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木版年画之乡:朱仙镇木版年画再放异彩

2013/2/19 17:55:14 点击数: 【字体:

    西汉以前,每至春节古人便折剪了桃枝插于门脸。最早的用意纯粹是驱鬼辟邪,后来又觉这不失为一种小有情调的美饰物件,就越发把它当回事了,岁岁过农历年,民间不忘插了翠绿的桃枝,日久成民俗,这便是中国年画门神的“前身”。
木版年画之乡:朱仙镇木版年画再放异彩
年画门神

    如今中国南方乡村过年时,依旧忘不了贴门神外,用红纸折个倒三角形,与几许绿枝,一并贴了门两侧。这远 古的遗俗,现在还在一些地方沿袭着,实在出乎意料。北宋初年,中原人开始琢磨着在木板子上刻画儿,开始大量地“复制”年画,这贴在门脸儿上的纸画儿,便染 上了一身商品属性,百业中,添了一门营生。
木版年画之乡:朱仙镇木版年画再放异彩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年画社
    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是宋都开封。靖康二年,金人夺了北宋的江山,迫使年画作坊艺人去了距开封20余公里的朱仙镇。明清期间,朱仙镇民间艺人又把年 画的商业化推到极致,镇上从事年画的字号多达300余家,年画不仅是大宗出货,还最终影响到后来的天津杨柳青、山东的潍坊、江苏的桃花坞年画等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画中人物造型,大头小身子,模样可爱至极;用色大胆,红、黄、绿、紫,单看,俗气得一塌糊涂,搭配在一起,却艳得恰到好处。
祖宗留下民俗遗风,好多都丢了,年画却延续着,只是古时普遍使用的木版年画,不流行了,改为机器印刷,量更大了,倒是依然沿用“古法”出品的年画,额外添了份亲切。
一个老人见证了朱仙镇年画起死回生的过程,他便是姚敬堂。
    朱仙镇木版年画,从明朝到现在,虽说消长兴衰不是直线走过来的,其间断档只有一次,时间在20世纪中叶。这蛮喜欢人的民间艺术,那个时期被扣上“封资修”的帽子,所有的作坊、东家、艺人一夜间都收了家伙,散了摊。
    如果不是17年前,当镇里张罗着拯救濒临灭绝的年画时,镇上还活着11位老艺人,民间还偷偷藏匿着几块刻版的话,这朱仙镇年画能否走到今天的样子,还真难说。
    1986年3月25日,是姚敬堂老人记忆犹新的日子,那一天,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挂牌,也是他作为社长,开始重拾先人文化遗产的起点。
    “当年,我算了算,镇上60岁以上的老艺人还有11个,请到年画社的4个,一个刻版的,三位印刷的。就这么先干了起来。”姚老气闲语缓地追述着。
木版年画之乡:朱仙镇木版年画再放异彩

    姚敬堂把艺人拢过来之后,想的第二件事情便是淘老版子,因他本人解放前就跟着哥哥在镇上卖年画,大致了解底细:解放前夕,镇上还有门神作坊23家,各家的版子少说也有一二百块。一解放就不让印年画了,东家们眼见大势已去,连版子也无心存留,任伙计们谁想要就拿去,一了百了。如此老版子大多散落民间。
    1955年,开封供销社突然愣过神似的,半晌不夜地弄过一次年画,地点就在开封东大街,没多久又不做了,版子也就留下,朱仙镇的艺人又怏怏回家了。打此,很多镇上的艺人再也没有摸过这活计,连提这场事的勇气都没了。那年月谁藏版子,是要游街的。
    “都到了1986年了,我跟老艺人说起谁家的版子,他们还吓得直哆嗦。没法子,我只能‘连哄带骗’,先把版子抓到手再说。”关于淘版子,姚老讲述了他的“谋略”。
    “我多方打听,从老艺人那里知道谁家有,想法也得踅摸过来。年画社第一块版子是从张义家买到的,张义即张廷旭的父亲。他起初不想献也死活不卖。 我只得另想一招。我给老张说,版子还是你的,拿到社里展览中不中,一天给你三毛钱。就这样把版子拿来了。后来,他又找到我说,版子我横竖从这拿不走了,你 给点钱吧!记得给了他150元。” 随后艺人张治安“告密”,说龙王庙村的张治来有好几个版子。张治来怕收拾他,愣是不敢承认有。“啥年头了,别怕,出了错我老姚担着还不成。”话到这份儿上,张治来心一横,“给你扒出来,就扒出来”。事隔多年回忆这件事,姚敬堂也没有料到那些版子竟埋在他家的豆地里几十年。给张治来的钱不多,就70元,他不来领,最后还是张治安送去的。
    当年,姚敬堂一共找到了53块,有重复的,不重样的有23块。旧版子中明代的有2块,清代的有23块,多数都不管用了,现在都保存在开封县文化局。当年,年画社的作坊就设在赵庄。(原标题:民俗遗风经久不褪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劫后重生)

    来源:郑州市委宣传部      2007-6-15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