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制作青铜器。目前在烟涧村,仿古青铜器制造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
核心提示:这是一个以仿古青铜器而出名的村庄,如今已有300农户,品种超过千余种,远销世界各地。2008年,该村庄的青铜器产值超过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全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了全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80%。只要进入这个行业,挣得少的一户一年也能收入七八万元,多者则达三五十万元。目前,已经形成了原料供应、模具制作、青铜铸造、做锈、销售产业链条。该村就是位于洛阳伊川县葛寨乡的烟涧村,由于存在着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管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当地正在想方设法让“青铜器制造村”升级换代。事实上,仅洛阳市就存在多个类似的专业村庄,并均已形成特色产业链条,如唐三彩专业村孟津南石山村、牡丹画专业村孟津平乐村、奇石专业村新安下孤灯村等。
名声在外
“村里制造的青铜器品种很多,有上千个,每家几乎都不相同,大件的有3米多高。”村民方耀新说,村里农户到外地打工的很少,有近300户从事青铜器制造,占全村的1/3还要多。
12月7日,河南省伊川县烟涧村,磨光机的尖啸声此起彼伏。
村支书方智科说,烟涧村的仿古青铜器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名声,村民们的青铜器产品,远销美、英、日、加、法、德等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对烟涧村的青铜器非常喜爱。在国内,至少有20家博物馆都收藏和展出有烟涧的仿古青铜器,全国各大私营企业“镇家之宝”的大型仿古青铜器,很多也出自烟涧村。
技术独创
一位老人创造的仿古青铜器技术,曾把一位文物鉴定专家都给“蒙”住了
方智科说,烟涧村的青铜器制造有此辉煌,方兴庆是个大功臣,是他创造了仿古青铜器技术,并传授给了村民。
已经70多岁的方兴庆老人现在已经不再做青铜器了,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技术。
方兴庆介绍,他1954年高中毕业,在当时是村里非常少见的高学历,高中毕业后,他在一家翻砂厂工作。“这为我以后研制仿制青铜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那时候家里穷,要想办法挣些钱,养家糊口,就逼着自己学一些技术。”方兴庆说。大约是1963年,他在看报纸时,看到一个考古新发现的信息,里面有一面古铜镜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从此就痴迷上了古铜镜。
方兴庆开始研究琢磨这面古铜镜,并多次进行实体雕刻模具制作、青铜器配方、浇铸、雕刻的试验。方兴庆说,经过无数次失败,他渐渐摸索出了规律,并成功地制作出仿战国时代的“牛鼻象背铜镜”。方兴庆将此镜交给一名文物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居然没认出这是“现代”的东西。方兴庆兴奋极了,他更痴迷青铜器仿制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了《青铜器》这本书,这是一本我国出土的从战国时期到清代的青铜图谱。他如获至宝,日夜研读。后来,只要有图片,他就能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仿古器件。铜人、铜塔、铜镜,一切可以仿制的古青铜器,方兴庆几乎仿制个遍。他又从一个民间艺人那里学会了鎏金工艺,制作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方兴庆从1981年开始烧制青铜器。之后,方兴庆把烧制青铜器的技术公开,到1996年时,村里做青铜器及相关产业的农户基本上就达到了现在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