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中国还有多少张良在潜伏

2012/5/9 11:54:41 点击数: 【字体:


    现行的中国官僚体系,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封闭了,既没有从官到民的退出机制,宜黄的官员不到一所又复出了,可能有其它的原因,但与无退出机制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有个告老还乡,但现在没有,这些官员退出以后干 什么呢?能到哪里去,眼前应是没地方去,这当然也成为组织关心焦虑的问题了。不到一年又复出,多少有点半推半就的味道。也从来就没有进入机制,民间的优秀人才是永远也进不去的,就是有个所谓的公务没考试,其门槛也是相当高的,而且面也是相当窄的,更不要说中间内定有多少了。于是官二代就成为必然,不由官二代来继承事业,谁业继承呢?因此中国的官场可以说是死水一潭,不管内斗得多厉害,但相对外部来说,总是铁板一块。中国再也不可能出现左宗棠哪样官员了,再也不可能出现姜子牙之类的传说,也不可能出现海瑞哪样的官场异类了。民间自然也不能出现王猛之类的扪虱纵谈之类的风度了。一切都随之象同志这个名词一样,成为历史的过去式。
   
    张良是韩国总理的后裔,秦灭韩后,张良流落到民间,先是心不甘,搞了一个大锥士之类的故事。但人算不如天算,或说是秦朝的气数未尽,最后是失败了。但张良从此也从此不得不过上大约十多年的流亡生活。
   
    接下来说是著名的圯桥 拾履的故事了,这个故事苏东坡在其《留侯论》中议论道,是老人为了磨灭张良的愤愤之心,然后才授其太公兵法,或说是三略云云。说是为了为了熟读之后,十年之后就可以为帝王师。可惜我们不是张良,不知张良当时的想法,张良是四十多岁遇上陈胜吴广起义的,拾履的当时,应是三十多岁的血气方刚的年龄,但张良当时为什么就忍下了呢?估计不是张良有什么天才,能看出这个老人的不寻常,而是当他处于流亡之中,草木皆兵,如惊弓之鸟,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下来。而老人也却是从此看到了张良是个能屈能伸的人才,才授他兵书的。
   
    然而这本兵书,到底是什么?无论是三略也好,太公兵法也好,作者都看过,不知是不是当时张良看的哪本书,但从我看的两本书看来,从中是不可能学到什么为帝王师的东东来的。哪么张良又是如何修炼自己的智慧,后来真的能成为帝王师的呢?固然有这本书的作用,但主要的我想还是张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对自己心性的修炼而得到的。如果不是这样的法,现在满大街都是三十六计之类的东东,也没见得国人从此有多高明。高明的智慧,不是完全可以从书体学来的,百里奚当时流落五国,为人奴仆,为人养牛,也不见得,当然也不可能天天在读什么治国的秘籍,然后他还是有为大国宰相的才能,与其在痛苦之中的锤炼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说,人才的成长因然大多数是通过层层的实干锻炼而来的,也有的是通过痛苦的思索而得来的,左宗棠从政之前就没有什么从政经验,有的只是自己在梦中杀水盗的经验,然后这无损于左氏的行政军事天才。
   
    一个开明的政府,就是要明白重视这样一种成才的途径,也为这立面的天才提供一条上升之路。不然的法,让会张良们永远潜伏在民间。当时是和谐稳定的。但一旦时机有变,张良们就出来为帝王师了。
   
    张良是用秦政府给他的高压面参悟出来的智慧,还可以从后来张良的计谋看出一二,张良的计谋大多是阴谋,烧栈道,劝刘邦忍韩信之类,全是以坚忍为特色的。也难怪张良死时说,他阴谋太多,后人不得长久,果然不出三代,张良的后人出事了。这当然是后话。也露出几分历史积冤相报的冷森。【原标题:中国还有多少张良在潜伏】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华论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