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0 3年 10月4日重阳节,国家邮政局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来纪念这个传统的节日。《重阳节》特种邮票是继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后“中国传统节日”系列邮票的 第四组,它的发行使得中国传统节日系列邮票形成了一个完整组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国家邮政局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举行。直到 这个消息公布于众的时候,许多人才了解到:原来重阳节起于河南的上蔡县啊!
桓景登高日 佳节起源时
上蔡古称蔡地,是蔡姓的发源地。上蔡的历史名人,最著名的要数李斯,县城西南的李斯楼村就是秦国宰相李斯的故里,村庄周围还有李斯墓等遗迹。孔圣人在上蔡留下的东西也不少,他当年周游列国,其间在蔡国呆了3年,“孔门七十二贤”中,有6位是上蔡籍人士……
到上蔡的当天下午,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就推荐记者见见尚景熙老人:“他是我们县公认的古蔡文化研究权威,重阳节发源于上蔡的观点最先就是他老人家提出来的!”
80岁高龄的尚景熙老人满头华发,但依然思维清晰,语言有条有理,说到关键处,更能引经据典,一字不差。老人是县文物管理所的副研究员,离休以后,潜心研究古蔡文化,出版了多本专著,如今正在家编写《蔡国年谱》呢。
我们的谈话就从今年的重阳节开始。聊着聊着,我才明白,怪不得以前对重阳节的发源地一无所知,这原本就是一个新发现呢!
重阳成为节日,始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南朝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一书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汝南人桓景跟随一个叫费长房的高人游学多年。有一天费对桓景说: “九月九日你们家有灾。让你的家人缝制布囊,里面装上茱萸,然后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喝菊花酒,此灾可消。”桓景依费长房所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 一家归来,发现家中饲养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在这本书中,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现在人们九月九日登高饮酒, 妇女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东汉以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在民间流行起来,晋朝周处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到了唐代,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尤为盛行,这从当时的诗文中就可见一斑———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水景》: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刘禹锡《九日登高》: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杜甫 《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最著名的还要数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 萸少一人。”茱萸本是香气浓烈的植物,桓景把茱萸装进布囊里佩带,原是为了祛邪避灾,到了唐人,已经变为插在头上做装饰品了。
尚景熙老人说,在《续齐谐记》以前的文献中,也有关于重阳节的记载,但从未有关于重阳节“登高”的记述。《续齐谐记》中的重阳节登高,虽然带有巫术的成分,但它是将重阳节文化传统记录得最完整的文本了。今天,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桓景登高躲灾避祸是重阳节登高风俗的源头。
根据《后汉书》中的记载,东汉时期的费长房是个半人半神的特异人物,在汝南等地的方志中,多记载有他驱魔降妖的事迹。桓景和费长房明明都是汝南人,怎么重阳登高是在上蔡呢?
尚景熙说得有理有据:汉高祖四年置汝南郡,当时汝南郡的治所就在今天的上蔡。东汉时期,汝南郡迁至古平舆(今平舆县北部),但距上蔡县城只有30公里,距上蔡县境只有5公里,与上蔡仍为同一地区。所以说当时习惯上称上蔡为汝南。
重阳传天下 上蔡是故乡
尚景熙老人告诉记者,4年前,他偶然从《辞源》中看到“桓景登山”的条目,于是他开始广泛查找资料,研究重阳节登高的起源问题。他翻阅了康熙年间的《上蔡县 志》,还专程到省图书馆查阅《续齐谐记》一书,并且购买了历史地图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他最初的推测。
据尚景熙老人考察,重阳节登高避灾的那个桓景就是上蔡人。桓姓自春秋末期就是上蔡的豪门世族。据《盐铁论》记载,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路过蔡国时,就遭到了桓姓家族的进攻。西汉的桓宽,即《盐铁论》的作者也是汝南郡人。至今上蔡264个姓氏中仍有桓姓。
更重要的是,尚景熙老人从历史地图册上发现,桓景所登的山就是现在上蔡县城西面的芦岗。汝南郡一带一马平川,沃野千里,河渠纵横,唯独上蔡县城西面一岗突 起,纵贯县境。这岗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最高处97.2米,今名芦岗,古代时被称为冈山。尚景熙老人自信地说:“当年桓景齐家登山,傍晚即还, 古代交通不便,可见此山距家不远,这一带平畴千里,所登之山是冈山无疑!” 2000年重阳节前夕,尚景熙把他的研究结果写成文章发表在当地的《天中晚报》上。2002年,《中州今古》杂志也刊登了这篇文章。恰巧这时传出消息,说2003年国家邮政局要发行一套重阳节特种邮票,还要在重阳节的发源地举行首发式。(图3、4、5)尚景熙老人回忆说,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既兴奋又着急”。一方面觉得这是宣传上蔡的好机会,一方面又发愁到了这般时候,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上蔡才是重阳节真正的发源地。
老人连夜给县长王复兴写了一封信,希望政府出面,争取让重阳节邮票的首发式在上蔡举行。王复兴县长收到信后马上组织了一套人马投入工作。此后,他们从驻马店 到省邮政局再到北京国家邮政局,一家一家地游说。因为证据确凿,论点充分,国家邮政局最终决定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放在上蔡举行。
坐在记者面前的尚景熙老人平静地讲述着这段往事,脸上没有一丝的自豪与激动,可县里的同志都说:“上蔡能争取到这次机会,尚老师是第一功臣!”
