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大哉嵩山·女皇封禅篇”系列之五 武则天的“升中述志”

2013/6/21 10:06:33 点击数: 【字体:


“大哉嵩山·女皇封禅篇”系列之五 武则天的“升中述志”

  《大周封祀坛碑》及武则天封禅圣迹图    

    大周封祀坛安居在登封城西、少室东麓的一个丘陵。

  丘陵实在平凡,除却武则天灵光一降,儒、释、道诸家均不施舍于斯,是个被人间大爱遗忘的角落。

  因为遗忘,大周封祀坛成为中国封禅史上唯一保存至今的封禅建筑物遗址;因为遗忘,大周封祀坛在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则天封禅嵩山,筑有三坛。登封坛,在嵩山太室之巅,是则天祭天之所在,坛前立有她撰写的《大周升中述志碑》、李峤撰写的《大周降禅碑》,今皆无存;封祀坛,在嵩山少室东麓,是则天禅地之所在,坛前立武三思撰写的《大周封祀坛碑》、薛稷书丹(撰写者不明)的《大周封中岳碑》,今《大周封中岳碑》荡然无存,《大周封祀坛碑》仆倒在地,封祀坛杂草丛生;朝觐坛,是则天祭天禅地、登封告成后,受朝廷百官与外国使节朝贺之所在,该坛在今嵩阳书院之前,原有“朝觐坛记”石碑,崔融撰写,今碑、坛无存。

  无论是嵩山之巅还是嵩阳书院之前,无论是泰山之巅还是梁甫之丘,皆天下名胜之区。无论多么高贵的祭坛,在千年风雨与后人新上项目的挤压下,化为乌有,倒也是一种常态。

  大周封祀坛遗址所在的丘陵,叫万羊岗——神圣的祀坛,就在牧羊的山冈上。

  过去的孔道,现今的207国道,从嵩山太室、少室两山间穿过,万羊岗既是孔道、国道之西的一个高岗,亦是少室东麓的“前沿地带”。万羊岗北望太室,于此禅地,自与封天遥相呼应。再看则天的三阳宫与石淙会饮,更能洞察她颇费的心思——它们安居在周公测景台之侧,在“天地之中”。“‘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是登封家喻户晓的民谣。”登封市文联副主席常松本说。

  何谓“告县”?则天登封告成后,改阳城县为告成县。这“告县”,是告成县的简称。在则天心里,“登封”是在中岳中峰与天交通,“告成”要在中岳中峰东南10公里外的“天地之中”——将她的三阳宫与中岳中峰连接起来的,是石淙河。石淙河源出中岳中峰,“胡超是在三阳宫接受武则天要他到嵩顶(中岳中峰)投放‘除罪金简’的事儿,他一路沿着石淙河来到嵩阴,登上嵩顶,把它投置在登封坛北一块巨石的石缝里。”在1982年发现金简的屈西怀先生这样对记者说。

  “除罪金简”现藏河南博物院,不过是当下的我们根据铭文“臆想”出来的一个称呼。至于则天,想来不会如此命名——她投置金简求神除罪,不过是个手段,目的无非是企盼自己成为“长生神仙”:“上言:大周国主武,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罪名。太岁庚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除罪金简”是目前已知的、武则天“遗落”下来的唯一可移动文物。过去也曾发现帝王封禅祭祀名山大川的玉简和银简,但到目前为止,金简仅此一件。1982年,登封文物部门尚不具备保管此种国宝的条件,只好将金简暂存于登封人行金库。之后,又被送至河南省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馆复制两通铜质“除罪金简”回赠登封,一通在中岳庙向游人展示,一通在嵩阳书院供游人观瞻。中岳庙的“除罪金简”在某天深夜被盗贼穿墙凿壁偷去——盗贼只盗拿了复制的铜质“除罪金简”,而与其同柜展出的其他珍贵文物,全都安然无恙。

