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记者探访愚公村

2012/5/2 10:20:35 点击数: 【字体:

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记者探访愚公村

愚公移山群雕

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记者探访愚公村

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

    核心提示: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中共七大闭幕词,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并赋予这个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从此,《愚公移山》作为中共七大的重要文献,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毛泽东思想的经典篇目载入史册,愚公精神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年6月11日,是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纪念日,《郑州晚报》记者登上王屋山、探访愚公村,感受愚公后人在愚公精神指引下今天的美好生活。
        
    一则寓言与一座城
        
    济水沿济源市北缓缓东行,时隐时现,终在山东境内归入黄河与之并流入海。
        
    这条小河流,在古代却有着显赫的身世,它曾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而“渎”是我们老祖宗的叫法,专指能直接通向大海的河流。直到清朝时期,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夺济入海,济水才逐渐淡出历史的视野。济水发源于王屋山,王屋山所在之地便被称为“济源”,意指济水之源。
        
    2000多年前,相传列子居郑圃(今郑州郊区),40年人无识者,后云游天下,广集民间故事,而列子常往来于王屋山,为当地人惩山北之塞而又强烈的出山意识所感,写成《愚公移山》,归入《列子》;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引用该寓言,发表《愚公移山》闭幕词,愚公移山的故事从此深入人心。
        
    济源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成为我省第18个省辖市。如今,愚公家乡已成济源的一张名片:行止于大街小巷,济源人能为你随口讲上愚公的故事,“欢迎到愚公故乡来”的招牌更是随处可见,愚公精神更成为当地发展的精神动力。
        
    愚公旧梦今终圆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王屋山,王屋山上有王屋乡,王屋乡里有愚公村,而愚公村便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
        
    出济源市区,西行35公里便是王屋乡。
        
    沿济邵(邵原镇为济源市最西的一个镇)公路西行,王屋山的俊秀挺拔与山势陡峭尽入眼中,不由得感慨王屋乡之偏远及王屋乡人出行的诸多不便,由此更明白老愚公在年且九十之际,扣石垦壤,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愿望之迫切。
        
    眼前的济邵公路,双向两车道,虽随山势变化而曲折弯转,但路面十分平坦。一路西行,公路两边的防护林连绵不断,风景秀丽。
        
    同行的赵公文不断感慨,感叹这条道路的贯通给愚公后人带来的巨大变化。
        
    赵公文是济源市记者协会秘书长,老家在济源市西的邵原镇,距市区55公里,他对济邵公路开通前后山区的变化感受最深:“我1986年离开邵原镇,在这之前,从邵原镇到市区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我父亲那时候是村支书,每次到县里开会都要在山上走100多里。村民养些猪、羊也卖不出去,贫穷落后是自然的。”

    1987年,济邵公路修成。1997年、2000年,济邵公路两次大修,扩整路面,济源西部的几个乡镇彻底告别了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
        
    40分钟后,汽车停靠在王屋乡愚公村村口。正对村口的是愚公移山纪念广场,广场高高的平台上立着巨大的愚公移山群雕,老愚公左手叉腰,右肩荷锄,正对着愚公村村口蜿蜒而来的 柏油公路。
        
    相隔两千年后,愚公出山的梦终于圆了。
        
    移山精神传后人
        
    入愚公村,沿街一排新建的农家小院格外引人注目,但大多人家依然土墙木栅,几位村民正在果园收拾果树,一切简朴自然,仿若世外桃源。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处位于愚公村村东50米。长期在王屋山景区工作的当地人王世平介绍说,从王屋山主峰绵延来的大山梁将愚公村和村东的一条小河隔开,从前愚公村的人每天都要绕过山梁到小河取水,相传愚公为村人着想,便带领子孙决心挖穿山梁。如今在大山梁的中间,确有一陡然凹下去的大山口,村里的人都认为那里就是愚公挖山的地方。
       
    从愚公村到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尚有4公里的山路。1987年,在济邵公路贯通的同时,愚公村也自力更生开始修这条路。“我们自带工具、自带干粮,吃住都在工地上。”愚公村支书张安回忆当时的情景。
        
    如今的愚公村人再也不用到小河里挑水了,村民们先打了“愚公井”,后又修了自来水管道,打开水龙头,来自王屋山主峰下的冰凉泉水便会涌流而出。
        
    不用出门就能赚钱
        

    6月2日下午,苍茫的王屋山阳光普照。
        
    抱着不到一岁的儿子,程建玲在自家的农家小院前乘凉。小院的外墙用白色涂料抹过,几行红色的大字写着:“住农家小院,赏田园风光”,下边是户主的联系电话。
        
    程建玲是愚公村村民,愚公村全村共有40多户170多人,土地本来就不多,修路、建设景区,以及退耕还林后,人均土地只剩0.3亩左右,仅靠土地难以维持生计。但也正是道路的修通,以及景区的建设,给愚公村人打开了新的致富之门。
        
    程家的农家小院就是专为配合旅游而新建的家庭旅馆,像这样的小院在愚公村有10多家,小院全为两层小楼,按旅馆设计房间,每家可入住二三十人。程建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丈夫张毛虎去年10月买了一辆面包车,专门从市里拉一些来旅游的人,今年五一她家毛收入5000多元,而去年净赚了两万多元。“现在不用种地,也不用出门,钱就赚了。”
        
     王屋乡文化站站长王东风是土生土长的愚公村人,谈起愚公村的变化,他深有感触:“我1982年出去上中学,一件新衣服我从春天穿到秋天,并且星期天回家还要上山打柴。”那时候,一家几代睡一个炕、盖一条被子根本不是稀罕事,贫穷、落后、愚昧,主要是因为没有路。而村子这几年的变化,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通了路。

    山门开了带来新观念
        
    “我打战鼓你拉弦,咱来唱唱愚公移山,说的是河阳之北、冀之南,高耸着太行王屋两座山,山高直捅云天外,树老世人不计年。”6月2日下午,在与愚公移山纪念广场一路之隔的中华 愚公村里,景区的琴书班正唱着自己作词谱曲的《王屋琴书》。
        
    琴书班成立于去年国庆节,此后说唱《王屋琴书》便成了王屋山景区文化的一个亮点。《王屋琴书》的词作者王世平告诉记者,来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观念也要更新,“说唱本身虽  不收费,但它吸引了游客,自然带动了附带产业”。而围绕发展旅游,愚公村重建了“中华愚公村”,并正在新建“愚公故里”,而这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路通了,山门开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愚公村的变化绝不仅仅是游客的增多和村民腰包里钞票的增加。
        
    “家里要住客人,个人和家里要讲究卫生了;咱这里的话别人听不懂,要学着讲普通话了。”谈起变化,程建玲给记者讲了一堆。
        
     “路通了,外边来的人多了,山里产的东西能运出去了,怎能不富?”张安的话更为简练。或许经常接受采访,他的话颇有“高度”:“关键还在路。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想打开向外的通道。除艰苦奋斗外,愚公精神还包括开放、向外的精神,这几年,村民的观念新了,村里的变化明显大了。”【原标题: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记者探访愚公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2005年06月 作者:宋振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