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王继兴:瓮破之后感慨多--从多维思考到策划制胜

2013/7/12 9:35:21 点击数: 【字体:

 
    一个缸体很厚的瓮,终于被打破了!瓮中原来囚装着一个人;因长期被严格限制和禁锢,此人全身已发育变成了一个瓮型的畸形人;两眼有几分惊恐和惊喜,但更多的是悲哀和无奈……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先生创作的一幅漫画。看了,不仅令人感到惊悚,更引发不尽的反思!

    用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天翻地覆等等,来形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一点都不为过。所有这些变化,都与思想禁锢的解除和思维模式的解放有关。具体到新闻传媒的发展变化,也是一样。作为一个传媒人,回首30年,恍若破“瓮”而出,实在感慨万端!

    这里,我想从我曾经编选出版的两本书谈点个人的感受。

    一本是《记者的多维思考》,书的副标题是“‘全息摄影’式新闻作品选”。我为什么要编选这样一本书呢?

    世界上的客观事物本来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经济基础是单一的计划经济,因而,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必须是单一的。这种思维模式,像一个缸体很厚的瓮,将人们的思想禁锢成畸形了,不允许“横看成岭侧成峰”,更不允许“远近高低各不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经济成分打破了原来的单一模式,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一种崭新的新闻文体在我国新闻文坛上开始崛起,并迅速汇成一股锐不可当的趋势,以其独有的深度、力度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向单一化、片面化、表面化的传统报道方式发起了挑战,因而极为引人注目!

    对于这种新闻文体,有人称作深度报道,有人称作思辨性新闻,有人称作“全息摄影式”新闻。喻为“全息摄影式”,自然是相对于“平面照相式”而言的。

    “平面照相式”报道,是我们过去许多年来传统的报道模式。它单独取出社会生活的一点、一线、一角、一面,着力提炼、净化、放大、升华后给读者看。凡报道的事物,皆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甚至黑就绝对的黑,白就绝对的白,好就绝对的好,坏就绝对的坏。展现给读者的,是已经作出的结论。凡有争议而未作结论的,或无法作结论的,往往是不能报道的。

    “全息摄影式”报道,则着力将社会生活的一点、一线、一角、一面背后的多种因果链接的立体网络透视给读者看。其突出特征是:它“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事物的“正象”,又同时反映它的“反象”;它放弃以往固定不变的视角,而对事物作全方位的扫描;它把事物当作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的透视,而不是当作一个凝固的物体作表象的反射。

    这种新闻文体一经崛起,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就本体而言,它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对林林总总、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改革开放大潮和社会万象作多维思考的结晶;反过来,它又启迪和促进新闻工作者洗刷旧的观念,摒弃旧的模式,大胆对新闻改革和新闻写作进行新的探索。

    就社会而言,这些作品的大量涌现,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深刻、生动、真实的记录;反过来,又为全社会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治”之“鉴”,特别是为勇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们,提供了深思的课题和极为宝贵的教训和经验。

    我意识到了这种重要的价值,便密切关注,广泛涉猎,认真研究,精心遴选,将全国报坛上风靡一时的典范作品以及有分量的鉴赏性文章,选出近百篇计33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闻讯后分外重视,立即于1988年6月出版发行。此书共印两万册,很快销售一空!

    在20世纪最后十来个年头里,中国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是都市类报纸风起云涌般地崛起,实在像是报坛的一次新的造山运动!我有幸参与潮中弄浪,领衔筹备并创办了河南的《大河报》,所以个中甘苦备尝,个中感受尤深!

    都市类报纸的崛起是时代的产物。这些报纸几乎是创办一家,成功一家。成功的公开秘诀很多,最重要的是机制新、理念新。展开说来,则有不尽的话题。这里,我只说说新闻报道的理念变化,特别是策划意识的增强。

    这种策划意识,首先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过去,只强调新闻的反映论,认为能够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就尽到了记者的责任。其实从基本属性上讲,记者首先是公民,其次从职业分工上讲才是记者。这种双重身份,赋予了记者双重的任务:其一,既然是公民,就和所有的公民一样,有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其二,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需牢记自己的职业责任,即随时观察、采访、记录、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对于社会实践,他们不是纯粹地观潮,而是积极地策划和参与,对诸多事情,特别是诸如济困助学、救死解难之类社会公益事业,还往往是倡导者、组织者。正是由于积极的策划、倡导、组织、参与,才采访报道了一曲曲共产主义颂歌,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更加激荡人心、深入人心。

    这种策划意识,还体现了舆论媒体因势利导的重要作用。“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过去,这样的报道通常是“一次性”的,即待过程完成、事情结束之后,作“完成式”、“一次性”、“结论性”的报道。都市类报纸在报道的组织上,有意识地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或者,对已经普遍存在但又被人们忽视的现象和问题,通过精心策划组织,在媒体上集中地报道出来,从而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并通过连续报道,因势利导地促使问题的解决;或者,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善于运用其职业的慧眼识别其特具的新闻价值,适时适度地因势利导,运用“进行式”的方法,善始善终地进行报道,以取得期望的最佳效果。这种因势利导和“进行式”的报道,不仅强化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而且体现和渗透了新闻工作者新颖而丰富的创意。

    当然,这种策划意识,还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多维思考方式。对于十分复杂的客观事物,要及时、客观、真实、具体而生动地反映,靠非此即彼、非是即非、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直线思维、单线思维不够了,往往需要多元化地、多层面地、多角度地采访和报道。都市类报纸的许多报道,正是运用了这种多维的思考方式,全方位的精心策划,严谨部署,并雷厉风行、连续作战而取得巨大成功。

    典范的案例,有着重要的启迪价值,容易引发人们作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思考。回顾这些报道的事件缘起,介绍这些报道的策划思路,披露这些报道的内幕故事,展现这些报道的实施脉络,总结这些报道的个中体会,交流这些报道的成功经验,把独家的宝贵财富变为报界共同的宝贵财富,无疑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向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学术委员会提议,并承担“执行主编”的责任,向全国都市报征集了近百个新闻策划的典范案例,编辑并由新华出版社于2001年6月出版了《策划制胜》一书。该书一印成,便也销售一空。

    眼下,这两本书在我的书柜中作为孤本被我悉心收藏。我所以特别珍爱,是由于它具体而深刻地珍藏着我脱“瓮”而出之后这三十多年来的诸多感受、感悟和感慨……作者:王继兴(作者为《大河报》原总编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青年记者 2008年04月03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省杂文学会年会 王继兴连任会长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