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民权“绘画村”传奇

2014/1/13 12:22:11 点击数: 【字体:


    琴棋书画历来是文人雅士所为,一个1000多人的村子竟然有300多位庄稼汉走出田野、走进画坛,以绘画、卖画为生而且赚了大钱,这不是天方夜谭吧?绘画、卖画似乎是文化人的事儿,不比种黄瓜卖白菜,可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

    7月27日,记者来到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采访。在村里进行了几个小时的采访,拜访了这里的一些画家、画商后,不由感慨万千:这些农民画家以虎狮、花鸟等工笔画闻名,其绘画作品除了在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杭州等地畅销外,还有20%销往韩国、日本、美国。这个村子的许多人靠绘画发了家。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幅画最高能卖两千多元

    7月27日上午,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的一个农家小院。本该存放粮食的房间,成了农民王培双和妻子的画室。记者赶到他家时,王培双正在聚精会神地作画(如大图)。他画的虎摆在案头,毛茸茸的,非常逼真。

    王培双今年42岁,是王公庄“绘画村”的“四大掌门人”之一。他擅长工笔画虎,兼顾花鸟虫鱼、山水写意,每幅画平均卖到1000元左右,高的能卖到2000多元。

    1980年初中毕业后,王培双到平顶山市打工。平时喜欢绘画的他,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北京画家在平顶山工人文化宫举办的短期培训班,学习中国工笔重彩画,从此他与绘画结下了缘分。1984年,王培双到山东曹县美术公司,一边跟老师学习,一边给人家画商品画。就这样干了几年后,王培双回到了自己的村子独立作画。

    1986年春天,王培双的一个朋友拿了他的两幅画到开封展出,竟然被一个画廊的画商以每幅画30元的价钱买下。当时,这让王培双高兴了好几天:一幅画的成本不到2元,却卖了30元。他认为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干脆回到家里专门给画廊作画。当时,王培双每个月画10多幅画,能收入400元左右。村里人见王培双绘画能赚钱,也学着绘画、卖画。

    “我是村里第一个把画卖到画廊的人。现在村里卖画的,都是我和王建民、王培振、肖彦卿的徒弟。”王培双自豪地说。

    现在,王培双的画大都直接卖给画廊,一般都是有“定单”的。目前他是商丘市美术协会的会员,在市、县级画展上获得过7次奖项,还有一部分作品被收入画册。但王培双并不太看重这些“名分”,只在意自己的画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

    王培双早已把家里的几亩地让给别人种,自己天天待在画室里绘画,俨然一个“专业画家”。

    “四大掌门人”:广收徒弟造就”绘画村”

    7月27日下午,50岁的王培振光着膀子蹲在自家门口乘凉,从他身上找不到一丝艺术家的气质,和其他庄稼汉子没什么区别。见到记者来访,他匆忙找一件上衣套上,把记者领进他的画室。

    王培振16岁开始自学画画,1988年靠一张群鱼图打入开封书画市场,后来他骑自行车到集市卖画为生,目前主攻工笔画,以画鹰而远近闻名。他的画已打入国外市场,主要通过画商出售。

    王建民是王公庄绘画专业村“四大掌门人”中最年轻的,只有39岁。20多年前,他和肖彦卿、王培双、王培振一起,东奔西走学习绘画,各自带了一批徒弟,形成了现在的王公庄“绘画村”。除画花鸟虫鱼外,王建民主攻画虎。

    肖彦卿当年靠《醒狮》获得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画大展铜奖。他被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还出版了著作《工笔走兽画新技法》,并创办了豫东新工笔走兽画研究院。他现在不仅注重画的商业性,更加注重画的艺术性。

    现在,他还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坐在家里就可以在网上拍卖自己的画作。

    “绘画之家”:绘画帮他们致富奔小康

    王培双1986年结婚前,他的妻子李玉环对绘画一窍不通。现在,在王培双的教导下,李玉环已经是一个绘画能手,她画的花鸟工笔画,每幅画能卖到300元左右。

    他的大儿子王建树,初中毕业后跟王培双学习绘画,现在已经到北京发展,边学习边卖画。一家人靠绘画发家,一年可收入6万元左右。他们靠绘画购置了冰箱、彩电等电器,建起了漂亮的房屋,生活过得充实而滋润。

    王建民的女儿王敬今年才15岁,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画画,主要学习工笔画花鸟、虎等。由于她比较喜欢绘画,悟性也高,一年多下来,她的画拿到市场上也可以卖到60元一幅。“像这样的绘画之家,我们村里到处都是。”王敬说。

    看到绘画能挣钱之后,本村的年轻人争相找到村里的“四大掌门人”拜师学艺。现在,“四大掌门人”每个人都带了20多个徒弟。徒弟们一般学习一到两年后,所作的画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卖钱,这些徒弟们再把“手艺”传授给家人或亲朋好友,这样一来,“绘画村”的队伍逐渐壮大。

    在“绘画村”,绘画经过商品化、市场化,已经成了村民们发家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的重要手段。不少人已经盖起了楼房,购买了家用电器,有的还在画室里安装了空调,院内栽种了花草。
 
    专业画商“工笔虎”越洋赚外汇

    “说实在的,俺村的人发财就发在绘画上了。”记者在村头的公路上遇到王建金,他正骑着摩托车带着一摞子装裱好的画准备往外地发货。他是王公庄村专门从事绘画经营的画商之一。

    绘画专业村成了气候之后,一批农民画商就应运而生。王建金看到村民的画一般不装裱就往外卖,这样降低了画的档次,卖的价钱也不高。他将村民的画装裱好后,再向外销售,这样价钱就卖得高了一些。

    “市场也是闯出来的,3年前我背着画到南京、天津等地沿街叫卖,现在,韩国、日本、美国的客商直接通过互联网和电话跟我联系……”王建金说。

    采访中,村里的人对绘画的收入不愿说太多,他们怕露富。王建金告诉记者,他销售本村的画,每年收入就能达到30多万元,而全村像他这样的画商就有8个。全村每年卖画的收入大约在200多万元。这些画大多卖到北京、天津、广州、哈尔滨、大连、西安等地的书画市场,一般都是旅游景点的经理们购买,也有一部分人买来收藏。通过画廊和画商的市场化运作,“绘画村”的“工笔虎”逐渐闯出了名气,韩国、日本和美国的画商纷纷要求订购。

    “大约有20%的绘画作品卖到韩国、日本和美国,韩国的销量最大。”王建金告诉记者。
 
    深圳取经:让”绘画村”更加规模化发展

    近日,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琼已带队前往有“中国油画第一村”之称的“深圳大芬油画村”考察,寻找规模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据商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玉林说,王公庄的农民画家把画当做一种商品,把画推向市场,为农民发家致富另辟蹊径,寻找了一条较为成功的出路。一幅画成本比较低,只需几元钱、十几元钱,画家妙手丹青之后,就能换来几十倍乃至几百倍、上千倍的利润,而且这种低成本高产出的文化产品极易普及,市场看好。

    “绘画村”让农民的劳动摆脱了传统的耕种模式,其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为城乡文化产业化摸索了一条成功之路。“‘绘画村’现象为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借鉴方式,为我们广大艺术家和艺术精品走上市场找到了突破口和出路,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孙玉林说。(原标题:民权“绘画村”传奇)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5-08-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