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怀着普济苍生的仁爱之心
2012/6/15 12:16:3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崔玉衡在开封行医60年,受益于他的病人不计其数。他德医双馨,却总以普通人的姿态面对世人。崔老先生怀着仁爱之心与新中国一起走过了60年。
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年时曾熟读四书五经和古典诗词,稍后跟随父亲河南医科大学著名中医教授崔雨生学习《黄帝内经》等中医四大经典和四小经典及各家医籍。
1949年,20岁的崔玉衡开始跟随父亲在开封市行医,并参加了开封市中医公会。在父亲手把手的教导下,在医疗实践中,崔玉衡的医术逐步得到提高。1950年,他参加了河南省中医师资格考试,考试成绩在全市列第四名。1954年,他作为开封市唯一一名学员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的学习。毕业后,他奉调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至今。
60年间,崔玉衡看过的病人数目无法统计。在市二院工作期间,他曾连续许多天每天上午看30个病人、下午看30个病人,夜晚还要加班为病人诊治。家中大小事一概由妻子料理,崔玉衡则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只要有病人找他,不管自己是在吃饭还是在睡觉,他总是热情接待,从未表露出丝毫厌烦。崔玉衡知道病人的痛苦,总是想法为病人提供方便。在用药上,便宜药能治病他绝不用贵药,5克药能治病他绝不用10克。许多病人卧床不起,他便赶到病人家里,无论是烈日酷暑,还是三九严寒。
回顾自己行医60年的风雨历程,崔玉衡说:“当医生,应以救治病人济世为怀,医术上要精益求精,心里要为病人着想,能给病人一点方便,就一定想法方便病人。”
崔玉衡说,医生自古就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三国硝烟中有华佗的身影,因为他的伟大,所以人们都喜欢用“华佗再世”来赞颂后世杰出的医生。古语说的“医乃仁术”、“苍生大医”等,就集中表达了医学的仁爱、仁慈和仁义观。历代医学名家都是推行仁术的典范,皆以“普济苍生”为己任,终生不渝,从而成为祖国医学的优良传统,时刻激励着后世医生继承并发扬“仁术”观,潜心修德。
崔玉衡认为,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对病人充满热心和同情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医生是专业技术人才,但也是服务者。为谁服务?为病人服务。病人可以选择医生,医生却不能选择病人。医生应本着“一切为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无论病人富贵贫穷、善恶好坏,都一视同仁,真诚以待,给他们以精心治疗和细心照顾,激励他们战胜病魔。中医有句格言叫“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就是说医生把病人的病痛看作是自己的病痛,如此必然处处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做医生不仅要医治患病的身体,还要医治受伤的心灵。如果医生能理解病人,给病人以治疗的信心,从内心深处关心他们,即使是不治之症也能延长病人的生命。
另外,崔玉衡还谈到,潜心修德的同时更需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光有救死扶伤之心,却没有治病救人的本事可不行。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医生,须从早日解除病人痛苦、治好疾病出发,刻苦钻研。求教于书本,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求教于同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求教于长者,取其精华,增长才干;求教于实践,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崔玉衡虽已年过八旬,但他每天仍坚持看一个半小时的书。
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卫生厅曾连续3次请他去省中医研究所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离不开他的病人,离不开他执著奋斗了一辈子的中医事业。
“医院不是为特权服务、为金钱服务,而要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毛泽东说过的这句话让崔老先生永远铭记。他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在物质化社会里,医生只有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金钱所动,时时怀着一颗无私奉献、普济苍生的仁爱之心,才能履行好医生的神圣职责。【原标题:时刻怀着普济苍生的仁爱之心】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开封日报 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