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东山再起说谢安

2012/4/23 9:32:47 点击数: 【字体:

  
    临安锦城集贤村北的一座危岩高耸的小山,青峰环拱,瀑流如虹,环境甚为清幽,旧《临安八景》《临安十景》中都有“谢傅东山”一景,说的就是这个地方。“谢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傅”,意为辅佐或辅佐的官。因其在东晋孝武帝时做过相,死后又被追赠为“太傅”,故称为谢傅。
  
    车行于锦城大学路,经浙江农林大学校区东北行,数分钟后即可抵达东山之麓,心里便觉得自己走出了城市的重围,获得了身心的许多解脱,视野、心胸顿觉开阔起来。
  
    古时的临安人实在聪明。明明知道《稗史汇编》中记载东山有两处,一处在今上虞西南,一处在临安集贤。仍偏偏不放过难得的机遇,大造声势,誉为一景,引以为荣,使之变成一种文化景观,而“东山再起”、“再起东山”、“东山起”、“谢公终起”、“东山高卧”、“东山之志”等词语,写隐士出山,重新得势,大展宏图,这一千古佳话也盛传于世,使东山名声历千余年而不衰。临安当之无愧拥有自己的东山,有了一张引人注目的“品牌”。这种情形,即使像谢安这样的天纵之才,肯定没有料到。正因为他在东山隐居了多年,一千六百余年来,这里就一直吸引着无数敬慕的眼光,牵引着许多虔诚的心,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地方因此富有了文化含量,显得非同寻常了。
  
    据官修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少时神态深沉,思维敏捷,风度潇洒,谈锋甚健,并善写文章。他初为东晋佐著作郎,因病辞官,寓居会稽,与王羲之、许洵、支遁和尚交游相处,出则捕鱼射鸟畅游山水,入则诵读撰写文章,没有做官的意思。朝廷多次征召,均没有赴职。有司认为他累征不就,就给予他终身禁锢、不准擅离、不准做官的惩罚,谢安于是隐居在浙东。《晋书•谢安传》又明明白白写道:谢安“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石洞),临浚谷(幽深的山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因与弟弟叔齐互让君位,结果一齐逃到周。周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叩马谏阻,认为以臣伐君不义。商亡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封建社会把他们当作义士的典型。这里是谢安自比伯夷,认为伯夷隐居首阳山,谢安自己隐居东山,二地环境相似,二人亦均为义士,可相提并论。谢安到41岁时,经朝廷多次延聘才重又出山,先任吴兴太守,后来官越做越大,曾任尚书仆射,兼管吏部,加封后将军,最后诏封为司徒,即宰相,辅佐东晋孝武帝干了不少大事。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当时氐族人前秦苻坚国势强盛,屡屡南侵,东晋诸将相继败退。太元八年(383),苻坚亲率80余万大军南下伐晋,江东大震,谢安镇定自若,封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儿谢玄为前锋都督,子谢琰为辅国将军,同心力拒,以训练有素的8万“北府兵”获淝水之战全胜,乘机收复徐、兖、青、南、豫、梁六州(今山东、河南、陕西部分地区),进一步稳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淝水一役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击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假若没有谢安,东山至今仍是无人知晓的小石山,它会同临安大地上的其它石山一样悄悄地存在。正因为有了谢安,有了东山,才有了后来在清乾隆、宣统《临安县志》中记载的,昔时东山苍崖、浚谷、亭榭、塔院、小桥、绿树,景色清幽迷人的情景。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仍牌坊高耸,塔影倒垂,游人如织。这就是说,千余年来,一直有人不顾交通不便,山路崎岖,不断从四面八方走来,到这里倾听谢安听过的松涛声,感受近旁泻玉岩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或漫步于田野,遥想当年谢安或耕作、或行吟的情景。山岩、瀑声、翠竹、树影、清风、明月,这里的自然风景、生活情态,都可以从后人的诗文中看到,但人们更愿意在一番跋涉、一阵奔忙之后,走入这真切的意境,让悠悠岁月、渺渺空际,都浓缩在东山的明月清风里,浓缩在山中小径上。
  