  捐献重约247克的纯金金简后,屈西怀被奖励500元。他曾希冀得到一件复制品,留个纪念。但金简离他而去后,他就被遗忘了。

  其实,他手里还有“货”。这“货”,可能比嵩阳书院的“除罪金简”还珍贵——捐献前,他从孩子的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放在金简上,用铅笔一阵猛力涂鸦,留下一件“拓品”,权作纪念。现在,就是有人出再多的钱,河南博物院恐怕也不会让他这般“胡来”。

  在屈西怀的“拓品”上,记者隐约看到“罪”下“名”上(文字竖排)留有一个圆圈状的划痕——这是武则天除罪抑或与天交通的一种方式?

  大周封祀坛碑趴伏大地

  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与一座松柏笼罩的丘岗并立在登封城西。

  那金碧辉煌的建筑,是登封市革命烈士陵园;那松柏笼罩的丘岗,是武则天的大周封祀坛。

  其实,两座建筑同在一岗,这岗就是万羊岗。

  俯瞰登封的万羊岗,是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时期进击登封的最可凭借的高地,“当时皮定钧将军率部在这儿修筑防御工事,这不,到现在战壕还在呢!”当地老人指着树林里的一条长沟说。

  解放登封时,不少战士牺牲在万羊岗。之后,登封市革命烈士陵园就建在万羊岗东部:坐西面东,俯视登封全城。

  绕过革命烈士陵园,向西沿一条土路攀升几十米,再穿过几十米的树林,才能见到下方上圆的大周封祀坛遗址。如果站在远处,则只能看到一座铺满森林的丘岗。“这些树,是前些年为保护封祀坛遗址而种植的。”登封市史志办公室主任吕宏军先生说。

  大周封祀坛遗址是则天禅地的所在,是个下方上圆筑土而成的祭坛。如今,残留的两三米高的土坛,还能看出来“下方”的模样;要说“上圆”,是多少要加些想像成分的。方形土坛收缩六七米后,托起的那个圆坛,看上去更像一座高约10米的坟头。无论是方坛还是“坟头”般的圆坛上,都植有零星的松柏。也许因为松柏并不茂密的缘故,杂草倒能努力向上,长得很高很高。

  登上“坟头”之巅,发现尚还平坦。不过三两大坑,伤害过“坟头”。“谁都知道封禅会埋些金玉之类的册简,自然就有人想挖出来发个横财。到底盗走什么没有,不知道!”吕宏军先生说。

  现在能够证明该坛是大周封祀坛的实物,唯有坛东南的一通石碑。该碑就是武三思撰写、薛曜书丹的《大周封祀坛碑》。

  在当地老人的引领下,穿过林间小道,见到该碑。不过碑伏地而卧,离碑座也有三四米之遥。“《大周封祀坛碑》是薛曜的经典之作,民国年间拓者很多,破坏严重。当时的县长也许出于保护该碑的目的,派人把其拉倒在地了。根据文献记载,明清之前就缺失一行字,现在情况如何,还不知道。”吕宏军先生说。

  《大周封祀坛碑》倒下后,到现在也没能站起来。倒是前些年又立起一通《大周封祀坛碑记》,上说《大周封祀坛碑》高约4.45米、宽约0.9米、厚约0.8米什么的,不过现在它自己也倒下了。只是字在上面,还能看到这些文字。它的倒掉,终究不必可惜。万岁登封元年则天封禅嵩山,是公元696年;《大周封祀坛碑记》上刻的却是公元695年!

  这样的碑,别说倒下,就是砸掉亦不足惜,省得丢人现眼,让后人笑话登封市这一代文物工作者的不学无术。

  据《金石录》载,大周封祀坛前还有一通《大周封中岳碑》:“武后封中岳碑,已残缺,书撰人名皆不可考,然验其笔迹,盖薛稷书也。”该碑早已荡然无存。
  
    一个影子演绎出一种文明

  封祀坛前立有二碑,分别是《大周封祀坛碑》、《大周封中岳碑》;登封坛前也立有二碑,分别是《大周升中述志碑》、《大周降禅碑》。这是时下专家们的观点,亦能从嵩山历代史料中求得证明。

  《大周封中岳碑》怎么立在禅地的封祀坛前?《大周降禅碑》怎么立在封天的登封坛前?

