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吹歌:沉默之后盼雷鸣
2013/4/24 9:05:2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云南丽江纳西族的纳西古乐,一走出丽江,就轰动了海内外。女子十二乐坊”抓住民族器乐资源,与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再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海外被誉为中国的文化品牌之一。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同样有一种历经千年的音乐,那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超化吹歌。如今它还待字闺中,为生存发愁,而且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一座一千多年的超化古寺。
一座一千多年的释迦牟尼的真身超化舍利塔。
一种有4000余年历史的吹奏古乐。
超脱着众品,化育着众生。
昔日曾在“文革”中惨遭厄运的超化舍利塔,如今得到了重建。
可超化古寺,却破败不堪,没有了古时的香烟袅袅,钵磬相闻。
古寺之痛
而在当地流行1500多年的超化吹歌,虽然得到当地政府的扶植,但是依然危机四伏。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古寺,采访超化吹歌的历史、形成、演变、危机、前景、秘密。但就在采访前几天,超化吹歌队的第10代传人、打击乐器的演奏者张钦玉年迈而终,带走了他精湛的演技。
吹歌是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吹奏乐,为宫廷独享,它是如何由宫廷流入民间,又如何钟情于超化这块古老的土地呢?要解决这些疑问,必须先说超化镇区内的超化寺,因为佛家与超化吹歌息息相关。
如今的超化寺,很难看到古代中国“名刹十五”,“方圆20余里,僧众两千”的繁华。几位老太太,是这里最忠实的信徒,她们用虔诚的红色丝线,缠绕着刀痕柏肥硕的根部,为这里的荒凉增加了色彩,守卫着对这座古寺的忠诚。
真身舍利 花落超化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80岁的释迦牟尼在弟子阿难和迦叶的陪同下前往拘尸揭罗城传道,当走到该城郊区时,身染重病,在两棵婆罗树中间圆寂。弟子把他的遗体放在用香木搭起的葬台上火化。整理师父骨灰时,弟子们发现释迦牟尼的真身遗物中,出现了白黑红三种颜色的圆柱状结晶体,被佛教界称之为真身舍利,奉为最高的圣物。当时印度几个国的国王,以及释迦牟尼的家乡人都要求把真身舍利安葬在自己的域内。于是真身舍利被分为8份,在8个国家被建塔安奉,这就是“八王分舍利”。
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看到印度统一时战争的惨状,顿生悔悟之心,便皈依佛教,以佛立国。他主持了有1000多僧众参加的集会。开启了释迦牟尼八个佛塔中的第七塔。取出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派教徒和僧众到国内外去建塔弘扬佛法,佛教也慢慢流入中国。
佛教传到中国内地的最早确切记载,是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派遣使者伊存向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经。东汉明帝时,明帝刘庄梦见神人,身体金色,项有白光,飞在殿前。问群臣此是何神,一大臣说这是印度的佛。于是明帝就派12位使者到大月氏寻求佛法。公元67年,这些使者遇见了正要来内地弘法的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这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来到了洛阳郊外。亲自迎接的明帝把他们安置到洛阳郊外的鸿胪寺。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鸿胪寺后被改名为白马寺。洛阳成了中国佛教中心。南北朝时,佛教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广建寺院,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局面。隋唐时期,由于皇帝的尊崇,相传在全国也相继出现了19座真身舍利佛塔。在洛阳附近就出现了洛洲西塔、沁阳妙乐寺塔和超化寺塔。
据古籍载,超化塔位居19座塔中第十五,是超化中寺的主要建筑,寺以塔出名,“名刹十五”这朵鲜花也便花落超化了。
名刹十五 历经坎坷
超化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处在洧水和绥水交汇处,被称为“北方江南”,为文人墨客向往之处。由于北魏时期建有规模宏大的上中下三座寺院,故得名“超化”二字,意为“超凡化度,脱俗绝尘”。
北魏文成帝时,僧众上万,方圆几十里,都是超化寺的田产。北齐时,超化寺达到全盛。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它的社会影响和势力也日益俱增。但在封建社会,儒、佛、道三教各种矛盾激化,便出现了四次灭佛事件。超化寺像全国其他的寺院一样,遭到了灭顶之灾。
隋唐时,超化佛教文化经皇家推崇以后,迅速发展起来。隋开皇元年(581年),在原来下寺的基础上,重新建了超化寺。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信佛,西迎舍利到中国,由于当时超化寺声名显赫,在开元二年(714年)建舍利塔。出现了超化寺的二次兴盛。自此以后,超化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成为宋元京畿之间的名胜重地。 超化寺塔在清代以后历经战火,日渐衰微,最终走向了没落。1920年,超化寺内神被扒,壁画被铲。1930年中寺也被扒去。这座古寺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失去了旧时荣光,默默蜷缩在超化村一隅,任风雨侵蚀。