    在无数关注的目光里,众多的历史人物的身影,出现在东山。
  
    诗人李白来了。他怀着渴望和敬仰之情,留下了“不到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他自散,明月落谁家”的诗句,发出对人生、历史与自然深思后的感叹,表达对谢安人去陈迹在的怀念之情。大文豪苏东坡来了,他两度仕杭,足迹限于钱江以北,尽管曾想“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但终究未能遂愿。他多次巡行属县临安,其《东山》诗用大量诗句歌赞谢安的“雅量”、“功业”,自己深受感染,以致于“流涕”、“恸哭”,最后发出“空余行乐处,古木昏苍烟”的感慨。其后,南宋洪咨夔、明代许赞、清代骆钟麟,都有诗作褒赞。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临安知县赵民洽居官勤敏,治尚教化,创修县志,功德盛大,他的《东山》诗曰:“松菊怡情只自由,中原谁不忆风流。当年选妓随游屐,歌舞东山月几秋。”从以上诗作可见,至少在唐代,“东山再起”之东山即指临安东山。这样算来,“谢傅东山”之说,距今至少千余年的历史了。值得一提的是於潜岞崿山上,昔有“怀谢亭”,古人蒋泰清作有《登怀谢亭》五律一首,可见谢安隐居东山时,也一定游览过岞崿山,故而后人有感,作诗咏之。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和地位,不同信仰与志向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涉足东山,更证明了东山的影响,谢安的人格、业绩具有长盛不衰的光彩和魅力。
  
    东山有幸,它曾在众多诗文中出现,它更以当年的僻静,接纳了“放怀事物外,徙倚弄云泉”(苏轼诗)的谢安,又以它淳厚的民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这位“东山再起”、名贯千秋的英雄人物。
  
    仿佛走过了漫长的风雨岁月,在细雨中,我走进了东山,走近了谢安。东山下,一座崭新的江南园林建筑“安石山房”成为“谢傅东山”最新的游览点之一,那醒目的飞檐黛瓦粉墙,显得精致雅洁,透出清新灵动之气,不仅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蕴含其中,更让游者感觉到临安人那么看重谢安,珍惜属于自己的文化财富。仰望“安石山房”正间谢安的塑像,读着“满目松峰来倚,危岩古亭,月朗风清依旧;晋代陈迹尽瞻,锦袍遗像,天长地久犹新”的楹联,人们自会感受到这是谢安遁迹山林感悟人生的情态,专注里有着超迈的神韵,飘逸间不失镇定和自若。
  
    临安地灵人杰,英雄圣哲辈出,但是,临安人又能真诚地推崇一位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一方面确实说明谢安的才华勋业与众不同,同时又证明临安人精明有眼光,而不是盲目地自矜,这样的卓识和气度,在当今建设旅游大市之际,尤显可贵。
  
    没有东山也许就没有“东山再起”这一千古佳话;没有东山,中华民族奋起抗侮的史册上,也许没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最具军事谋略、以寡敌众的最精彩的一页。
  
    谢安在东山寓居数年,然后出山,在肥水之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铸就了一生最为辉煌的丰碑。“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李白诗),由此使江东百姓免遭战火之难,使中原广大地区百姓得以脱离民族野蛮统治的苦海,这当然是后话了。谢安没有想到,当他还是功名未就之时,临安东山的百姓没有冷落他,地方官以礼相待,山民们和睦相处,使他获得了“东山再起,报效中华”的精神动力,这是谢安的幸运。远离了官场的倾轧争斗,他得到的是精神的放松,性情的怡悦。这种情境,虽说与他潇洒、超脱的天性有关,更与临安人的真诚、淳朴有关,同他们尊敬有才干的文化人的风气有关。在谢安身上,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他的价值,并以共同的真诚来容纳和亲近他。
  
    近在眼前的滚滚松涛和激荡澎湃的泻玉瀑布,激发了谢安的生命热情,启发了他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里的山崖、田园,令他耳目一新,兴味盎然;这里的明月、清风,都在触发他的睿思妙想,并帮助他进入真正意义的全面成熟和升华,从而为中华民族作出无与伦比的贡献,挥写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就连伟人毛泽东,也数次阅读《晋书•谢安传》。他在《论持久战》中指出:“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毛泽东曾于1971年9月“再阅”该传。至于第一次阅读时间,已无所考,可能是写《论持久战》的战争时期吧。显然,毛泽东对谢安的潇洒、超脱,既深谋远虑,又镇定自若的风采,是颇为欣赏的。
  
    漫步在“谢傅东山”景区亭台之间,我时时能在烟雨中看见林间那条迤逦若带的山径,仿佛又见谢安正身形飘逸、脚步沉稳地行走在一片空阔宁静的天地中。谢安在东山的经历,是他留给中国历史光彩熠熠、震撼人心的一页,这得益于临安东山人的善良、宽容和精明,得益于集贤山水的滋养、润泽和启发,也得益于这片土地所蕴藏的机缘和能量。
  
    在烟雨中,眼前的许多情形都变得模糊起来了,而心中对东山的感激之情,却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分明…… 【原标题:东山再起说谢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今日临安数字报刊 作者:顾彭荣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