  面对这种错位,记者糊涂,时下专家也难解释清楚。

  而武则天亲自撰写的《大周升中述志碑》,更是碑与碑文一同失落。只有《大周升中述志碑》这7个碑额文字,残留在纸质史料中。

  为什么名“升中述志”?“述志”还好解读,“升中”说的什么?

  “升”就是“登”,“中”就是“中岳”——连起来看,就是“登上中岳”。这是一种解读,当然不能算错,却只站了登封大地与中岳嵩山。

  因为,历代皇帝泰山之巅的封天,亦称“升中”。

  登东岳泰山,不曰“升东”、“升泰”,还曰“升中”,这“升中”就复杂起来。

  何谓“升中”?

  《礼记·礼器》曰:“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从《礼记》看,早在周代就有“升中之礼”。而从这整段文字看,无疑是祭天祭地,与“封天禅地”大差不差。

  古人祭天,旨在通天,领会天道和神意。天道或神意的具体表现,就是日月星辰运行之道。《淮南子》云:“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

  “事天”必须“升中于天”,而“中”则为通天之器,就是天文观测仪器。尧舜禅让,就是尧把“中”交到舜的手里:“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殷墟卜辞中常有“立中”之辞,“立中”就是商人立起测量日影的“中”,进行占卜祭祀。这“中”,大概相当于《周礼》所载“圭表测影”的“表”。甲骨文的象形字“中”,就是个测影之“表”的样子。

  “原始社会里,大约先前只有巫,待到渐次进化,事情繁复了,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猎、战争……之类,渐有记住的必要,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职的‘降神’之外,一面也想法子来记事,这就是‘史’的开头。况且‘升中于天’,他在本职上,也得将记载酋长和他治下的大事的册子,烧给上帝看,因此一样地要做文章——虽然这大约是后起的事。再后来,职掌分得更清楚了,于是就有专门记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仓颉,黄帝史(史官)。’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却是很有意思的。至于后来的‘文学家’用它来写‘啊呀呀,我的爱哟,我要死了!’那些佳句,那不过是享现成的罢了,‘何足道哉!’”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这样写道。

  在坐享其成时,我们渐渐忘却“升中于天”是引领先人洞开中国文明的一把钥匙。东汉郑玄注释“升中于天”时说:“升,上也;中,犹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

  “其实,‘升’就是与天交通;‘中’就是交通成功。”郑州大学升达学院教授郭殿忱先生说,“过去,‘升’字是顶着个‘日’头的,如果看繁体字,与天交通的意思就好理解了;‘中’字就是‘成功’或‘告成’,普通话里虽没这层意思,但一说河南话,你就明白了,‘中’就是‘成了’、‘行了’、‘合适了’的意思。”

  武则天“升中述志”,其“升”就是“登封”,“中”就是“告成”。从这个层面看,还可解读她在登封市告成镇筑建三阳宫的原因——这儿是周公寻到的天地之中,也是他意想中的“告成”之地。

  “中”不断在中国披上文化华裳,而其最初之“中”,不过是太阳把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投射在大地上,古人循着“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这个影子,不断演绎出一个影子与一个国家的故事。

  “天人合一”也好,“天地人合一”也罢,都是讲人与天地和谐,中国是人与天地和谐之国——过去,人与神天地闹别扭,那是自取灭亡;现在,人与自然天地闹别扭,亦是飞蛾投火。

    中岳嵩山配天作镇,总是由一个影子演绎而出的中国文明的中心。(原标题:“大哉嵩山·女皇封禅篇”系列之五 武则天的“升中述志”)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6-11-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