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送新春,灯火闹元宵”。又到了一年一度吃元宵、赏烟花的时候。花灯、元宵……这些与元宵节绑定在一起的名词,彰显着节日的热闹和喜庆。然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还剩多少,节日味道还剩下多少?
元宵节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看烟花……大部分地区的习俗大同小异。除了这些,安阳还有自己特有的习俗,如舞龙灯、走旱船、踩高跷、玩狮舞、戏背阁抬阁等,形式丰富多彩。
每年元宵节前夕,不少商贩在街上卖灯笼、小鞭炮、烟花等玩赏物品,灯笼样式色彩繁多。每到元宵夜,公园里都会举行元宵灯展,各式各样的造型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
正月十六的安阳桥庙会,是安阳市元宵节的一大特色。当天早上,市民手持柏树枝结伴而行,走过安阳桥,称为“散百病”,意在消灾去病。当天正值安阳桥庙会,市民们齐集大桥南北,畅游园林,尽享节日之乐。由于受到场地、交通等因素的限制,舞龙灯、走旱船、踩高跷、玩狮舞这些习俗在市区基本已经销声匿迹,只有少数农村地区还保留着一部分。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传统社会中,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友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同时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记忆中的趣味元宵节
“那个时候盼着过元宵节,因为大人会给糊个灯笼,一年就糊那一个。”家住马号街的闵大妈今年63岁了,谈起小时候的元宵节,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那个时候灯笼特别简单,就是用纸糊成的,有条件的加些彩纸,上面画些兔子、鱼等小动物,有的灯笼是用白纸糊的,又怕不好看,大人就会在上面贴些窗花来增彩。在纸灯笼里放根蜡烛,或煤油灯,用一根小棍子挑起来,等到元宵节的时候,街上的孩子们就挑着灯笼出街了,在街上比谁的灯笼好看,谁的灯笼亮,十分有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物质生活匮乏,但是他们尽情享受着和平与安宁。几个纸糊的灯笼,就灿烂了孩子们的笑容;一顿几毛钱的汤圆,就滋润了他们的心田。
“有的孩子连纸糊的灯笼都没有,但他们也不想示弱,就想尽各种办法来制作灯笼。”59岁的张大爷家住二道街,他小时候,因为家里大人忙,顾不上给他做灯笼,他和弟弟就把白菜帮子掏空,里面放上几团棉花,再拿个铁丝把白菜帮子挑起来,点燃棉花,就这样他们也有了独特的“白菜灯笼”。“我举着白菜出去,里面棉花燃的旺,不比他们糊的差,玩着玩着就着了。”如今回忆起当年的事,张大爷开怀大笑:“以前穷,但是想着点子玩,推铁圈儿,打陀螺。”张大爷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快乐时光。他不禁感叹,现在元宵节晚上,大街上点灯笼的孩子没有当年多了。现在的孩子们,无法体会那个年代他们的欢乐。
元宵节放烟花,已经成为一种年味和喜庆的表达,但在老年人的记忆中,当年的烟花和现在大不一样。原来在钟楼附近居住的李大爷今年73岁了,他说当年很多烟花都是自制的,尽管没有现在的绚丽,但对他们而言,已经是最美的烟花了。在农村有的是甩“梨花”,就是弄个小铁笼子,里边装上木炭、铁屑,然后系在竖起的棍子上在街上甩起来,燃烧的木炭把铁屑融化,甩出去碰到墙上,迸发灿烂的火花,像梨花在满街绽放。
除了玩的,正月十五大部分家庭会吃饺子、烩菜、年糕和元宵,“那个时候的元宵可没有现在的水果巧克力,很多时候就是吃青红萝卜丝的元宵。”薛大爷告诉记者,他如今依然记得,当年安阳很有名的汤圆店:南锦泰恒、北锦泰恒和江南包子馆。那个时候几毛钱就能买一斤汤圆,全家坐在一起品尝一年难得吃一次的上品汤圆。“现在的花样多了,反而不喜欢吃了,还是怀念当年那个汤圆的味道。”薛大爷感慨道。
安阳人在元宵节还有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走街、逛庙会。正月十五那天,老安阳的鼓楼广场和钟楼广场前无比热闹。住在小东门的刘大爷说:“我看踩高跷的时候,人多的都被挤掉了一只鞋。”30年前的事,刘大爷如今记忆犹新,笑起来像个孩子。
“从北大街到南大街,舞龙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敲战鼓等各种民间艺术在那天精彩上演,人们可高兴了,都围着看。”杜大妈津津有味地回忆说。
元宵节当天,热烈、喜庆、喧闹笼罩着整个城市,人们这一天就是要“闹”元宵。
“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看看灯展,放放烟花。”今年22岁的申嘉豪是个地地道道的安阳小伙儿。他说小时候元宵节特别热闹,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完元宵,大人们都看晚会,小孩子们便拿着灯笼到院子里玩。“刚开始我们玩的都是纸灯笼,后来慢慢才有了塑料的,带音乐的灯笼是有钱人家玩的‘高级货’!现在都没了那个气氛,没几个小孩儿愿意玩灯笼了。”申嘉豪说,自己在外地上学多年,家乡的节日气息也越来越淡,他希望下个元宵节能跟家人一起过。“团团圆圆的就好!”
元宵、灯笼……这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李子煌对元宵节的记忆。他说院子里的小孩儿会在吃完晚饭后,拿着自己的灯笼,聚到一起办个小“灯展”,看谁的灯笼最好看。“现在都搬到楼房里了,别说灯展,你连邻居是谁都不认识呢!”李子煌说,现在大家工作越来越忙,交流越来越少了,圈子也越来越小了,元宵节的味道也越来越淡,“如果不是元宵节要放鞭炮,吃汤圆,根本就感觉不到那是在过节。”
小王的老家在安阳滑县。“我们那边不吃元宵,吃饺子。”小王说,老家那边一般都不说元宵节,而说“十五、十六”。吃完饺子后,便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放烟花。“我记得那个时候,不管家里有钱没钱,每家每户的门口都会放好多好多烟花。”小王告诉记者,那时候烟花的品种不多,但是每家买的数量都很多,至少能放二三十分钟。而如今,除了有钱人家,放烟花的越来越少,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多希望中国的传统节日能保留一些传统习俗,增加一些乐趣。”小王充满期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