超化古寺 惨遭灭顶
超化寺塔,中国最古老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之一,1964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8年1月21日,密县各个乡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有人提出扒掉超化塔,用塔砖建轮窑。时任革委会主任的刘鸿恩主持拆除超化塔。省里派博物馆文物干部尤青翰到密县,向干部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规。但劝阻无效。拆塔时,从塔顶塔刹上拆下了一件铁铸的圆形大圈,圈上铭文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重修超化塔的记载。直到最后塔基的地宫被打开,发掘出大批的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个由汉白玉雕造的舍利函,里面是绸子包裹着的佛骨舍利等物,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外还出土了塔铭碑,记述着建塔的情况,在慌乱中下落不明。还有佛像、佛龛等法物,以及大量的造像石刻,但大都残缺不全。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原河南省文物局局长杨焕成说:“这座塔非常漂亮,全国仅有,如果放在现在,绝对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寺 亟待重生
“超化塔、金花泉、丈石崖、薄林山、白云庄、龙池潭、刀痕柏、暖水泉”几乎都被人为破坏,昔日美轮美奂的景色,幻化为超化一个个充满哀怨的故事。
记者看到,超化寺还现存大殿、山门和厢房。新密市原文化馆馆长李宗寅指着大殿前的一尊残破的石刻经幢告诉记者:“这是文革后出土的,上面还刻着金刚经文,你看这上面刻的字,北齐河清年间……”他说,“西安法门寺博物馆内,悬挂着中国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分布图,清楚地标明它们分布的具体地点,其中也有位居第十五的超化寺塔。法门寺博物馆内保存的那个经幢是隋唐时候的,上面还罩着玻璃,当成了真正的宝贝。其实它那个没有咱们这个好。可是他们保管的可比咱这个好。”
大殿西侧,颓败山墙镶嵌的石刻造像,上面的字早被“文革”当成四旧,一个一个地凿去,成了真正的“无字碑”。院内,各种各样的碑刻造像随处可见。坐落在超化镇旧街之北,山门后上方,篆刻题额“名刹十五”。可以看到当年的繁华。当少林寺成为国际品牌,弘扬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时,这座千年古寺,却还在经受着风雨侵蚀。
长期从事民俗研究的李宗寅告诉记者,在超化寺隔河向西,曾经有埋没的塔林,群众称之为“塔湾”。当年扒超化塔时,从塔底扒出的残佛造像,就拉了几卡车。像宋仁宗手书的宋代经幢,无论太阳光从哪个角度照射都会有不同的影子出现。朱元璋之子周王为生男而捐造的玉石佛,包括舍利子等都存于河南博物院。这几卡车残佛造像现在都埋在地下,如果能发掘出来,建一个博物馆,把这些实物放到博物馆展览,该多好啊!他说,他给当地政府建议恢复古寺,建立博物馆。村里已经开始着手规划。
吹歌之悲 宫廷音乐 飘落民间
超化深厚的文化积淀,衍生超化吹歌这种古代交响乐的特殊文艺形式在情理之中。作为来自西域的吹歌,为何成为宫廷音乐,为何单单来到超化寺,又为何流传民间代代相传,经历民间10代传人而不衰呢?为何到当下却面临危机?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以修摩托车为主业,白天忙活了一天,累死累活的,浑身是油,夜里10点多才回家,哪有时间学吹歌……”超化吹歌队队长宋俊忠无奈地对记者说起吹歌传承的危机。
2005年春天,我国启动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活动,河南省申报5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化吹歌也在其中。河南第一个遗产日期间,他们还被邀请到博物院一展身手,向广大观众展示超化吹歌的魅力。
吹歌作为我国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在我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萧、韵鼓、大铙、碰铃等乐器,堪称我国古代的交响乐。而辅助乐器鼓、筝、萧、笳等乐器合奏的鼓吹曲来自于北方少数民族,汉朝时被用到了守边的军队,来壮军威。后来慢慢地传到宫廷,作为皇帝宴请群臣时用,或者皇帝出行时在路途中演奏。由于超化寺供奉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名震一时,成为香火旺盛的中国大的寺院,吸引着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来此朝拜。一位翰林到有“名刹十五”之称的超化古寺进香参拜,把流传在皇宫里只用于皇宫或国家祭祀大典的吹歌传给了僧人,与当地的音乐杂糅,形成地域性比较强的音乐形式。自此以后,吹歌伴随着超化寺如雾的香烟和浩荡悠扬的佛号声而传承下来,成为超化寺鼎盛时期的寺庙音乐。明朝景泰年间,超化寺僧人陈玉田把这种音乐传入民间。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当地的尖山乡沙古堆村、袁庄乡姜沟村、超化乡超化村都有“吹歌社”。最享有盛名的还是超化村“吹歌社”。他们在1959年参加郑州市民间歌舞汇演时,还获得了一等奖。但在“文革”中,超化吹歌也被当成封建文化遭到批判,濒临灭绝!
