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刻本类书《金璧故事》中的盘古形象,据研究者判断,其底本可能出自元代。
上图是南阳汉墓中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的盘古。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个历史常识是家喻户晓的。但盘古神话的丰富内涵,则不一定为人们所了解,一般人只知其名而不详其事,对于盘古神话的思想和盘古精神则更感茫然。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与普及。盘古是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英雄祖先,是远古最古老的祖先神。但是,关于盘古的记载却比较晚,这是为什么呢?盘古神话的内涵很丰富,它具备了世界上众多的创世神话的诸项内容,其社会内涵与哲学内涵都值得研究。
前人对盘古文化已作过许多研究与考证,这些研究主要有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吕思勉《盘古考》、饶宗颐《安荼论与吴晋间之宇宙观》、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张振梨《中原神话流变论考》、何新《盘古神话之谜的阐释》、叶舒宪《从盘古之谜到中国原始创世神话之谜》、祁连休、程蔷《中华民间文学史》、马卉欣《盘古之神》、覃乃昌等《盘古国与盘古神话》、过伟《人文精神的基石(广西人文始祖)》、余云华《重庆民间盘古文化及其考古学支持》等著作和论文。虽然作了各种论证,但许多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因为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离它的产生已有了很长时间,它的内容与作者、时代等等,就很难弄清。用过去的文献法去考证肯定是不够的。好在民间尚有许多活态的盘古神话与崇拜习俗,必须用民俗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才能作出新的突破。本文拟从前人成果出发,作新的探索,故曰“盘古新考”。
史籍与民间口传中的“盘古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的盘古,在先秦西汉的文献中无明确记载,直到三国时才有徐整的《三五历纪》(《艺文类聚》卷一引文)、《五运历年纪》(《绎史》卷一引文)中有两段记录,主要情节是:
1、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2、经过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3、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4、以后乃有三皇……(《三五历纪》)
5、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理),肌肉为田土,发须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五运历年纪》)
民间口传文学是活的立体的文学。它是不断发展的。其创作不是一次完成,它的流传过程,就是创作过程。
在另外的记载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盘古神话的其他内容,如,盘古是“龙首蛇身”的伟大君主,“盘古化夫妻,阴阳之始也”(梁任昉《述异记》)等等。
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盘古神话流传的情况,时间上从秦汉时代就有流传(当然其实可能更早),而流传的主要地区在南方。更重要的是盘古神话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已经有了许多习俗,深入人们生活——以盘古为姓,说明他们把盘古作为祖先神进行祭祀。由此可见,盘古神话如此深入民间绝非几百年的事,而是自古而然的。
盘古神话“外来说”,站不住脚
事实证明,盘古神话从古至今,已流传了好几千年。但近代曾流行“外来说”。其主要观点有:1、印度是世界上神话、故事的重要发掘地,盘古神话的两大母题(卵生神话母题、尸体化生母题)在印度《吠陀》神歌中都可找到。2、后汉所译佛经《摩登伽经》等里的大神安荼义为鸡卵,安荼神话中包括此两大母题。徐整写作时可能看过此经。3、印度婆罗门教创世大神梵天(简称“梵”,其读音与“盘”或“盘古”相近)。
这些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是不大可能的。在汉代即有记载的《六韬》“大明”篇(传为周初姜太公子牙所著,不是没有可能),早已记载“盘古之宗”是不可动摇的。早已有的盘古,怎么会忽然成为印度进口的。这当然是绝无可能的。
《六韬》中的“盘古之宗”不只是一个神名问题,而且关系到“天道清净、地德生成、人事安宁”等天地人和谐统一的问题,其思想是正宗的中国传统观念,没有什么佛教思想。“外来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盘古神话的科学内核与思想内涵
神话是远古人们口传的文学,同时包含着历史、科学、文化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是古人综合性的意识形态,其中蕴含着原始的科学、哲学与历史记录。这已是国际人类学、神话学的常识。但是近几年来,却受到一些学者的否定,他们以“反传统”、“反实证”自诩,说什么“神话是科学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在他们眼中,似乎神话只是原始人的胡思乱想,是一种幻想的虚构,其中怎么会有科学成分、哲理思想呢?这不但无视国际上把神话传说作为“严肃故事”的分类理论,而且也堵塞了对神话内涵的深入研究。我以为这是不符合科学要求的,因而是错误的。这种随便否定前人的“反传统”做法是要不得的。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盘古神话的丰富内涵,就会发现,它们虽然幼稚,但却是古人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和万物起源的一种科学探索,其中当然充盈着幻想与夸张的成分,但同时也不乏科学与哲学的因子,从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历史事实的影子。这里试作一具体分析。
1、盘古神话中的唯物论思想
