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善村是豫西北地区一个著名的古镇,它扼守“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又称“羊肠坂”),“南可通洛、陕,北能达晋、燕”,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并被官府辟作驿馆兵站。万善古镇分为北社、中社、南社等五大社,“高抬火轿”就诞生、传承、发展于万善南社(今万南村)。
据说,万南“高抬火轿”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当地居民自古以来就有踩高跷、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明代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发展。当时,明郑藩王子朱载堉七疏辞爵后隐居在丹水河畔的九峰山下著书立说,万善古镇自然是他经常游历的地方。朱王子十分同情被称为“下九流”的抬轿夫和唢呐手等民间艺人,便竭力想为他们争取地位,大胆地把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表演艺术大胆地结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出了踩着高跷抬花轿的表演形式。他的初衷就是要让人以仰视的角度高看“轿夫”,用艺术的表现手段来提高“轿夫”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随后,朱载堉又不断对其改进,将白天表演改为夜间,将花轿改为火轿,把原来的布轿改为纱轿,轿的周围插上蜡烛,轿顶镶嵌上能喷射出彩色火焰的龙头,寓意火旺、财旺,象征着一年里百姓的生活红红火火。
经过朱载堉改进的“高抬火轿”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集体舞蹈艺术,整个表演团队要一百多人,表演起来如同人潮涌动,行如流水。每年从大年初一表演到元宵佳节,南到洛阳、巩义,北至山西泽州,方圆百里的群众常骡驮马载,结伴前来观看,盛况空前。
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高抬火轿”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中断了,许多精彩的节目及绝技也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而几近失传。如今,国家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如强劲的东风,重新吹开了万南老艺人的心扉,他们与村干部多次商议,决心重振“高抬火轿”艺术。在文化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万南人同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竭尽全力复兴“高抬火轿”。村里经济差、底子薄,拿不出多余的钱添置道具,村民们就自愿捐资。2006年6月,大伙放下手中的活计,男女老幼齐上阵,在几名老艺人的指导下,仅用短短两个月时间便将濒临失传的“高抬火轿”基本恢复原貌,并利用各种节庆场合进行了多次表演,在今年春节期间还参加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会演。
今年3月,“高抬火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万南人很受鼓舞。现在,他们正全力以赴,努力给“高抬火轿”注入新时代的气息,并以此为载体,带动村里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把万南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原标题:民间集体舞蹈艺术“高抬火轿” 重放异彩(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