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洛神文化系列(2)“原版洛神”是“宓妃女神”

2013/6/24 15:06:26 点击数: 【字体:


洛神文化系列(2)“原版洛神”是“宓妃女神”
 
    在最近举行的“洛阳十大文化符号”评选活动中,专家学者就“洛神”能否入选展开激烈争论。依笔者之见,洛神应该入选,洛神形象美丽而飘逸,能给洛阳文化增添亮丽色彩。

  洛神本与三国时期的甄妃无关,其原始意义带有神性

  洛阳是文化容器,容器内“宝贝”甚多,其中洛神具有“洛阳身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她的形象很美,她的故事很美,她足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洛神本与三国时期的甄妃无关,她的原始意义带有神性,不是曹丕之妻可以替代的。她原是伏羲的女儿,历史赋予了她“神”的地位。她的“诞生”过程充满了诗意。

  屈原在《离骚》中说:“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在这里,屈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上的神女的追求,同时借寻求神女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人,他在文章中提到宓妃,说明宓妃的故事流传已久。东汉的王逸也在关注宓妃,他的理解是:“宓妃,神女。”认为宓妃来自神界,是个仙女。

  那么,人们为什么又说宓妃是伏羲的女儿呢?

  这个“宓”字,在古代通“伏”,这就和“伏羲”的“伏”挂上了钩。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注:“宓,音伏,字本作虙,其音同。”
  魏晋的皇甫谧也说:“伏羲或谓之宓羲。”皇甫谧在洛阳生活过,是“洛阳纸贵”的推波助澜者,他在左思写出《三都赋》后, 第一个站出来大加赞赏,并为《三都赋》写了序。他说“伏羲或谓之宓羲”,说明一直到魏晋时,“宓”字仍通“伏”。 

  根据这些考证,我们可以相信宓妃是伏羲的女儿。

  《淮南子》中的洛神原型与故事

  把宓妃故事加以梳理的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伏羲之女宓妃,嫁与河伯为妻,但河伯这个人不怎么守规矩,与其他女神私通。宓妃发现后开始与其针锋相对:你可以移情,我也可以别恋!于是宓妃就与后羿好上了。河伯知道后受不了,就与后羿大战于天庭。天帝知道此事后,一碗水没有端平,他不去处罚河伯,单单处罚了宓妃,把她打出神界,贬到尘世。

  尘世广阔,三山五岳,河流众多,但宓妃似乎只爱洛水,她哪儿也不去,徜徉在洛水两岸,欣赏着美丽景色,最终融于洛水,成为洛神。

  现在看来,《淮南子》整理的洛神故事过于简单了,没有多少细节,只提供了四大角色:第一个是伏羲,他虽是宓妃的老爸,但在事情出来后,他没有保护女儿,也没有制裁河伯,始终保持沉默;第二个是河伯,他原是宓妃的丈夫,不履行丈夫职责不说,还搞起了婚外恋,引起矛盾冲突;第三个是宓妃本人,她是一位果敢的女性,失去爱,再找爱,具有抗争精神;第四个是天帝,他是神界的主宰,也是男权主义的代表,在处理这档子事上却赏罚不公,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不过,这是《淮南子》中的说法。民间的说法是天帝秉持公正,他训斥了河伯,成全了宓妃和后羿的婚姻。洛阳老百姓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

  有着高贵血统的宓妃成为洛神,无疑是洛河的骄傲

  民间传说中,百姓爱憎分明,都褒扬洛神而贬损河伯,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分析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我国的河神多为男性,他主宰河水的流量——河水流量适中、水流平缓的时候,人们都觉得这很正常,引水灌田,视为天赐,没人铭记河流之恩惠,但在河水暴涨淹没村庄及农田时,人们则牢牢地记住了洪灾的危害。所以,在各地的地方史志中,均未记录河水正常时的年景和群众生活,却一次不落地记录了河水泛滥的情景。

  人们视河伯为凶神,怨恨其贪婪、凶悍,同时又惧怕他,纷纷建河伯神庙,供奉食物来贿赂河神,乞求他不使河水泛滥。

  当河伯、洛神夫妻俩发生冲突时,人们都站在洛神一方,这就很正常了。

  第二,洛神血统高贵,她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女儿——伏羲是远古“三皇”之首,是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他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当时生产力低下,民智未开,伏羲就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和中国古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还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人们渔猎的方法。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并留下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而在民间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兄妹成婚后繁衍了人类。

