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火祖”(燧皇)陵前话“圣火”系列之一 商丘,中华文明之火的源头

2013/8/20 9:25:03 点击数: 【字体:


“火祖”(燧皇)陵前话“圣火”系列之一 商丘,中华文明之火的源头

中华“火祖”燧人氏之墓——燧皇陵

  2008北京奥运圣火将于7月25日来到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之火”的发祥地,商丘成为奥运圣火河南境内的传递城市之一,届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与“希腊普罗米修斯盗火解救人类”两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将在这里“相遇”。为了迎接奥运圣火,也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华夏文明之火”和中华民族的火文化,《厚重河南》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火祖”(燧皇)陵前话“圣火”》,为大家详细地介绍有关燧皇陵和“华夏文明之火”的历史和故事。

  2008年7月25日,举世瞩目的奥运圣火将进入河南传递。商丘作为“华夏文明之火”的发祥地,有幸成为传递城市。届时,来自奥运发祥地的雅典圣火将和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火对接、交融,而中国的古老文明也将和现代文明对接。

  这将是一个令商丘人、也令河南人激动的时刻。

  为什么奥运圣火河南站要选商丘为传递城市?它们有着怎样的渊源?

  这与商丘独特的火文化现象有关。大家知道,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类生存、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火的发明和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一直传承着用火的习俗,尤其是在豫东的商丘市睢阳区,无论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传承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尊火、崇火、敬火、拜火、祭火的习俗和传统一直沿传未变,并以这种传承而尤感自豪。

  在这里,长眠着中华“火祖”燧人氏、供奉着“火神”阏伯,这里是中国火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火文化之乡。

  燧人氏,人类火文化的原创者

  2008年6月底,带着对火文明发祥地的膜拜之情,记者来到商丘燧皇陵,见到了对于商丘火文化研究很深的商丘市文联原主席尚起兴先生。

  据他介绍,火文化是指以火命名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以火为主的“人文意识的定向物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会创造第二生产力,动物则不会。钻木取火是人创造的第二生产力,叫火文化。在没发明钻木取火之前的火是自然火,不是人类创造的第二生产力,不叫火文化。因此,火文化起源于钻木取火,而钻木取火又始于燧人氏。燧人氏就是火文化的开创者。

  燧人氏是旧石器时期中期氏族的首领,是伏羲、女娲的“父”族,世代子孙均称“燧人氏”。关于钻木取火的发明人,根据史料记载,一致公认是中国古代的“三皇之首”燧人氏。

  《世本·作篇》中说“燧人造火”。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载:“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礼含文嘉》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为燧人。”

  《白虎通·德论》载:“谓之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

  《三坟》载:“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古史考》载:“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宋·罗泌《路史》载:“上古之人,茹毛而絃血食,果蔬虫鱼,膻腐馊漫,内伤荣卫,殒其天年。乃教民取火,以灼以炳,以熟臊胜,以燔黍捭豚,然后人无腥臊之疾。人民益伙,羽皮之茹有不给于寒,乃诲之苏冬而炀之,使人得遂其性,号燧人氏,或曰燧人。”

  值得一提的是,燧人氏是世界上唯一有史料记载的人工取火的信史祖先。燧人氏钻木取火,该是中国的火文化、中华文化的源头,燧人氏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火祖”。

  关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时代,史学界在认识上一般多趋向于翦伯赞先生在《先秦史》中的旧石器时期中期之说。因为,中国已发现旧石器时期中期的文化遗址,火的发现与应用,是旧石器时期中期原始人类生产力发展代表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燧人氏首创钻木取火,具体是在什么地方呢?根据目前的史料和相关民俗,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燧人氏首创钻木取火于商丘,商丘为火文化的源头。

  燧人氏的活动区域在商丘

  商丘市睢阳区在历史上曾称亳、商丘、宋国、梁国、梁郡、宋城、应天府、南京、归德府、商丘县,早在一万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渔猎、采集,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这里所辖区域为今天的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

  2006年4月,中国首届火文化研讨会在商丘市睢阳区召开,与会30多位专家就燧皇陵在商丘达成了共识。与会专家认为:“燧皇陵在商丘,商丘是古黎丘,是燧人氏作为天皇时,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

  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工程组委会专家委员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说:“燧人氏以‘风’为姓,确定了人伦,确定了氏族。以‘风’命族姓,以‘氏’命族的分支,命族所居住的地方,以族称来命名山川百物。‘氏’指山根、山底,因为古人要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台坝,要按照风向建造水面环绕的方泽坛,又名辟雍坛,来观察天象。现在的商丘古城是典型的‘辟雍’城。‘辟’是观天象的地方,‘雍’字里的‘玄’是指玄女燧人氏,‘隹’是玄女的玄鸟族图腾。”可知,现在的商丘古城,是沿用了燧人氏时代在商丘观天象时建立的辟雍坛而建造的古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文生先生在《火·燧人·商丘》一文中说:“‘燧人上观辰星’,但燧人上观辰星与地上对应的是什么地方呢?《左传·昭公十七年》说:‘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虚也……皆火房也’。古人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郡相对应,宋国是大辰之虚,大辰即大火,当时的宋国即今天的商丘(中美联合考古队曾在睢阳区找到了宋国的都城),燧人上观辰星,辰星与商丘对应,可见燧人与商丘是有联系的。”

