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孝邑村(今待王镇)系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12城邑之一。它西距府城10公里,东北距朝歌百余里,北边10公里为太行一处隘口。周围地势开阔,水草丰美,天然一处练兵屯兵之地。当年武王伐纣,曾率大军在孝邑一带驻扎,练兵习武,排兵部阵,运筹帷幄,留下众多千古佳话。
公元前1047年,武王起兵伐纣,亲率战车300余辆,骑兵3000人,步兵4.5万人,浩浩荡荡出了西岐,朝行暮寝,日夜兼程,月余到达盟津。同时,各路诸侯兵马4000余人,也先后到达盟津。武王会见天下诸侯,号称800诸侯联军灭商。
联军渡河,曾征用沿岸74艘民船运送兵马。时值隆冬,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河水湍急,水中冰凌可见。渡河时,由于诸侯联军良莠不齐,大军初合,兵多船少,乱象丛生:有的抢夺渡船,互不相让,大打出手;有的船只超载,船翻河心,兵马落水,大呼救命;有的战马缺少训练,死活拉不上船,急得官兵头冒热汗。
武王站立岸边,见此情景,心生忧虑道:“太师,兵马渡河,如此慌乱,伐纣胜算几何?”姜子牙说:“陛下,诸侯联军初合而为一,兵马良莠不齐,渡河人多船少,天气寒冷,一时混乱不足为虑。老臣担心兵马初合,战法不一,阵法不同,待与朝歌大军对阵时,若是出现此等混乱局面,那后果就难料了。”武王道:“那该如何是好?”姜子牙说:“军有军纪,兵有兵规,阵有阵法。自古磨刀不误砍柴工,待大军渡过黄河,可选一战略要地,整顿军纪,排兵布阵,统一战法,其战可胜。”武王点头赞同。
大军渡过黄河,约行三日,到达府城。武王大帐一扎,计划在此练兵修武,忽闻飞马急报:“启奏陛下,先头部队到达前方孝邑,当地百姓惊闻陛下亲率大军伐纣,群情振奋,奔走相告,不胜欢喜。百姓考虑天寒地冻,陛下安康,众人动手,伐树锯木,挑灯夜战,为陛下搭造了一座临时行宫,希望陛下能前往下榻,指挥三军。”武王闻报大喜,一阵感慨道:“孝邑百姓竟如此厚爱寡人,人心所向,纣王定灭,速令大军前往孝邑一带扎营。”
消息传回孝邑,百姓们更是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受够了朝歌盘剥之苦的人们,有的杀猪,有的宰牛,有的烧饭,有的酿酒,只为迎接武王。武王率大军到达孝邑村,村民们有将盛满牛羊肉的竹筐举至头顶,有用壶灌满热汤热茶,有用坛盛满美酒,列队相迎。武王见状十分感动,发誓要一举灭掉纣王,让百姓过上好生活。
史称“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诸侯联军在孝邑一带安营扎寨,武王每日与各路诸侯将领研讨战法,商议排兵布阵,整顿军纪,视察部队,忙个不停。一日,大军整装待发,即将东征,武王、姜子牙在临时行宫宴请孝邑百姓,以示道谢告别。百姓闻讯,连忙带上醇香的美酒前往。席间,一老者说:“武王仁德超群,视民如子,此次出师伐纣,必定旗开得胜,一举灭商。陛下即将出征,村民感戴您的恩德,恳请陛下能为孝邑重新赐名,以示纪念,望万万恩准。”武王不便推辞,笑问姜子牙:“太师,你看该赐何名?”姜子牙脱口道:“孝邑百姓如此热情款待王师,陛下赐待武王镇如何?”武王听后连连点头,称:“正合朕意,赐待武王镇。”百姓听了自是称好。酒过三巡,又有一老者双手捧起酒碗,带着几分酒意说:“陛下,将士出征,饭可不吃,酒不可不喝。自古打仗讲的是一个勇字,做酒讲的是一个烈字。陛下身为名君,心系苍生,不辞辛劳前来灭纣,当受此酒。老朽身为酿酒世家,代代相传,酒香十里,历朝进奉。这碗烈酒算是老朽一片心意,望陛下豪饮,以壮军威!待陛下日后灭了纣王,希望陛下能为此酒赐名。”武王接过酒碗,情感激动,他先是用嘴品尝了一下,接着连声感叹:“好酒!好酒!”武王话落举碗,一饮而进,然后道:“老人家讲的好。天意大道,烈酒壮威,待吾灭了纣王,定为此酒赐名。”当晚,武王与百姓尽情畅饮。翌日,武王一声令下,修整后的诸侯联军,如虎添翼,士气高昂,直奔朝歌而去。
相传,武王灭纣班师,路经待武王镇,念及百姓恩德,赐当地一种白酒叫待王酒。待王镇自古有酿酒之风,当地所产白酒——待王酒,因为与武王的渊源,在周代一度成为贡酒。此酒代代相传,千年延续,现为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当地一方名酒。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载于典籍。待王镇地名,也由此演绎而来。历史上,待王镇一直为中原名镇,经济发达,民风淳朴,世世代代以恭迎武王伐纣为荣。 (原标题:待王镇与待王贡酒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