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李斯刻“传国玉玺”及其传奇

2012/4/6 10:43:26 点击数: 【字体:


    “传国玉玺”取材于“和氏璧”。为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尔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板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尔虞我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几度沉浮,然后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伴随它的诞生和传承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留给后人的是诸多不解之谜。

    楚文王即位后,为褒扬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即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竟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定,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但又难舍“和氏璧”,时任宦者令的缪贤推荐舍人蔺相如出使秦国相机行事。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巧使计谋取回“和氏璧”,送回赵国,成语“完璧归赵”即源于此。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落入秦国人手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从此“和氏璧”成了皇帝专用的玉玺,梦想着让这块玉玺代代相传。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攻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了曹魏。“传国玉玺”自然顺延成为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画蛇添足,派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三国一统于西晋,玉玺归晋。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也画蛇添足在右侧加刻了“天命石氏”,意思是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归。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建立了冉魏,续而拥有了玉玺。听说冉魏拥有玉玺,北边的鲜卑族心理不平衡了。公元352年,鲜卑族慕容儁为得到“传国玉玺”,南下攻魏。后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公元9371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宋、元、明、清几代,不时出现“发现传国玉玺”的传闻。但拿出来的玉玺都是赝品。

    1924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追索镶金的“传国玉玺”,没有找到。至此,人们相信,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经被历史黄沙所湮没了。

    “传国玉玺”是材质奇特的“和氏璧”所制,应当流传万年不坏。说不定它正静静埋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等待有心人去考证发现。【原标题:李斯刻“传国玉玺”及其传奇】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驻马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