  那么,有着高贵血统的宓妃,来主宰洛水并成为洛神,无疑是洛河的骄傲,也是河洛文化的骄傲,更是洛阳人的骄傲。对于这样一位洛水之神,洛阳人民没理由不赞美她。

  第三,传说洛阳地区最早出现了“河图洛书”。“洛书”出处被认为是在洛宁县境的洛水,而“河图”出处被认为是在孟津县境的黄河,目前这两处皆有纪念性建筑和碑刻。尤其是在孟津的龙马负图寺,有一尊伏羲的雕像。伏羲为鳞身龙颜,而女娲则是人头蛇身。女娲、伏羲这种半人半蛇形态,具有出入水域的龙族形象特征。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伏羲的女儿宓妃身上,应该有龙族的形象特征。难怪曹植在写《洛神赋》时,描述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关于“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几句话,一些教科书中注释为“她体态轻盈像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她健美柔曲像腾空嬉戏的游龙”。把“游龙”解释为在空中“嬉戏的游龙”,我个人认为并不确切,因为“游龙”的“游”字背后,明显有“水域”空间——在空中飞动者为“舞龙”,在水中游动者为“游龙”,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细看曹植的这一段描写,连续运用对比手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第一句是仰观洛神在空中之态,第二句是俯察洛神在水中游姿,第三句是写她的容貌胜过秋花,第四句写她的身形挺拔仿若春松。一个空中,一个水中;一个秋菊,一个春松,对仗是多么工整啊, 我们怎么能把“婉若游龙”理解为“腾空嬉戏”呢?

  宓妃为水神,看来是必然的了。

  “洛神传说”与“精卫填海”之异同

  那么,宓妃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第一种说法:河伯是个美男子,宓妃心甘情愿嫁给他,后来发现河伯不贤,宓妃后悔了,蹈水自杀了。

  第二种说法:河伯遇到宓妃,垂涎她的美貌,在她游洛河的时候,突然掀起巨浪,将其淹死。

  第三种说法:宓妃天真烂漫,生性好动,来到洛河洗澡,不慎溺死。

  分析这三种说法,第一种有可能,因为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宓妃居住在洛河流域,她所在的部落名曰“有洛氏”。而在洛水对岸,同时还有一个强大的部族,其中有个小伙子名叫冯夷,他就是河伯的原型。此人水性极好,可以徒手横渡大河。他长得非常帅,拿今天的话说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帅哥。而作为美女的宓妃,爱上帅哥是极其自然的事情。问题是帅哥通常都很风流,这个河伯对爱情不专一,移情别恋,宓妃后悔,蹈水自杀了。

  第二种说法也有可能,河伯遇到宓妃,垂涎她的美貌,在她游洛河时,河伯利用自己的权力迫害她,使宓妃命丧于波涛之中。自古以来,弱女子都斗不过强权,美貌在权力面前也是异常脆弱的。

  第三种说法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一个小女孩到洛河中洗澡,起了风浪,被淹死了,这是极有可能的。这种死法尽管让人遗憾,却不含人为迫害的成分。

  读者可能会提出疑问:宓妃是具有神性的,她该有超常的神力,会像常人那样被水淹死吗?这个问题其实无须纠结,因为神话传说本身就是虚构的,有很多故事都是自相矛盾,譬如关公大战秦琼、西来的观音到了中国后竟然变性等,所以大可不必去钻牛角尖。更何况神话中还有一个例子,炎帝的女儿也是被淹死的。

  炎帝就是神农氏,也是“三皇”之一。我一直不明白民间传说为啥总让“三皇”的女儿淹死。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活泼好动,性格执拗,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她自己就很有创意地玩耍,常常穿着小红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头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就蹦跳着走向东方。她来到东海边,看见碧波一望无际,喜爱极了,就跑到海中玩耍,谁料大海突起风浪,夺走了她的性命。女娃由此怨恨大海,她变成小鸟,形若乌鸦,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

  精卫鸟每天去西山衔来石子和树枝,一次又一次地投到大海里,想把东海填平。这便是“精卫填海”成语的来历。

  精卫和宓妃的故事都很悲壮,她俩都是被淹死的,不同的是前者死于东海,由此恨透东海,试图把东海填平,使之消失;而后者死于洛水却不恨洛水,并视洛河为自己的归宿,做了洛水之神。这里面有什么寓意呢?请看下篇。(原标题:洛神文化系列(2)“原版洛神”是“宓妃女神”)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2012-05-08 作者:孙钦良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