  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说:“商丘这个地方位于北纬34°23′到24′之间,这个是古代的天脐线,这就决定了这个地方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燧人氏在古商丘睢水流域的汤谷阳谷建立了中华第一都。”所以,“商丘睢水是燧人氏在东方的发祥地和建立的‘燧明国’都邑之一”。

  实际上,商丘睢阳区的历史遗存,也佐证了这样的观点。

  《明一统志归德府旧志》和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商丘县志》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相传为燧人氏葬处。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又据《商丘县志》载:“阏伯台在城西南三里。高八十八尺,周二百步。”

  阏伯台现存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残牌一通,碑文由虞城县儒学增广生员王思撰文并书写,是为“郡东宋家集居民进香”而立的碑。内容记有:“阏伯封于商,业主辰,今在归德城西南隅,其西燧人氏之墓也,其东雷将军之临堞处也,阏伯台岿然之中……”在清朝人看来,燧皇陵也在商丘。

  北京收藏家协会研究员李福昌先生在《人类用火方式的研究与收藏》一文中说:“现今河南商丘仍矗立着有35米高的火神台,是历代人民纪念火正阏伯的火神庙。四千多年前,阏伯在此一边守护火祖——燧人氏的陵墓,一边在台上照看保护火种,同时观察大火星的运动,研究历法,指导农耕。这里的火种代代相传,人称‘中华第一火种’。”

  王大有先生在《商丘作为2008年奥运会采火点的建议书》一文中说:“商丘是天地之中,五行的中央,按五行理论,燧皇陵所在的商丘是独占木、火、土三行,其他各皇各帝都只占一行。燧皇陵在商丘是可信的。”

  燧皇陵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原有陵冢、陵碑和大殿、东西厢房,神道有牌坊、功德碑、石像生等,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后毁于战火和黄河多次泛滥冲刷淤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来此考察,拍摄“燧人氏陵”照片一张,证实了燧皇陵的存在。后石碑及石像生也被毁坏。

  1992年春,商丘县(1997年改为睢阳区)委、县政府对燧皇陵进行重修。陵前有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所题“燧人氏陵”石碑一通。2004年仲春,睢阳区委、区政府对燧皇陵再次进行大修,扩建了陵园,重修了陵冢和神道,增建了五拱石雕牌坊、仪门和阙门等,新修了火文化广场。陵冢四周汉白玉护栏间有十八幅精美的诗配画石刻浮雕,记述了自远古至今火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的重大文化事项,解读了博大精深的火文化精髓。五拱石雕牌坊上镌刻有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先生所书“燧皇陵”题词。陵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气势之磅礴,景色之幽雅,堪称空前。

  恢复重建后的燧皇陵,是中国4A级旅游景区之一,每年到此观瞻拜谒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

  商丘与火关系密切

  尚起兴主席说,形成于战国之前的星宿分野说,就将商丘列为大火星的分野。据《史记·天官书》载:“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城联系起来的。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之互相对应,说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或某某州、国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便是古代的星野说。在东方苍龙七宿中,名列第五的心星(心宿二),又称大火星、商星、大辰、辰、天王。这就是商丘是“圣火之乡”的缘故。

  据《左传》载:“心,宋之分野”。《汉书·地理志》载:“宋地房、心之分野”。《商丘县志》载:“按宋本大国,故自为分野。观之阏伯、相土皆主火正,则心为宋之分野无疑矣”。据《路史》载:“心者,天之大火。”《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大火,心也。”“宋,大辰之虚也……皆火房也”。

  由上可知:心星对应宋(宋国),心星又为大辰、大火,心星是商丘宋地的分野;商丘曾称宋国,宋国是大辰之虚,大辰即大火。所以,商丘是大火的分野,商丘素有“火都”、“火墟”的称誉。

  商丘也是火神阏伯司火的圣地。阏伯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天文学家,是黄帝的第四代孙,帝喾高辛氏的儿子,也是商人的始祖。曾被任命为火正,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子姓。

  他去世后,人们就把他葬在他观星、祀火管火的高台上,在阏伯的观星、管火台上建庙祭祀,把阏伯称为火神,把这座土台称作阏伯台、火神台、火星台和商丘,把上边的建筑称为火神庙。

  阏伯台在商丘市睢阳古城西南1.5公里处,高11.3米,周长300多米,台上有蔚为壮观的古代建筑群。据文献记载,现存的火神庙建于元代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阏伯台共有42级台阶,台阶的石板由薄到厚,寓意步步高升。有大殿、拜殿、东西配房、钟鼓楼和东西禅门。大殿坐北朝南,里面供奉着阏伯像,左右分别站着掌火事宜、祭地事宜、掌水事宜、授时事宜四位大臣,案台上的香火一年四季不断。阏伯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天文台,是典型的元代建筑。

  据《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记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丘主大火。”元代侯有造先生《阏伯台纪略》载:“伯,火官,掌火星,行火正,后世以为火神。”《商丘县志》载:“阏伯,高辛氏之后,封商丘,为火正,主辰星之祀。”可见,商丘主火。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阏伯的职责一是观测和祭祀大火星,以大火星的运动轨迹决定时节,服务农业生产;二是管火用火,以确保火的延续,为人类造福。可见阏伯与火关系密切,而阏伯又封于商丘死于商丘,由此可见,商丘也与火关系密切。(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原标题:“火祖”(燧皇)陵前话“圣火”系列之一 商丘,中华文明之火的源头)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商丘日报(2008-07-1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