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南阳方城缯国是曾氏唯一源头

2013/6/25 11:48:05 点击数: 【字体:

 
    方城网讯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体现在《论语》孔子学说中。当你翻开《论语》,会频繁地发现曾子,曾子是孔子学说的直接传承人。没有曾子,儒家学说就不可能流传到现在,中华民族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曾子是曾姓的骄傲,而曾氏的得姓始祖是太子巫,然山东缯国是在周平王初年因缯侯与晋文侯一起讨伐淮夷时所封。那么,曾氏的源头在哪里?笔者在研究方城境内楚长城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方城缯国才是曾氏的唯一源头。


  一、历史文献表明:从西周到战国初期,今河南南阳方城境内一直存在着缯国

  《国语·晋语·献公卜伐骊戎》“太子出奔申,申人、缯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同载。此载所述周亡史实发生在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00年),说明西周时期存在着一个“缯国”。

  《国语·周语·太子晋谏壅谷水》“有夏虽衰,杞、缯犹在”,此载所述史实发生在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49年),而据《左传·襄公六年》所载,此时山东之缯已于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这说明春秋时期,在山东苍山缯国被莒灭国之后,在中原依然存在着另一个缯国。

  《吕氏春秋·上德》“阳城君走,荆收其国。”此载所述史实,依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说明当时今河南方城一带为阳城公封地。缯国则是在楚封阳城君时才迁往他处的。

  二、缯国国都必在今河南南阳方城境内

  《国语·郑语》韦昭注谓“缯,申之与国也。”说明西周时期缯国与申国比邻。联系《左传·哀公四年》“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杜预注谓“负函、缯关皆楚地。”“据江永《考实》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实证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时今方城境内有缯关。依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诸侯卑,守在四竟。”可知“缯国”国都必在今方城境内东北部“缯关”之西南、申国(今南阳)东北部的缯国境内。

  《吕氏春秋·有始览第一》中将“方城”列为天下“九塞”,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方城”作为关塞就已经名闻天下。1998年以来,笔者通过实地踏勘考察,在方城东北境内的拐河、独树、杨楼、古庄店等地先后发现了《鄂君启金节》所载城邑“方城”、“夏路”和数处长城遗迹(拐河楚长城、独树小关口、五里坡楚长城、杨楼走马岭楚长城、关山楚长城等)。这些长城同“夏路”一起构成了春秋时期的关塞——“缯关”,作为春秋时期楚国凭借的重要军事防御屏障,为楚国的发展壮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缯国国都地望提供了旁证。

  三、夏烈曲始封地在今河南省方城南八里桥一带

  《国语·周语·郑人伐滑》中“杞、缯则大姒”,证明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依然存在着的缯国是姒姓,为夏禹的后裔。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掘,则告诉人们在战国时期河南信阳西南西阳一带依然存在着一个侯爵缯国,而湖北出土的曾子  鼎铭文称“惠于刺曲(烈)”,即《世本》所说:“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也是这个“缯(曾)”国确为姒姓的有力证据。

  依据《辞源》,“缯”乃丝织品总称。然作为侯国因“缯”命名,可见缯国因丝织技术著称于世。今检《尚书·禹贡》,可知方城在夏时境内已有“纤” 出现,并成为缯国的贡品。而《国语·齐语》“使贡丝于周而反”,说明春秋时期方城境内蚕丝生产已经闻名于世。方城境内不仅多处出土了新石器至夏代文物遗址,方城县券桥乡境内的八里桥夏代文化遗址内出土的夏代文物,文化特征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此遗址地望正与缯国国都所在方位吻合。另外,在今方城境内的古庄店乡金汤寨、柳河乡汉王台、券桥乡游方庄等地,也发现有夏代文化遗物,出土有甑底残片。“甑”也为曲烈发明,这也从一个侧面论证了这里是夏代“缯国” 的始封地。

  据此可知,古代历史上虽然出现过三个缯(  、曾)国,但追根求源实为一脉相承,均为夏禹后裔,姒姓。而今河南省南阳盆地北沿与申相邻的方城县境内的缯国,则是夏少康所始封的侯爵缯国,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正是缯侯曲烈侯国国都所在地,是曾氏的唯一源头。(原标题:南阳方城缯国是曾氏唯一源头)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方城网 2010-01-23 作者:贺金峰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