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里连续20多年举办茶文化节,让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茶农得到了不少实惠。平展展的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上山买茶的人一拨又一拨,茶叶不出家门就能卖上好价钱,日子过得美着哩。”4月21日,茶农熊文奎与来他家采访的记者聊天时,提起茶文化节,赞不绝口。
今年50出头的熊文奎打小就生活在着名茶乡--浉河区董家河镇集云村,多年担任白果树村民组组长,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茶把式。熊文奎告诉记者,他现在光茶园就有80多亩,年均采鲜叶2000多公斤,家里10年前就添置了全套的炒茶机械,“既省力又省工”.
日子过得越来越美,这让老熊很满足,但也有些事让老熊很头痛。近年来茶叶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每到采茶高峰期,采茶工就变得很紧俏。他皱着眉头说: “我们种茶的有个金科玉律,叫‘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就是草'.这不,抢收鲜叶,忙起来呀,连饭都顾不得吃。说句实话,能请到人,工资高点也没什么,大家都挣点嘛。麻烦的是,忙起来的时候,拿着钱都请不到人,眼睁睁看着鲜叶都长废了,心痛啊。”
说话间,已到中午时分,熊文奎请来的20多个采茶工陆续从山上下来,老熊夫妇忙从大伙儿的手中接过茶篓,剔拣、去杂、过称、记账,繁忙而有序。此时,厨房里已飘散出饭菜的香味。
端着饭碗,熊文奎站在院子里,用筷子指着对面满是茶园的山坡,对记者说:“我们集云山高云厚,最适宜种茶,还没有病虫害,茶园从来不施化肥、农药,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我们生产的是名符其实的生态茶。我总想着如果自己能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商标,再在城里设立自己的茶叶销售点,自己生产自己卖。这样做,不是也能为保住名茶品牌做一些贡献吗?”
“其实,五云茶叶公司的创办人阚贵元是土生土长的集云人,这些年他为村里办了不少出资修路之类的好事,我们茶农背靠五云公司这棵大树种茶、卖茶,省了不少心,也增加了不少收入。但我想,集云茶叶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品牌,因为集云茶叶有其自己的特点,并且是地地道道的生态茶。”说这话时,老熊的眼睛一直望着远方。
的确,比起村里的乡亲,作为村民组组长的熊文奎看得更远一些。他说:“集云村人老几辈子吃喝靠的是茶叶,茶叶与我们的命运已经融入一起,保护集云名茶的声誉,人人有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我现在呀,心里头就盼着政府能好好查一查、管一管,把好质量关,不能让茶叶市场乱了。”
家门口的乡村公路上不时有喇叭声响起,车辆三三两两地开进村来,开到茶厂。老熊注意到,今年从各地慕名而来买茶的客人比往年都多。村子里常常停满郑州、石家庄等地牌照的车。这让老熊宽心了很多:“我们采的鲜叶每天都能换成现钱,茶厂和茶农当天炒制的新茶每天都能卖出去,说明人家还是识货的。”
“我们靠种茶致富,一定会凭良心种茶,其实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再说,我们茶农炒制出让消费者放心的茶,也是为茶节增光啊,你们说是不是?”老熊话语里透着自信与自豪。(赵雪峰)(原标题:信阳普通茶农:靠种茶致富 为茶节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