桓景避祸处 今日我登临
尚景熙老人告诉记者:“县城西南芦岗上的玩河楼,应该是当年桓景登高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记者在上蔡县文联原副主席李天亮和县文管所副研究员尚伟的陪同 下驱车前往玩河楼。可老天不给面子,碰上了大雾天气。途中,李天亮先生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玩河楼是这一带的最高点,站在上面,还能看到遂平县的嵖岈山 呢!”开车的师傅听到这话,接腔道:“这天气,还看见山呢,能找到玩河楼就不错了!”
玩河楼又叫望河楼或望花楼,就坐落在蔡国故城西面城垣的一处高台上,它的东边是蔡国故城的宫殿区,西面是汝河故道。据《上蔡县志》记载,西周时期,每当汝河泛滥,这里便成了一片汪洋。蔡侯专门在此筑台建楼,登高望河,故称之为望河楼。(图2)
果然如司机师傅所言,直到距离玩河楼不到百米,我们才透过浓雾依稀看见了它的模样。这是在岗地上凭空突起的一处高台,面积不大,有几百平方米。高度也一般,只有几十米高。
玩河楼山门向东,上书“芦岗雅地”四字。进山门拾阶而上,一门楼高耸,翘角飞檐,匾额行书“蔡侯望河楼”。当地同志告诉我:原本就叫玩河楼来着,因为那边发 大水,这边蔡侯还登高“玩河”,有点不人道,所以就改成望河楼了。进院是一平台,东西、南北都有四五十米。院中有火神庙、奶奶庙各两间,佛殿四间,关公庙 两间,还有几通“重阳登高碑”、“功德碑”以及才立不久的诗文碑刻。
平台北面还有一高台,上面是玉皇庙,里面供奉的当然是玉皇大帝。庙西就是重阳登高处了,水泥砌就的平台,四周围有护栏。同行的文管所副研究员尚伟说,唐太宗 年间,人们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有神灵之气,就陆续在高台上建筑供奉神仙的庙宇殿堂,官府还为这些庙宇设祭田88亩。到了明朝,玩河楼建筑得更加富丽堂 皇,玉皇庙就是那时建的。东汉桓景“齐家登山”避邪免灾的故事发生后,人们遂纷纷效仿,上蔡人就把这里和城墙北垣的烽火台等高处作为重阳登高之地了。
明清两代的诗人墨客总爱踏着桓景的足迹,来此登高赋诗。明朝末年的冀景隽写过一首《九日登楼有怀》诗,据记载就是在这玩河楼上作的:“重阳无伴独登楼,一望 川原尽是秋。相国冢荒孤柏在,玩花台废野云浮。风高树叶萧萧下,水流龙潭细细流。无那故人天气远,菊黄萸紫总生愁。”从诗中不难看出当时诗人的心情不太 好。清人李杰英也曾在此留下过“拟准重阳结队游,携樽同陟玩河楼,千林落叶随风走,万里长江贴地流。林圃雨余鸭噪晚,关山霜冷雁鸣秋,茱囊菊瓮年年有,催 得诗人尽白头”(《重阳偕友登玩河楼》)的诗句。
李天亮先生指着西面的开阔地带说:“几十公里外就是汝河故道,当年蔡侯在这里望河应该确有其事,现在这里也是滞洪区,‘75·8’洪水的时候,咱们脚下就是一片汪洋啊!”
我们迎着寒风站在高台之上,本想学蔡侯的样子凭栏远眺,可漫天大雾,目之所及不出百米,天地间一片迷茫。如今上蔡是否还保留着重阳登高的习俗?关于这个问题 我没有细问。可在我生活的周围,已经体会不到这种民俗了。但不久前在珠海登板樟山时,当地工作的一位老乡告诉我,每到重阳节那天,板樟山上到处是人,那种 节日的气氛在中原从未见过。(许笑雨)(原标题:重阳佳节“上蔡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