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生活必然会给予他丰厚的馈赠。这部厚厚的题为《银头盔》的诗作,便是生活对一位军旅诗人的最好的回报。很多人难以理解,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同志,在退休多年后为什么始终能保持一种生命的激情?为什么能在中央级报刊上以很高的频率不断用诗歌发声?为什么一个白发老者在后生晚辈圈里有那么多情投意合的文朋诗友?按照巩怀书将军自己的话说,年老年少只是一种心态,年老了,如果你的心态不老,永远保持青春心境和生活激情,那么退休不过是你第二青春生命的开始。否则,你念念不忘年岁的增长,常常屈指掐算自己还有多少未来时光,时时在老人圈里发着老者的慨叹,那可能真的是老了。读巩怀书将军的诗,你感到的是一个智者的思考,但更多的是诗行间散发着的蓬勃激情。巩怀书是一位“蓝天诗人”,因为他的诗作大多写的是他当飞行员及四十余年军旅生涯的空军生活。他热爱军队、热爱空军、热爱蓝天,他的诗作《除夕,我在天上阅读祖国》、《从这里出发追赶太阳》、《师长看孩子放风筝》以及《仰望雁阵》和《在九天上哨》等,都是他蓝天题材作品的优秀代表。
巩怀书又是一位“战士诗人”,许多年来,不管他身处何地,官居何职,他心中始终有一种战士情结。这不仅表现在他数十年军旅岁月的战士情怀上,更表现在他对士兵生活发自心灵咏唱的优美诗行中,《刺杀场上的吼声》、《听连队喊口号》、《除夕夜的哨兵》、《新兵照相》以及写老兵退伍的《送班长的时候》等等,诸多军营生活场景,都那么自然逼真地进入他诗的视野,战士的情感,来自于一个战士自觉的使命和责任意识,这个使命和责任,来源于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爱。单说“哨兵”这个题材,他从“月下”、“巡夜”、“除夕”、“大漠”、“守岁”、“界碑”、“节气”、“白杨”等十几个小侧面加以咏唱,他听到看到的是哨兵的光荣和责任。战士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战争”、“和平”、“使命”、“责任”这样一些关键词那么自然流畅地联结在一起。我想,如果没有对“兵生活”的深刻感悟,是不可能把一个普通士兵的言行举止与祖国荣誉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的,是不可能把哨兵岗位赋予如此之高的思想内涵的。
巩怀书更是一位哲理诗人,他的许多诗作,从咏史、咏物、记人、叙事中让人领悟诸多哲理,给人诸多人生启示,平中见奇、平中出新是他鲜明的风格。兵马俑、左公柳、烽火台、北方的白杨树、陕北的土窑洞,一情一景,都能引发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看到“左公柳”,他就像看到一面面维护祖国统一的旗帜,排列大道两侧的一棵棵柳树,他认为那是“工整小楷抄写出的边塞诗行,让人读得血管膨胀、冲击胸膛。”他看太行山,觉得那是“一张誉满全球的抗日名片”,“从中读出了民族的希望、坚定的信念”。他咏夕阳、看夕阳,看到的不是叹息和忧伤,而是夕阳下的黄牛,看到的是雄心不已、老当益壮。他从延安时期毛泽东穿补丁衣服的照片上,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让天下归心的真正原因,他说“穿补丁衣服的人赢得人民敬重”,而“嘲弄补丁的人终究被历史嘲弄。”从一首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一个白发老兵对革命的坚定情怀,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诗言志,巩怀书将军的诗,自然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革命信念的抒发和咏赞。
谈到巩怀书将军的诗,不能不谈及他的诗歌风格。作为一个军旅诗人,他特别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并让“民歌”格调入诗,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这一点,在当代中国军旅诗坛,至少在将军诗人的队伍里,他被认为是一位有个性有追求的诗人。特别是他的短句民歌体,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好记,让人过目难忘。说到这儿,想起毛泽东同志论诗时说过的一句话:提倡民歌体,新诗要押大致相近的韵,要能咏能唱。我想毛泽东同志此话决非随意之谈,是他作为现当代史上的杰出诗人对中国新诗的研究和理解。诗歌是优美语言的凝练和浓缩,而新诗要让普通百姓看得懂,记得住,就不能不考虑民众的欣赏习惯。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在于它在注重抒情表意的同时,更注重普通民众的阅读鉴赏。所以,其优美诗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传之久远。新诗创作善用排比、善用民歌体写诗,在新中国的诗人队伍里,郭小川是最杰出也是最优秀的代表之一。他的《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等,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名篇。可惜郭小川所引领的一代诗风没能得到很好的延续和继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一批片面强调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所谓只让小圈子里看得懂的诗人诗作的出现,使新诗渐渐走向了一条“弯道”。而让诗坛庆幸的是,在这条漫长的弯道上,也有沿着郭小川等一代诗人开创的诗风艰难的跋涉者,在我看来,巩怀书将军就是这个跋涉队伍里的优秀代表。读巩怀书的诗,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郭小川。他的许多诗歌,很明显受到过“郭诗”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他在善用短句,善用比兴,善于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方面,特点显得更为突出些。如他在《左公柳》里的吟唱,读之脍炙人口:“从兰州向西/进入河西走廊/一种别样的柳树/像列队的士兵一样/站在大道两旁/相传当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柳为路标,指引方向/走一路栽一路/这柳树便留在了进军路上/于是左公柳的名字/便在历史上注册存档。”他咏红军斗笠:“斗笠/生在井冈/长在井冈/扎根在含钙的土壤/气节与红军一样/都是不弯的脊梁。”这样的诗句,作者信笔写来,挥洒自如。正是这样一种流畅的诗歌语言,使他的诗极易在读者中传诵,而让读者能口口相传,也正是他对诗歌创作的不懈追求。在杂乱无章的诗歌理念泛滥的今天,巩怀书将军的这种执著追求和坚毅品格显得多么弥足珍贵。
巩怀书是一位将军诗人,但他决非那种附庸风雅的将军诗人。他不论写诗还是当将军,都是一个高尚的有品位的人。人们称他是“布衣将军”,不仅是因为他朴素的衣着和平易的品格,还因为他爱社会、爱家庭,用“阳光”心态看待周围生活中的一切。所以他的诗歌才具有感动人的品格。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乐天派,凭着阳光心态和挚爱之情,他硬是把身患脑溢血的老伴从无意识的“植物”状态唤醒,在很长一段时间,邻居们经常看到他搀扶老伴沿着北京龙潭湖练习走路的情景,当时人们谁也不会相信,这个患大面积脑出血的人,竟然在他耐心照料下成为一个能生活自理的正常人。龙潭湖畔的剪影,是巩怀书人生品格的印证。爱家庭的人,才能爱社会;爱社会的人,才能爱生活;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散发着生活芳香的诗。巩怀书的诗,是他发自心灵的吟唱。■陈先义【原标题:“蓝天诗人”的心灵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