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核“雕刻”出大产业
2013/3/19 11:44:2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核心阅读
打眼、整形、刻花、抛光……春日的阳光洒满了农家小院。眼明手快的庭院主人刘二梅坐在一部台式小型电钻旁,熟练地在一个个桃核上打眼。
刘二梅家住上蔡县东岸乡牌坊刘村。她手中正在制作的这个不起眼儿的工艺品正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阔步前行。
作为偏居上蔡县城东北35公里的小乡镇,东岸乡丰厚的文化底蕴衍生出的桃核雕花工艺品、木版年画两大特色文化产业,演绎着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完美乐章,让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声名鹊起——先后被省、市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镇和驻马店市文化产业特色乡。
桃核雕花步入多元化
“挺方便的,加工完后,就直接交给附近的公司了。”指着加工好的工艺品,刘二梅说。她说的公司即上蔡县桃核雕花工艺品公司,设于东岸乡柴庄村。该公司经理是柴庄村村民刘新伟,是桃核雕花工艺的传承人。
刘新伟说,儿时,就常听爷爷和村里的老年人讲,桃核雕花工艺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加工制作规模。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仅柴庄村就有1000多人从事工艺品制作。
“用于制作工艺品的桃核,产于一种野生桃树。”刘新伟告诉记者,当地群众管它叫“扣桃”,多生长于伏牛山区、太行山区。在刘新伟的桃核雕花工艺品展览室里,记者看到,经过加工的桃核雕花扣,形状如桃,上圆下尖,尖部有一小孔,用于缝缀在衣服上。扣面雕刻有图案。
刘新伟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品制作也趋于多元化。 现在,除原有的“扣”业发展外,他们还根据民众不同心理需求,制作了桃核手链、桃心、桃葫芦、桃篮、桃印、桃核绣球、桃核佛珠、桃核十二生肖、桃木剑、桃 木刀和桃核宝莲灯、桃核雕花中国结汽车饰物挂件等系列产品。
小小桃核雕花“闯入”国际市场
刘新伟说,他们采取的是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供应原材料,农户负责制作。农户按制作好的产品件数、难易程度取酬,公司对所有交货的农户一律实行现金结算。
刘新伟告诉记者,柴庄村有300户居民,从事桃核雕花工艺品制作的就有700多人,基本上是家家有作坊,人人会加工。
2010年,柴庄村的许红力、张九梅夫妇成立了自己的工艺品公司。刘新伟说,目前,许红力公司的加工户不但有附近村庄的人,还有朱里乡、韩寨乡、崇礼乡的人,就连商水县固强乡也有公司的加工户,经营规模很大。
“过去加工桃核扣用的工具是手工钻、木头夹子、铿刀等,制作前期还要对桃核进行浸泡、上色、上光、晾晒。”采访中,刘二梅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说:“现在用的工具是台式电钻、电动打磨机、电动抛光机和刻花机,一天制作的桃核雕花工艺品比过去一个月还多呢!”
“前几年还在东莞打工的朱洁,去年不但自己回到村里干起了桃核工艺品的加工活,还领回了几个邻村的好姐妹从事这一行。”跟随着刘新伟,记者来到了小袁庄朱洁的家里。
“不出家门也能挣钱,这在过去是想不到的事。”朱洁的婆婆说,她的儿子在外打工,一年可挣三四万元钱,婆媳俩在家里加工桃核雕花工艺品,一年也能挣2万多元钱,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同样,刘新伟的公司也愈来愈红火。“目前,带动的从业人员有4000多人,年产值有500多万元。”对于自己的企业一年到底能挣多少钱,刘新伟显得十分谦逊。
他说,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再从义乌小商品市场销售到国内各大旅游景点和工艺品专卖商场,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一个村百家印制木版年画
在东岸乡,另一个文化产业同样独具特色。
“要说马庄木版年画,那还得从俺爷爷的爷爷说起。”年逾六旬的赵粪堆坐在自家庭院里,就马庄木版画的来龙去脉,向记者娓娓道来。
赵粪堆是东岸乡马庄村人。作为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庄木版画“生”于此地。
赵粪堆说,马庄木版年画始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他爷爷继承祖辈技艺,在上蔡县城跟随本村人赵新坤的爷爷在染纸年画店干活。由于当时的木版画很受人们喜爱,染纸年画店的生意十分兴隆。
“木版年画就是按照‘门神’、‘灶爷’的形象、尺寸要求,刻在木版上,涂上颜料,在纸上印刷成画。”为解开记者的疑惑,赵粪堆起身从屋里取出二三十块木版年画雕版。
他说,木版材料一定要用梨木和柿木,因为这两种材料不易变形、开裂。还要根据所印年画的着色要求,刻四块版,以便能套印出红、黄、黑、绿的颜色。
赵粪堆拿出的年画雕版中,有门神、灶爷、神像、五子登科、族谱画5个类别的图案。他告诉记者,马庄拥有梨木、柿木雕版,能印制木版年画的有上百家。由于贴门神、灶画是一种传统习俗,关连着千家万户,市场需求量很大。
“村里从事加工、销售的人很多,成为远近闻名的‘门画’、‘灶画’生产、销售的专业 村。”赵粪堆说,每年腊月二十前后,前来批发年画的人络绎不绝。一过腊月二十三,全村老少二三百人带着木版年画到附近周边集市和汝南、西平、商水、偃城等 地销售。全村仅此一项,年收入10多万元。赵粪堆说,挣钱虽然不多,但因时间短、成本低,大家还是抢着干。
革新工艺 于传承中发扬光大
“2010年3月,郑州大学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木版年画专家冯敏来到俺村。”在该村7组赵黑孩家里,记者看到了他印制的木版年画,门画、灶画中的人物,淳朴中蕴涵典雅,雄浑中透着俏丽,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赵黑孩告诉记者,冯敏考察后认为,马庄木版年画兼容了开封朱仙镇和滑县两大木版年画的技法,具有当地典型的写实文化风格,是目前豫南地区仅存的民间木版年画技艺,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传承下去。
但是,近年来,彩印画的大量上市对“木版画”产生的冲击力越来越大。记者了解到,马庄木 版“门神画”现已停产,木版“灶爷画”的销量也大不如以前。如今,马庄人将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进木版画品种少、着色不多、生产慢的缺点,创造出适 合当前人们需求的产品,让“木版年画”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奇葩再绽新花。
“只有抢抓机遇,才能做大做强这一特色文化产业。”对于桃核雕花的市场前景,刘新伟认为,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对工艺品的需求量也必然不断增大。
为满足人们对工艺品多样化的需求,刘新伟决定下一步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再引进一些先进的专业技术设备,品种上再增加桃核雕花粘贴壁画、桃核雕花粘贴像框、桃核雕花粘贴花架和桃核雕花笔筒、笔架等。
“县委、县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常重视。”在接受采访时,该乡党委书记梁合彦说, 县、乡均成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领导小组。为对外推介销售非遗特色文化产品,每年由政府出资组织非遗传承人到北京、深圳、郑州等地举行展示展销活动。 县、乡文化部门也多方协调资金,在指导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销售的同时,为非遗传承人的经营解决实际难题。(景中原 滑清泉)(原标题:小桃核“雕刻”出大产业)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原文时间:20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