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中”这个词,经常听到。答应人家,我们这里经常说“好”、“行”,在河南,却说“中”,“中”已经成为河南语言的显著特征。说起“中”字,还有这样不寻常的来历。
之一:中国旧称“九州”, 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到底哪一个州在九州的中心呢?人们为了寻求答案,发明了一种仪器。这仪器约一人高,会说话。把它放在地上,问它:中不中?如果在中间,仪器就会就说“中”,如果不在中间,就答“不中”。这个仪器被放在许多地方试过,都回答“不中”。一天,测量的人把仪器放在嵩山,问它:“中不中?”就听仪器答:“中”。于是,“中”便传开了。
之二:“中”得名于嵩山。嵩山是中原大地最高的山,有1512米,它位于东岳泰山、西乐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的中间,因此有“中”一说。
之三:古时,因为科技落后,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低下,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认为地球南北长三万里。与八尺表测量出来的日影长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发现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就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正因为此,周公即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阳城仅一百多里的洛邑观察地形,随后亲往洛邑营建都城。周公证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连河南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
无论来源于何种传说,“中”已成为河南人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