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政治结缘的禅宗祖庭—少林寺
2012/5/7 15:36:4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1982年,随着电影《少林寺》的公映,这座历史古寺开始蜚声海内外,逐渐成了河南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于是,便有了一种声音,认为是一场电影成就了一个寺院的辉煌,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一切完全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如果少林寺电影改个名字叫《武当山》或者《峨眉山》,那出名的就是武当山或者峨眉山了,事情难道真的会是这样吗?
其实,许多东西看似偶然,其背后都承载了太多的必然性。
公元495年,少林寺以“僧人寺”为名建寺时,在其西北的白马寺已经存在了300多年,僧人寺无论从地位还是名气上讲都无法与白马寺相提并论。然而,32年之后,随着印度名僧菩提达摩莅临僧人寺传授禅法,“禅宗祖庭”的雏形便开始逐步显现,在这一时期,因其地处少室山密林之中,达摩把僧人寺改名为“少林寺”。
在同其他寺院一样经历了荣枯兴衰之后,少林寺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的春天。当时,秦王李世民与王世充在少林寺西北25公里的■州作战,■州原称柏谷坞,是隋文帝赐给少林寺的庙产,被王世充据为己有,并命侄子王仁则据守。4月27日,少林和尚联合■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活捉王仁则并将之送给秦王李世民,三日后,李世民派官员至少林寺进行颁赏,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真相。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画角悲鸣,没有血流漂橹,没有美女爱情,平淡如水,简单无奇。说得直白一点,决定历史行为的不是道德,也不是精神,而是利益。王世充抢了少林寺的庙产,并对少林寺虎视眈眈,少林寺为了生存,为了自身利益,除了帮助秦王李世民抓住王仁则之外,实在已别无他途。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少林寺这个“下意识”的举动,不但夺回了庙产,更是取得了让未来皇帝青睐的效果,而后者给寺院发展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让少林寺原来想都不敢想。从此,少林寺对政治有了新的认知。从唐朝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宋、元、明、清,少林寺一直与朝廷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元朝时少林寺住持由皇帝钦命;明朝时先后有8位皇子到寺内出家;清朝时很少有墨宝存世的康熙皇帝来到登封为少林寺题写了匾额,乾隆皇帝还留下诗作《宿少林寺》石刻石碑一筒,至今仍保存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初,少林寺还出了一个与“十三棍僧救唐王”齐名的“小山和尚战倭寇”的壮举。嘉靖年间,皇帝先后三次任命少林寺住持小山和尚挂招讨帅印,率领少林武僧去东南沿海平定倭寇,保障了当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为嘉奖少林武僧的功德,皇帝还下令在少林寺山门前竖立了两根旗杆。如果说,“十三棍僧救唐王”只是少林寺的一个“下意识”行为的话,那么“小山和尚战倭寇”则完全可以上升到民族精神的层面上去。正是因为一次次为国出征,“尚武”的理念在少林寺得以蓬勃发展,在与其他佛教寺庙的竞争中,少林寺凭此“核心竞争力”再次一骑绝尘。
让少林寺遭到灭顶之灾的是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相比于原来,这一次少林寺的选择难度实在太大。最后,时任登封县僧会司及少林寺保卫团团总(相当于住持角色)的妙兴和尚加入了直系吴佩孚的军事集团,并任吴佩孚部第一旅第一团的团长。1928年3月15日,司令部驻扎在少林寺的吴佩孚部建国军樊钟秀在与冯玉祥部石友三的交战中被击溃,攻下司令部的当日,恼羞成怒的石友三便纵火焚毁法堂,次日更是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处,尽付一炬,以泄厥愤。至此,千载少林寺之精华,悉遭火龙浩劫!
从1928年至1982年,应该是少林寺历史上最为沉寂的54年,先是战火的蹂躏,然后是10年浩劫,十几个僧人靠着几十亩薄地勉强维持,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然而,少林寺的基因和文化注定了这是一个不会就此沉沦的寺院,仅仅一部电影就让它重新恢复了光华。于是赵朴初来了,普京来了,罗格来了,全国人民都来了。他们来干什么?吸引赵朴初老先生的是少林“禅”文化,吸引普京的是少林寺的“尚武精神”,吸引罗格的是东方神秘的佛教文化,而吸引全国游客的则是少林寺背后数不清的故事和深不可测的文化。
纵观少林寺的千年沉浮,应该说,少林寺的发展得益于政治,又受创于政治,不甘寂寞一直是少林寺独特的标签,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没有《少林寺》电影,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也迟早会散发出它独有的光华,所以,《少林寺》电影实在应该感谢少林寺,如果没有1500多年的文化底蕴作为衬托,单纯一部武打电影,少林寺又能“火”到哪里去!(原标题:少林寺:与政治结缘的禅宗祖庭)
来源:河南电力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