十代传承 凸现危机
超化吹歌的传承,应该上溯到明末宋大运这一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0代。超化吹歌从第6代开始,由族内继承变为按村社继承,开始吸收宋氏家族以外的人员加入。说到超化吹歌的传承,不能不提到现在吹歌的奠基人和掌门人张振恒老人,他是第9代传人,他幼承家学,记的曲谱最多,各种乐器样样精通。“文革”后超化吹歌面临失传,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才使之失而复得。
如今第10代传人郑成老人于1993年去世,钱道老人于2004年去世。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打击乐手张钦玉老人又去世了。超化吹歌的曲牌、乐段,从明代至今600年,一直沿用古代音名宫、商、角、羽和唱名上四六合凡的唱名,实行工尺谱记谱。没有文字记录,实行师徒相传、代代相传、口耳相传的方式。他们带走了精湛的技艺。如今第9代传人中的几个打击乐的演奏者也已经是75岁的高龄,现在培养的新人也已经40多岁。超化吹歌后继乏人。 抢救发展 遭遇瓶颈
宋俊忠已经60岁了,讲起超化吹歌的发展情况,他说,去年在鹤壁参加全省第九届音乐大赛,他们代表郑州市取得了第一名。他们还应邀参加了白马寺新方丈升座演出。“由于我是世家,所以有代价没代价我都会干下去。”
由于老艺人陆续离世,他们带走了精湛的技艺,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再加上超化吹歌“自视清高”,不能进行营业性演出,演奏人员必须依靠其他业务来维持生计,学习和排练只是作为一种爱好,原来服务于神社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各级的有限扶持很难解决根本问题。这与当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矛盾。如何让超化吹歌走出困境,已是重中之重。 音乐奇葩 期待绽放
在记者的请求下,吹歌队中三位成员,来到超化寺大殿门口吹奏了一曲。高贵典雅,庄严肃穆,欢快喜庆……让人想到了宫廷内金銮殿外的黄墙耸天,边塞上猎猎秋风中的军旗。寺庙中古佛旁的青灯黄卷,破钵芒鞋……
“他们的演奏水平,与老一代相比差多了。如果不及时抢救,将来这样的音乐也听不到了。”李宗寅心情复杂地对记者说。
成员孙伟说:“吹歌是超化村一张名片。为了发掘、抢救、整理、保护好祖宗传下的超化吹歌,市里专门成立了研究部门,村里还制定了保护、抢救、研究、开发的方案和五年计划。”
“吹歌能不能多招些社会上的爱好者?”记者问。“我们的吹歌从不排外,不保守,谁来学都行。可是现在哪有年轻人爱这个的。”宋俊忠无奈地回答。“超化吹歌的祖制是不为红白事吹奏,咱们能不能改改这个规矩,在不改变独特个性和风格前提下,能否让超化吹歌像纳西古乐一样走向市场?”记者问。记者的话,让孙伟陷入了沉思,沉默了一会儿,他说:“这个问题,我们村委会也在考虑。我们总是自视清高,把自己列在上九流的地位,没有广泛地走向市场。走市场是一条路子,这样不仅贴近现实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也能让吹歌很好地传承下去。我们的超化吹歌是全国一流的。把它重新包装,到北京演出。只要能把它在北京打响,能出两次国,就能到全世界巡回演出。”“不过,这前期投入都需要钱。一些有钱的,不看重这些祖宗留下的宝贝……”
针对超化吹歌及传统音乐的现状和发展,一位专家谈了他的看法。他说:“传统音乐中除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之外,还包括民间音乐。传统音乐在消亡,传统乐器也渐渐被更多人遗忘,忘了形状,忘了性能,忘了那之中所承载的文化。”
记者已从河南民协获悉,超化吹歌已经开始纳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申报系列,而新密市政府也开始为第二批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努力。相信这一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将来一定会摆脱困境,再现辉煌。(张鹏)(原标题:超化吹歌:沉默之后盼雷鸣)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新密新闻网 原文时间:200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