在世界各国的创世神话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中生有”,认为世界是某个大神(如上帝等)“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另一类则是由物质的改造、变化而创造出来的。从无到有的创世,是唯心的,而有物质基础、物质根据的创世则是唯物的。
盘古神话显然属于后者。它说宇宙原为混沌一团,像鸡蛋一般,天地人均生于其中,万物由它变化而来。这种“卵生神话”,许多国家都有,可能有同源互传的,但也可能是根据神话思维的规律各自创造出来的,因为在相同的社会历史发展环境中,往往会产生相似的想象。
人们看到从鸡蛋中可以生出小鸡来,就会自然地想到宇宙万物也会如此从蛋一样的物体中产生出来。这种思维是一种类比思维,有很大的主观幻想成分,但比无中生有的唯心论还是更符合科学一些。
在天文学的最新成果中,对宇宙起源有多种假说,有一种假说越来越受到更多科学家的认同,这就是宇宙原为一团混沌,经过突然爆炸而产生出了无数星球,逐渐演化出人类社会。这种“混沌说”在先秦文献(如《庄子》等书)中多有记述,是中国土生的。这也是盘古神话出自中国本土的一个旁证。
“尸体化生说”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的神话母题。由盘古的身体变成世间万物,而不是“无中生有”,这当然也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
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是从事实出发展开研究,以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而绝不是空对空,只从思想到思想,从无到有,凭空创造。
唯物主义的科学本质就在于它始终认为世界万物由物质构成,由物质产生,人的思想感情也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的反映,绝非无中生有。
由此可知,盘古神话的“卵生混沌说”与“尸体化生说”,都是从物质出发的唯物主义的思维产物,是原始科学思维的萌芽。如此步步深入,就会使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走上科学的道路,这是毫无疑义的。
2、盘古神话中的辩证法思想
盘古神话中有辩证法思想:盘古生于混沌,是混沌变化的产物。“一日九变”, “九”为“多”之概数,说明变化之频繁。
不只变化多,而且经过了长期的变化,宇宙才会产生人类万物,以“一万八千岁”作一甲子,这思想与考古学、人类学研究的结论,竟是不谋而合的。宇宙变化的进程缓慢,是以万年计算的。
不只变化多而久,而且变化极其广泛,什么都在变,日月星辰、山河草木、人类社会,一切都在变化,“盘古兄妹,阴阳之始也”,而盘古之后,又有了三皇五帝……
3、盘古神话的人文观念
盘古神话的人文观念是很丰富的。
首先,盘古神话表现了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以人为本,宇宙由人开辟,由盘古顶天立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而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年,盘古巨人长得多么高大,说他“神于天,圣于地”,表现了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这一人本主义的宝贵思想。这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不息,劳动不息,就可以创造一切,这正是盘古神话所显示出的思想光辉。
其次,人的本质在劳动,正是劳动使人类高于一切动物,区别于一切动物,盘古神话实质上正是对人类劳动赞美的一曲最壮丽的凯歌。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万物,正是盘古神话最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明代《开辟衍绎》补充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细节。说天地被盘古撑开之后,还有一些地方相连着,于是盘古“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写出了盘古以斧凿工具开天辟地的细节,比过去更具体了。这种劳动,正是当时社会中劳动人民最平常的日常劳动。不但木匠用斧凿,就是农村劈柴也离不开斧头。
再次,盘古兄妹的结合是为“阴阳之始”,反映了远古血缘婚的历史,这是盘古神话与伏羲-女娲神话相结合的一种发展。如今在桐柏山地区仍然非常流行(《桐柏文史资料》第六辑2004.12)。马卉欣、韩芳主编的《万代盘古论》所附的《盘古神话选》中几乎都是讲的“盘古兄妹”或“盘古爷”、“盘古奶”的故事,说明这个母题流传既广泛且久远。它突出了盘古作为人类祖先——人祖的地位,盘古就是人祖爷,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补衍开辟》(《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83卷引文)说盘古氏也就是浑敦氏(即混沌氏),同时也是“初天皇氏也。龙首人身,神灵,一日九变,一万八千岁为一甲子……”
盘古氏在后代传说中又成了“天皇氏”,为三皇之首,比地皇、人皇都大,都古老,而且说他“龙首人身”,比《五运历年纪》所说“龙首蛇身”又进了一步。
盘古精神的现实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盘古神话的思想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至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创建美好和谐的新社会,仍然需要继承发扬盘古精神。
究竟什么是盘古精神呢?
首先,盘古精神可以概括为开天辟地的开创精神,创新精神,这对于我们改革开放创造和谐幸福的新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盘古精神包含唯物辩证法的实事求是精神。同时,盘古精神就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一切的信念,就是不怕困难,刻苦坚持,长期奋斗,自我牺牲,为民造福的精神。(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段宝林)(原标题:盘古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