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郭维淮:国医大家 仁者昌国

2012/6/18 10:50:36 点击数: 【字体:

郭维淮:国医大家 仁者昌国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为郭维淮(右)颁奖

    这是一双老人的手,这双手筋强骨健、宽大神奇。这是一双无私的手,这双手宽厚仁爱、兼济众生。六十年来,不知道有多少骨伤患者经过这双手的诊治重获健康;六十年来,上至国家主席、下至黎民百姓,它都关爱和奉献;六十年来,在这双手中结出过国家最高级别的医学硕果,在这双手的努力下,它把家庭事业变成了民族的医疗事业。这双手的主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科专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平乐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
  
    今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大国医》,正是以他的家族故事为原型改编而成的。
  
    梳理新中国60年骨伤科学发展史,不能不提到洛阳平乐正骨术;说起洛阳平乐正骨术,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那就是郭维淮。
  
    今年80高龄的郭维淮,出生在闻名千载的洛阳白马寺附近的平乐村,是堪称中华骨伤科学瑰宝的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这位16岁起便开始独立应诊的一代名医,从医60多年来,不仅将郭氏正骨术不断发扬光大,亲手为数以万计骨伤病人解除了伤痛,更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中医正骨人才,以致当今全国中医正骨名医,七成皆为“平乐出身”。
  
    大医术
  
    郭维淮传承的正骨术,起源于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创始人是当时洛阳县平乐村郭氏家族的郭祥泰。200多年来,郭氏正骨术以疗效独特、医德清廉而誉满中原。
  
    而将这种正骨术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华骨伤科学瑰宝的,则是郭维淮和他的母亲——“郭氏正骨术”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女士。
  
    1929年,郭维淮半岁时,爷爷郭聘三离开人间,父亲郭灿若又重病在身,眼见郭氏正骨后继乏人,郭灿若毅然冲破“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束缚,决定把医术传给妻子高云峰。
  
    郭维淮自幼聪慧,14岁就开始独立坐诊。1950年6月,父亲郭灿若病逝,那时他已经在母亲高云峰的调教下成了独当一面的正骨名医。郭家大门口,有一棵近百年的大黑槐树,他们晴天在老槐树下,雨天在大门楼下,一条板凳,一个拌药碗,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伤残病人。槐树下常常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挤满了慕名而来的病人。他们忙忙碌碌,从黎明到天黑,每天诊病不下一二百人,就连大年初一也经常接诊患者。
  
    母亲高云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辞世后,郭维淮正式成为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他勤于钻研,精于正骨,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使古老的家传医术在他手中突飞猛进,大放异彩.
  
    “平乐正骨”的独到之处在于,大多数西医认为需要手术的陈旧性骨折和脱位,它则能够普遍采用手法整复,病人痛苦小、恢复快,又可免去手术之苦,因此深受患者欢迎。平乐正骨的另一个特点,是手法与用药相结合。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传统的药物加手法治疗基础上,郭维淮吸收了许多现代科技手段。在骨折固定方面,郭维淮改进了家传的固定器具,研制设计了系列的适合全身各部位骨折及不同年龄组骨折病人的小夹板及外固定器具,使郭氏正骨在传统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为了解决骨皮缺损、假关节等方面的问题,他领导科研人员开展的小腿外侧肌间隙血管皮瓣——腓骨(腓骨皮瓣)移植和带血管胫骨皮瓣移植术均为国内首创,人们把其誉为“洛阳骨皮瓣”。
  
    自1983年以来,郭维淮多次应中央保健局之邀,赴北京为李先念、彭真、王任重、张爱萍等中央领导人诊病,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987年,已故国家主席李先念因长期患劳伤气亏腰痛,西医的著名专家治疗均无效,最后中央保健局邀请郭维淮到北京为李先念医病。他根据李主席的体质,采用辨证施治,内服中药,运用平乐正骨***活筋手法,进行推拿***,并配合点穴***,仅7天时间,就大见成效。李先念恢复健康后,在洛阳正骨医院建院30周年之际,高兴地特致贺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正骨事业,为人民造福。”
  
    1995年1月,郭维淮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成为中国中医药界首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006年,他又被中华医学会授予“国医楷模”称号。
  
    大医理
  
    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和发扬郭氏正骨医术,1956年至1959年间,在国家的支持下,郭维淮和他的母亲先后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中医骨伤科高等学府——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和洛阳专区正骨医院。
  
