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起源于上蔡
重阳成为节日,当始于东汉时期。据南朝《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于是,桓景按照费长房的嘱咐,届时让全家人都登上了山冈。傍晚回家,果见鸡犬牛羊皆死。后来,人们为了避祸,每到九月九日,就离开家,登到高处,逐渐形成了登高望远的习俗,并形成了节日。
那么,为什么说重阳节起源于上蔡呢?专家考证原因有三:
其一,《水经注·汝水》曰:“汝水又东南过汝南上蔡县西。”又曰:“汝南郡,楚之别也,汉高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曰汝汾。县故蔡国,周武王克殷,封其弟于蔡。”《世本》曰:“上蔡也。”说明当时的汝南郡治所在是上蔡。
其 二,桓姓,两汉时期为上蔡豪门望族,乃蔡桓侯后裔。《盐铁论》的《大论》篇有:“孔子适蔡,桓害之。”“蔡”,即今上蔡县。孔子周游列国,七十二贤多伴 行。三千学子部分亦随从,有数百人,并有武装保卫。桓能够组织对孔子的围困,可见其地位之高、实力之大及桓姓家族之强。《上蔡县志》(1995年本)记载,在上蔡的264个姓氏中仍有桓姓。
其三,桓景所登的山,即现在上蔡城西的芦岗。东汉时期,这一带沃野千里,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唯独上蔡县城西一岗突起,纵贯县境。该岗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最高处99米,上土下石,今名芦岗,古代名冈山,与“山”的涵义吻合。
因而,重阳节起源于上蔡的说法确凿无疑。桓景九月九日登高之后,此风逐渐四散开来,之后远播全国。两晋南北朝时,九月九日人 们登高食素,时为“素节”,风行全国,至唐诏令为节。晋朝周处的《风土记》谓:“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而唐代吟诵重阳节 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流传至今的佳句。茱萸本是香味浓烈的植物,桓景把茱萸装进 绛袋佩戴,原是为了祛邪避灾,而到了唐代,已演变成头上的饰品。
每年的九月九日,在桓景登高处的蔡侯望河楼,四面八方的游人接踵而至,佩戴茱萸绛囊,登高远眺。
重阳节起源于上蔡,已为国内诸多专家学者认可。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在上蔡举行了“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至今,上蔡已成功举办九届大型重阳节系列活动。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 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 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毫无疑问,重阳文化的内涵丰富、博大。首先,“重阳节”之名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重阳节”是根据“九”字的含义来定名的。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天地 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下焉”的说法。这说明“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字。而在《周易》中,“九”和“一、三、五”等奇数均被称为“阳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又是两阳相叠,故称“重阳节”或“重九节”。
其次,长寿的主题是由于季节的原因确定的。农历九月,从季节上看,暑热已过,寒秋即临,百花多数残败,树叶开始凋零,清阳之气逐渐消失,肃杀之气阵阵逼人, 预示着寒冬即将来临,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为了避免邪气中身,人们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就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的由来。
再次,从古到今,不论哪个朝代,重阳节都以追求长寿为主旋律。“九九”寓意“久久”,可以说,重阳节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几千年来,重阳文化一直影响着华夏民族,并起到显著的作用。
就其学术价值而言,重阳节在历经2000多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吉祥如意、趋吉避邪这一企盼美好未来的主题,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主旋律,其学术价值堪为民俗文化研究之瑰宝,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影响极其深远。
就其民俗文化价值而言,同样有三点值得强调。之一,重阳节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和地域性。重阳紧紧围绕避祸消灾、健康长寿、进取向上这一中心主题,构建 出极其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事象。之二,桓景的学道避灾,虽带有神秘色彩,但他把登高作为具体行为去实践,从而形成了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绛囊这一传统 的习俗,是中华民族登高强身健体、防病健身的民俗开端。它向世人展示:灾难不可怕,邪恶不可惧,只有勇于攀登进取,相信自我,敢于抗争,才能追求生命的价 值与美好的未来。之三,重阳节在演变过程中超越了大众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随着民族文化的日臻完美,其文化内涵也有了质的升华与演变,派生出历代文人、学 者、士大夫借重阳日抒情达意的高雅文化现象。他们在自身生活的特定环境条件中感悟着九九重阳日,并以重阳为主题在文坛史海中留下了不朽的佳句名作。
重 阳
□王付军
丹桂飘香九月九,天中大地菊花黄。
扶老携幼登高处,祈福消灾保安康。
茱萸遍插佩香囊,神州处处胜春光。
全球华人共举杯,祈愿祖国早富强。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上蔡
上蔡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是古蔡国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汉相翟方进的故里,海内外蔡氏祖地,重阳文化的发祥地。古蔡八景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名胜古迹。孔子及历代圣贤曾在这里树立了文明丰碑。 上蔡,一座古老的都城。这里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千年古县,河南省十大古城。数千年来,古蔡国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着华夏文明,缔造出数度的繁荣,彰显出古蔡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历史文化溯源
上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初年,距今约3000年。
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命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18代近600年,史称上蔡(相对迁都州来的下蔡而言)。
古迹
上蔡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古迹名胜星罗棋布,遍及全境。
现存有“芦岗拥翠”、“云护蓍台”、“蔡河沉月”、“鸿隙现莲”、“斯井鸡鸣”、“景贤书声”、“洪河夜雨”、“白云深处”八大古景。重点古迹有蔡国故城、 白圭庙、伏羲画卦亭、蔡侯玩河楼、孔子问津处、孔子晒书台、光武台、奎星楼、李斯墓、蔡侯墓,还有顺阳王墓(明代)、蟾虎寺(汉代)、陈庄民宅(清代)、 夏庄民宅(清代)、苏氏节孝坊(清代)等。
其中,蔡国故城遗址、楚国贵族大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古城西城墙之上的蔡侯望河楼,楼台之上建有玉皇庙,神殿及拜殿台,是历代文人雅士聚会之地,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蔡河之滨的白龟庙,蓍草葱郁,白龟浮游。伏羲画卦亭史称造文字之先,创华夏文明之始。
历史沿革
上蔡为古代蔡国地,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此。后叔度叛,为周公放逐,复封其子胡于蔡,曰蔡仲。后屡受楚国侵犯,一再迁都,初平侯迁至新蔡,后昭侯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改州来为下蔡,故称前都为上蔡。秦于此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是动城,故址在今汝南。北魏神龟二年(519)改置临汝县,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又置武津县;大业间复置上蔡,临汝、武津先后省入,至此上蔡之名遂不变。隋属汝南郡,唐属蔡州,元至明清均属蔡州,民国初属汝阳道。建国后,属信阳专区,1965年改属驻马店地区,2000年驻马店撤地设市,属驻马店市至今。(原标题:重阳节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