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武则天立升仙太子之碑

2012/4/19 9:40:56 点击数: 【字体:


武则天立升仙太子之碑
 
 
    简介 偃师市东南府店镇缑山之巅的升仙太子庙旧址上,有一通石碑,上覆碑亭,下卧盘龙神龟,碑高6.7米,宽1.56米,厚0.55米,座高1.3米。它就是升仙太子碑。升仙太子碑为一代女皇武则天御书,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立,碑额及碑阳为武后御制御书,碑额上刻“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笔画丝丝露白,为唐代少见的飞白体。碑阳行草书33行,每行66字,共2178字,行草相间,近章草书体,碑文中有武则天时期新造的字,保存了我国文字改革史上的资料。碑阴刻了三截文字,上为武则天御制杂言《游仙篇》及诸臣提名;中间是钟绍京等衔名三行及神龙二年的题记;下为相王李旦所题铭记。升仙太子碑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皇缑山留御笔  

    升仙太子姓姬,名晋,字乔,是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因而又叫王子晋或王子乔。相传他爱吹笙,声如凤鸣,清脆悦耳。他曾周游伊、洛一带,后在缑山修仙得道,跨鹤西去。历代文人墨客为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如唐代诗人沈佺期的《凤笙曲》、宋之问的《缑山引》、许浑的《缑山庙》等。这些传说和诗文也吸引了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女皇武则天、乾隆皇帝等帝王前来。他们到此抒发情怀,宣扬升仙太子。然而,历代对升仙太子最有力的宣传,莫过于女皇武则天御书敕立的升仙太子碑。  
        
    武则天在位时,请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修缮当时残破的升仙太子庙,使其焕然一新,几乎等同于建起了一座新的升仙太子庙。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当年70岁的武则天从洛阳出发,赴嵩山封禅。途中经过缑山,游览了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一时兴起,撰写了升迁太子碑碑文,并为之书丹,立于升仙太子庙大殿之前。  
       
    根据记载,当天武则天的心情很好。出游前一年,她接受狄仁杰的建议,把贬为庐陵王的李显召回洛阳,恢复其太子之位,封四子李旦为相王,加上讨伐突厥取得巨大胜利,武则天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顶峰。年已古稀的她依然精力充沛,在缑山上观赏升仙太子庙后,就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的碑文。碑文前部分,武则天叙述了太子王子晋的生平和得道的经过。后半部分则主要叙述了重建升仙太子庙的经过,以太子升仙故事为引导,赞美了“武周”社会,自豪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升仙太子碑碑文内容丰富,用典很多,显示了女皇武则天非凡的才学与智慧,是研究武周盛世的宝贵资料。  
      
    巾帼书碑从此始  

    武则天的书迹,现仅见于升仙太子碑,她的书法笔画婉约、圆转流畅、意态豪纵,以草书为主,行书辅之,具有章草韵味,被历代名家视为书法艺术珍品。《宣和画谱》这样评价:凌烈英断,脱去铅华脂粉气味。现代书法名家倪文东先生评价升仙太子碑的书法“观其书迹,确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气魄,真不愧是女中豪杰”。武则天以鸟形飞白书书写的碑额也别有韵味。所谓飞白,亦称笔花,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这种书体多见于汉魏宫阙题字,传世作品凤毛麟角。  
     
    唐代飞白书有隶书姿态,横画遒劲有力,又侧锋圆转。而武则天的飞白书还有鸟形修饰,非常奇特。“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笔画丝丝露白,通过顿挫及抖动,产生舒展、飘逸的感觉,为唐代少见的飞白体题额。同时,各种鸟形姿态,绘出每字的点画,神态逼真,活灵活现。这幅飞白碑额因之尤显珍贵,被称为古代书法艺术中的极品,来此的国内外游客无不赞叹。此外,碑文中使用了不少武则天时期新造的文字,成为研究我国文字沿革史的宝贵资料。  
      
    升仙太子碑还汇集了当时几位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刊刻碑文先由著名书法家钟绍京奉旨用双钩法将武则天所书碑文描摹上石,碑阴则有唐初书法家薛曜书写的《游仙篇》,笔画纤细瘦硬,别具一格。此外,还有薛稷、钟绍京书写的《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端庄灵动,瘦劲清硬。这一通石碑可谓初唐书法作品的宝库,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  

    升仙太子碑的价值还在于“巾帼书碑从此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书碑之事向来被视为庄重严肃的工作,女性从不许登此“大雅之堂”。独有武则天,以无畏的胆略打破了历史传统,开女性书碑之先河。(原标题:升仙太子碑:武皇缑山挥御笔 巾帼书碑从此始)




来源:洛阳网-洛阳日报       2011-9-2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