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讳锟梿ㄦ嶃佸瀮
閻€劍鍩涢崥锟�  鐎靛棛鐖�    濞夈劌鍞芥导姘喅 閹垫儳娲栫€靛棛鐖�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中国陶瓷文化之乡

2013/8/14 14:58:59 点击数:83 【字体:


    禹州是中国陶瓷文化之乡。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是农业定居的开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把第一自然通过火发生物理向化学的变化,创造第二自然的真正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虽然那些出土的泥制陶罐、陶壶表面粗糙、纹体简单,但正是八千年前先民们的这些最早制品,奠定了人类陶瓷工业发展的基础。禹州是夏文化遗址,位于禹州城西6公里处的瓦店村,东西长3华里,南北宽半里多。遗址东部断崖上暴露出夏文化层约3米左右,其中有窑穴深6米。出土有陶鼎、陶罐、陶盆、陶壶、陶碗等。其中漆黑锃亮的高柄陶器和凤头红陶,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办公室再次实地考察,确认是研究夏禹文化的一处极有价值的发现。
 
    彩陶在禹州一带最为繁荣,彩陶比素陶有明显的进步和其特殊意义,在于彩陶不仅是工业品,而且是真正的艺术品,还是徽铭礼器,是祖先王权、巫教化一的重器。禹州白陶的大量涌现,标志着制陶业的巨大进步。陶器的发展结果是釉陶,最终产生中国的特产  瓷器。
 
    禹州是瓷器的原生地,钧窑是北宋时期中国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瓷不仅继承了唐代钧瓷花釉彩斑的特点,而且开始采用含铜、铁、钴成分的色釉和铜红釉,经过高温焙烧,使瓷色更加斑斓夺目,自然流畅,十分珍稀。民间有“宁要钧瓷一片,不要家产万贯”之说。
 
    宋代陶瓷业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时期。在320年间,名窑林立,斗丽争妍。制作规模庞大,技巧成熟,水平之高,令人惊叹。作为宋代全国六大窑系、八大名瓷之一的钧窑瓷器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初民窑烧制的钧瓷,其釉色多以天青、天蓝、葱青、蛋白为基调。以氧化铜为釉色剂,使瓷器面釉出现深浅不同的紫色或红色,或像云彩、或似山峰,若烟若雾,似有似无,妙幻神奇。到了宋崇宁年间,朝廷派员在钧州八卦洞附近设官窑烧制贡瓷,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因为这里有古迹钧台,所烧制的瓷就以此命名,称“钧瓷”。这个时期的钧瓷在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成功地创造了蓝、红、紫、白诸色交相辉映的玫瑰紫、海棠红等。据文献记载:“宋钧之紫汗温全体、青葱、紫倩、若蜡泪之成堆。”少数极妙者出现蚯蚓走泥纹,或天青色底色上布满紫色流纹,或在紫色背景上布满蓝白色流纹。钧台窑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官窑瓷片,基本上分红紫两大类,约10余种。除青蓝外,尚有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胭脂红、葡萄紫、鸡血红、丁香紫、火焰红、晚霞红等窑变色彩。钧瓷造型属惯古艺术,种类很多,主要有炉、鼎、盆、杯、盏、瓶、钵、盘、碗、盒等。北宋末年,钧瓷产地沦为战场,钧瓷技艺因之失传。接下来虽有金钧、元钧,但很少成为稀世珍品。到清光绪五年(1879),神厘民间艺人卢天恩、卢天福、卢天增三兄弟经过20余年的试验,烧制成近似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抹红和正红加彩新工艺,烧制出了仿宋钧瓷,使得中断300余年的钧瓷得以恢复,卢家烧制的精品可与宋钧媲美。但到了民国年间,卢家钧艺已败落净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筹建钧瓷厂,请回老艺人研制钧瓷产品。1956年烧出第一窑钧瓷,产品展出后,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激发了科技人员与钧瓷艺人的创作热情。通过对钧瓷造型、釉料、窑形、着彩规律的探索、试验和创新,终于使钧瓷再放异彩。现在钧瓷的花色品种达到1000多种,从传统的鼎、炉、盆、瓶到生活所需的餐具、酒具、茶具、文具、灯具,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不同的格调。

    钧瓷的特点是:釉厚、釉透、釉活,胎质细腻坚实,陶炼精致密纯。叩之,声音圆润悦耳;观之,其形古朴文雅。釉色五彩纷呈,璀璨夺目,玉润冰莹,出神入化。尤其是紫红斑颜色釉,红若涂炭,艳若胭脂。还有的若夕阳残照下之“河山”,红中有紫,紫中有青,青中有白,白里有红,光怪陆离,变幻无穷。古时诗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绿如春水初升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描述,赞叹钧瓷的灵活多变,巧夺天工。人们习惯于将钧瓷和白玉、黄金媲美。“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以此来说明钧瓷制品之珍贵。(原标题:中国陶瓷文化之乡)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禹州市档案信息网(2012-03-2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顺店刺绣工艺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缃戠珯棣栭〉鍏充簬鎴戜滑鑱旂郴鎴戜滑瀹㈡埛鏈嶅姟鏈嶅姟鏉℃浜烘墠鎷涜仒浼氬憳娉ㄥ唽绔欏唴鍏憡鍏嶈矗澹版槑鎰忚鍙嶉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鍦板潃锛� 娌冲崡鐪侀儜宸炲競閲戞按璺�305鍙� 閭紪锛�450008
鐢佃瘽锛�0371-86663763 浼犵湡锛�0371-86663763 鐢靛瓙閭欢锛歽xhenan163@163.com
璞獻CP澶�11032303鍙�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