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不老的传说———“中国梁祝之乡”汝南行(2)

2014/5/15 9:46:28 点击数: 【字体:


  
    官道分开梁祝墓
  
    “俺这儿梁祝故事可多了,梁祝就埋在村子的后面,这儿世世代代相传的歌谣就是: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西边埋的梁山伯,东边埋的祝英台。”记者一行来到马乡,村里的老人热情地拉住了记者。
 

不老的传说———“中国梁祝之乡”汝南行

 

不老的传说———“中国梁祝之乡”汝南行


    汝南古称“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汝南马乡镇至今仍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活过的村庄———梁庄、祝庄,还有马庄。梁祝共同就读的学校———红罗山书院至今仍有遗迹保存。梁祝墓、泪眼井、曹桥、鸳鸯池等一系列景点在绵绵不断地向游人诉说着这个缠绵凄婉的动人故事。

    把梁祝墓分开的,是一条南北向的官道,当地人称其为京(洛阳)汉(武汉)古道。村里的人说,梁山伯临终前嘱咐家人把自己葬在马乡镇北的官道旁,就是想在英台出嫁时,再看她一眼,梁山伯葬在官道之西。祝英台死后,其家人把她葬在官道之东,和梁山伯墓一路之隔。为什么不是后来人们传说中的“合葬化蝶”?村民解释说,在古代,人们认为,没经明媒正娶的,就不是正式的婚姻,不能合葬。当地还传说在古代如果梁山伯与祝英台墓之间的官道三天不走人,两个坟就会长到一块去,可见梁祝爱情之深。
  
    据说,出嫁前的祝英台曾向马家提出三个要求:“外穿红(结婚服),里穿白(孝服);在梁山伯墓前祭拜;第三个,到时候再说。”花轿到梁山伯墓前时,祝英台脱了“红装”祭拜梁山伯,然后撞树殉情,这也许就是她没有说出来的“第三个要求”。村里老人李新平说:“在北马乡的梁、祝墓地附近,古往今来就产蝴蝶,白的、黄的、花的。群众把白蝴蝶称为祝英台,黄蝴蝶称为梁山伯,花蝴蝶看作马文才。而且,总是白色的和黄色的相互追逐,花色的总离一丈远左右,老年人不让小孩捕捉黄白蝴蝶。”
  
    更巧的是,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的家,正好18里路,到和孝镇梁岗梁山伯的家,也大约是18里,因此有了“十八相送”;两家到书院的路都必须经过曹桥,所以叫“曹桥结拜”;英台被逼下嫁马文才,前往马庄又必经梁山伯坟墓,才能“哭坟化蝶”。老人熊应国说,马乡至今流传着姓祝的不嫁姓马的婚俗,祝马不通婚,两家前世因为马文才和祝英台的事情结了仇。
  
    梁祝读书的地方———红罗山书院如今是一所学校,但在这所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已经不知道梁祝了。小学生们打着伞,冒着春雨,沿着梁祝“十八相送”的古道,聚集到梁祝求学的红罗山巅,追求新知,和着风声雨声,诵出了他们的读书之声。
  
    汝南人在行动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地方戏曲在马乡流传很多,有曲子、豫剧、二夹弦、坠子、鼓儿词、丝弦道、花鼓调等。戏曲研究专家、民俗学家马紫晨考证,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河南就有了罗卷戏、豫剧、豫南花鼓、二夹弦等诸多剧种唱“梁祝”,全国也以河南地方戏曲反映梁祝内容的为最多。
  
    然而尴尬的是,此次在汝南的采访中,记者只能拜访60岁以上的老者,60岁以下的,基本上不能完整讲述梁祝的传说。
  
    当初,汝南人却并未意识到传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价值,在河南召开过“组织开展全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会议”后,当地政府制订了梁祝文化抢救保护方案,准备在2006年至2008年之间,对梁祝遗址进行全面维修,兴建梁祝文化生态园。计划在2009年至2010年之间,对梁祝文化进行整理包装,形成梁祝文化品牌,让梁祝文化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得到保护。
  
    一切的内核是传说,没有了传说就没有一切,幸好汝南人已经在往前走了。(原标题:不老的传说———“中国梁祝之乡”汝南行)作者:李颖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郑州日报(2006-03-29)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花卉专业村中牟县徐庄村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