙克谈到泰兴重视养猪,并用当地方言说“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诙谐押韵,举座大笑。毛泽东听不懂泰兴方言,时任南京市委副书记的江渭清赶忙用普通话解说一遍,意思是养猪很重要,猪多肥多,庄稼长得好。毛泽东点头大笑。“养猪、农家肥”从此引发了毛泽东的思考,后来在党内干部会上,多次讲养猪、积肥与农业的关系。
注意各地具体情况,发现其中值得推广的经验,这是毛泽东深入调研的法宝之一。随行中,高度关注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也是建国初期毛泽东调研之风的特色和亮点。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山东济南、曲阜等地后,10月29日深夜,专列停在河南兰封(今兰考)支线上。次日清晨6时,随行干部还在熟睡,毛泽东已撇开河南省党政大员,独自暗访了支线旁一个小山村许贡庄。等领导干部赶去时,只见毛泽东正在一个打粮场和一位中年农民谈话,问收成、负担等等情况,随即又进入许贡庄农民孟宪德家里。这家只有老两口,老汉赶早集去了。毛泽东问农妇,吃的什么,够不够?床上被子厚薄?正谈时,赶集老汉回来了,又问了一些具体生产情况。恰逢一位小学生上学路过,看到毛泽东走出农院,脱口喊出:“毛主席!毛主席!”两位老农才梦幻般地瞪大双眼,一时间感动得不知所措。毛泽东握握他们的手,才回专列用早餐。
随后10月31日,毛泽东视察人民胜利渠。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水利工程。总干渠与京广铁路平行,流经武陟、获嘉、原阳、新乡等县,至新乡市郊汇入卫河,全长52.7公里。那天在人民胜利渠入卫口,出现一个小插曲。毛泽东当年出外是不设岗不封路的,小车准备离开前行时,正碰上牧野村农民尚景富(事后调查核实的人名)赶着一群羊迎面走来,一见小车,牧民准备赶羊群下堤让车。毛泽东一见,赶忙步出小车,问:“老乡,怎么不走了?”尚景富答:“不忙,等你们过去我再走。”毛泽东看了看羊群,微笑着问:“你的羊怎么都是花的?”尚景富解释说:“俺村北边新建了一所大学,占了村上的地,俺是用赔地的钱买的羊。我原来不是放羊的,这群羊是三家混到一块放,怕分不清,染上颜色做个记号。”毛泽东关切地问:“地是怎么占的?那些干部压迫人没有?”尚景富摇摇头,把通过协商妥善解决土地的事说了一遍。毛泽东欣慰地点了头。那时解放不久,毛主席的像虽然大多数农民见过,但谁也不知道毛主席的身高和长相,一般农民也想不到国家主席会到路边跟自己说话,还让“官车”给自己和羊群让道,这才出现了开国领袖路边随机调研农民既生动又深刻的一幕。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毛泽东时时关注民情,点面结合深入调研之作风,至今仍令人如春风拂面,回味深深。(作者:江汉大学特聘研究员)作者:马社香【原标题:马社香:建国初期“毛泽东式”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