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武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都与黄河变迁有着生生不息的关联。这里独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河文化的特殊性;独有的治河文化,体现了黄河文化的代表性;独具的历史遗存,蕴含了黄河文化的延续性;独到的传承开发,弘扬了黄河文化的创新性。
万里黄河,流经全国9省区100多个县市,武陟最终独占鳌头,折桂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瑰丽多姿的黄河文化。
武陟地处“悬河头,百川口”,是扼守黄河河道的关隘,黄河至此高原入平,千里“悬河”,起于武陟;千里长堤,起于武陟;千支万流,结于武陟。
从大禹治水到祖乙迁邢,从邢人作丘到雍正堵口,从新中国修建人民胜利渠到引黄植稻……自黄河流域有人类聚居以来,武陟都是人们治理黄河、利用黄河的主战场。
邢人作丘,扬名武陟;禹王治水,建功武陟;“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建在武陟;“新中国引黄第一渠”——人民胜利渠,在武陟境内……
历朝历代孕育的黄河文化,让该县成为一个巨型的、丰富完整的“中国黄河文化博物馆”,成为不折不扣的黄河文化之乡。
——丰富的民间遗存,推动黄河文化集聚发展。
黄河文化是武陟历史文化的核心和主脉,融汇着黄河之水的武陟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式。
这里有着丰富的与黄河文化息息相关的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社会习俗、民间艺术和祭祀习俗。尧帝农耕、大禹治水、汤王筑堤、邢人作丘,既有官方史书严谨记载,又有民间栩栩如生的传说。嘉应观中敬奉的主要神灵都是被民间广泛崇信着的历代治河功臣,观内保存着每一位治河功臣事迹的详细记载,这里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是治河四大王的生日,农历每月的初一、三、六、九、十五,嘉应观都有庙会。人们在祭祀黄河、祈福黄河、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了一大批民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和二股弦的唱腔、曲调,是由敬神经调演变而来,跑旱船、耍龙灯、哼小车、盘鼓等民间故事,都与黄河相关。黄河祭祀文化是武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祭祀和民间祭祀均有留存。既有皇帝撰写的祭祀河神文,又有详细的民间祭祀规程,传承和发展着黄河祭祀文化。
该县有20%以上的村名、地名与黄河直接相关,折射出了黄河文化浓重的历史身影,融汇着黄河之水的武陟文化,千姿百媚,熠熠生辉。
——高度的文化传承,释放黄河文化的时代活力。
近年来,该县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民间文化资源,不断加大黄河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开发与弘扬力度,扩大了黄河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
注重发掘。该县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和非遗普查工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历史遗迹,全面了解和掌握文物和非遗资源现状,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资源档案,并科学制订了五年保护和发展规划。
注重保护。该县先后投入各级各类文物和非遗保护专项资金5000万元,积极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农村文化中心建设、特色黄河文化项目传承人申报,提高了文化文物传承保护管理水平。
注重开发。该县规划建设了嘉应观黄河文化旅游区、青龙宫景区、妙乐寺遗址文化旅游区;申请注册了嘉应观、青龙宫、御坝、古怀、御碑亭等黄河文化系列商标;成立了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和黄河文化艺术团,创办了《黄河苑》杂志,拍摄了电视纪录片《万里黄河第一观》、电影《嘉应观秘史》,创作出版了反映黄河文化的《大清河防》《雪落长河》等长篇小说,坚持举办大型黄河文化节活动和嘉应观、青龙宫黄河文化庙会,定期组织黄河文化书法大赛、黄河故宫嘉应观摄影大赛。2008年,该县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了黄河文化研究会年会暨黄河文化高层论坛,黄河文化在武陟的保护和弘扬取得了明显成效。 (温淑均)(原标题:武陟荣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