    从1958年到1966年,郭维淮参与了正骨学院四个本科班、三个专科班的骨科教学工作。过去秘不外宣的郭氏正骨术,被他们母子编成了《郭氏正骨学》。他们开创的教学方法,使中医骨伤学走上了正规化教育,中医正骨界的“平乐学派”蔚然而起,并成为主流学派。
  
    从此,郭氏正骨医术传承祖国民族医学的精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郭维淮在多年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系统地总结了平乐郭氏正骨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其主要学术特点,高度概括起来就是“三原则,四方法”。三原则,即“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四方法,为“治伤手法、固定手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
  
    在继承的同时,郭维淮不拘泥于古,思路开阔。对于郭氏祖传的辨证、定搓、压棉、缚理、砖砌、拔伸、推拿、***等“正骨八法”,经高云峰、郭维淮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提高,摸索出拔伸牵引、推挤提按、成角对位、嵌入缓解、回旋拔搓、摇摆叩击、倒行逆施、施撬复位等正骨“新八法”,把平乐正骨推进了一大步。
  
    郭维淮认为,中医不能排斥手术疗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因此,他在突出平乐正骨特色的同时,又坚持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不断向新的骨伤治疗领域扩展,开展了显微外科、骨畸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他还融各家之术与平乐正骨为一体,辨证用药,从整体观念出发,总结出了平乐正骨用药的一套方案。他认为,跌打损伤由于外力侵入人体,必然“行伤作肿”、“气伤作痛”。轻的,只有局部肿痛;重的,气血淤滞,经络不通,影响脏腑不调,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腹胀、大便不通等。药用治疗不外乎内服、外用两大类,其原则不外乎“破、活、补”三法。
  
    在郭维淮及其母亲指导下完成的“中西医结合手法整复治疗创伤性、陈旧性关节脱位”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肱骨外踝翻转骨折”,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鉴于郭维淮在中医正骨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2006年,中华医学会授予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6月,他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大医德
  

    今年五六月份,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4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大国医》。这部赢得社会广泛关注的电视艺术作品,就是以郭维淮的父亲郭灿若、母亲高云峰为人物原型的。剧中他们高尚的医德情操、民族大义,实为郭氏正骨传承人伟大医德的再现。
  
    正如《大国医》编剧孟宪明所言,郭维淮最令人称道之事不在他的绝技,而在义举:将祖传正骨秘方献给国家。那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2年,高云峰、郭维淮母子二人,将祖上世代相传200多年的中医正骨秘方“展筋丹”、“接骨丹”及其正骨手法张贴在洛阳老城的十字街头,公之于世,献给国家。
  
    1956年,高云峰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勉励她“多带徒弟,好好为人民服务”。当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郭维淮和母亲在原郭氏正骨诊所的基础上,创建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时称“洛阳专区正骨医院”),并打破家训族规,开始培养异姓徒弟,将祖传正骨医术传给“外人”。
  
    洛阳正骨医院创办两年之后,他们又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正骨大学——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正骨研究所。秘不外宣的平乐正骨术,被他们母子编成了《郭氏正骨学》,由郭维淮亲自执教,晓谕莘莘学子。他们开创的教学方法,使中医骨伤诊治走上了正规化教育,创立了中国中医正骨界的“平乐学派”。
  
    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只存在了数年,洛阳正骨医院却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如今规模宏大、体制健全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从“私有”变成“国有”,从家族融入社会,平乐郭氏正骨不断成长壮大。这种“壮大”,并不只是意味着它的建筑面积从郭家大院变成了5.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医院,制药“行头”从小小的捣药碗“更新换代”为河南省洛正制药厂、洛正医疗器械厂,更意味着,诞生于民间的这朵杏林奇葩,将把它醇厚的幽香散发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为更多的骨病患者送去福音。
  
    郭维淮献出了自家的祖传秘方,但祖传的医德他一直坚守着:“平乐正骨”不仅正患者之骨,更要正医者自身的良知、人间的正气,所谓正骨、正人、正己也。在6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郭维淮曾为一些领导疗过骨治过伤,但更多的时候,他面对的是普通百姓。他那让天下生病的人都能看上病、吃上药的行医理念,体现了中国医学乃至人类医学的最高精神指向和医学的终极关怀。
  
    作为中医大家,郭维淮站得高,看得远。他的思想与智慧凝结成了一种看不见的精神,无言地感召着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的家园——洛阳正骨医院,无言地感召着景仰他的人们。
  
     大医精诚 仁者昌国。他的医术,他的医德,他的精神,将永远写在中国中医正骨事业的辉煌史册上。【原标题:郭维淮:国医大家 仁者昌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09-9-30 作者:王平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