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现代农业 示范引领

2013/3/14 16:55:13 点击数: 【字体:

    民以食为天。
     
    在群众贫困、国家不富的年代,解决温饱是最为现实的问题。
    
    新乡先进典型诞生于群众贫困、国家不富的年代,他们决心带领群众,通过自己的力量丰衣足食。他们确立的创业思路是“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克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他们克服的第一个困难,攀登的第一个台阶就是解决温饱。
      
    新乡,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无论是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业合作化,还是如今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的 科学发展之路,以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郑永和等为代表的新乡先进群体,在牧野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战天斗地、发展农业的奋斗之歌,在推动我市农业现 代化建设中,在完成温饱到高效农业的科学嬗变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示范带动作用。
        
    战天斗地,石头缝里争粮食——奠定农业发展之基
       
    不论是全国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新乡县七里营镇党支部原书记史来贺,还是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中国十大女杰”、新乡县小冀镇京华村党委书记刘志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离热土,情系人民。
     
    他们在家乡贫瘠的土地上,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石头缝里争粮食,不仅使“吃不饱、穿不暖”的群众填饱了肚子,穿上了棉衣,还夯实了家乡农业发展的根基。
    
    史来贺就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解放前,刘庄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佃户村”、“长工村”,当时流传这样一段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 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1952年冬,21岁的史来贺当上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家乡纵横交错的荒沟和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洼”, 史来贺带领群众起岗添沟,拉沙盖碱,整整用了20年,把一块块“盐碱洼”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
 
    当时的刘庄一跃成为率先实现粮棉高产的全国农业战线的典型,群众家家吃上了白面馒头。如今的刘庄早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全村1050亩耕地,19人耕种,粮食亩产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
    
    “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更是走一处,干一处,让山民吃上了白面馒头,过上了温饱生活。
    
    有粮必须有地。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在卫辉市太行山区狮豹头乡,吴金印率领山民开展了一场历时15年,向石缝要土、在沧河造田的巨大工程。吴金印带领狮 豹头乡党委一班人及山民15年打通6座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造25座水库,修渠3.8万米,植树20万株,造田2400亩,昔日荒山终于结出金灿灿的 果实,吴金印也有了“造地书记”之美誉。
     
    任唐庄镇党委书记后,吴金印因地制宜,形成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中间乡企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发展思路,推动农业大发展。
     
    1972年冬,新乡县小冀镇一大队第五生产队,以刘志华为首的7名妇女组成了“妇女班”。刘志华决心让家家户户吃上饱饭,这在“吃粮靠供销,花钱靠贷款”的年代,几百口人要在一年内实现“吃饱饭”的愿望,简直是梦里说胡话。

    “粮食要高产,全靠肥料养。”没钱买化肥,刘志华就带着大伙儿拉化肥厂流出的废氨水,别人一天拉8趟,刘志华拉10趟。正值严冬,一天下来,刘志华的脚和 鞋子冻到了一起,将冻肿的双脚拔出来都很困难。冬来暑往,刘志华履行了自己当初的承诺,1973年以后,小冀镇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几百口人从此没再饿过肚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让群众吃上饱饭,原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带领群众治山治水,谱写了“辉县人民干得好”的新篇章。有人统计过,郑永和用于修水库、水渠、 水池所用土方,保守估算也有3亿立方米,如果修成1米高、1.2米宽、5米长的土墙,可绕地球7圈半。郑永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辉县人民战天斗 地、治山治水的努力,改变了太行山区缺水的面貌,为辉县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的获嘉县照境镇楼村,几千亩土地坑洼不平,冬天白茫茫盐碱一片,粮食亩产仅有几十公斤,棉花不足10公斤。为使群众吃饱穿暖,从新乡工业 专科学校返乡务农的许福卿(现任楼村党委书记),带领群众平整土地,翻土压碱,除草垦荒,修渠灌田,将原来靠天收的土地全部变成一马平川的水浇田,解决了 群众的温饱问题。
     
    搞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给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土地是经,人是纬。怎样才能在空间有限的棋盘上做文章,让有效的土地产出最大的效益,是牧野儿女在新的发展时期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2002年以来,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总支部书记张荣锁与村“两委”一班人整合本村资源,统筹出台了“农贸、林果、旅游”一起上的发展规划。如今,村里 的荒山荒坡都种上了果树,户均年收入达2万元。村里还依托这几十万棵果树作后盾,成立了果品公司,推陈出新的“天然泉水、果汁、果酪”等系列产品畅销全 国。2011年,该村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计划3年产值达1亿元。今明两年内,村里还计划投资建设香菇、木耳种植基地和山区特色养殖基地。高效农业 的发展,使回龙村形成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收入、人人有活干”的喜人景象,农民收入与日俱增。
     
    在凤泉区耿黄乡耿庄村,土地紧张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2001年,村党委书记耿瑞先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耕地进行股份制改革,把村里以前承包的800亩土 地入股,进行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当年建成当年受益。如今,耿庄正快速推进 “高效农业园”项目,以花卉、苗木等高效农业为起点,以高投入、高科技和高端市场为目标,带动新乡市下游蔬菜、瓜果市场,从而开辟发展农业的新思路,发掘 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实现高效农业和农民致富完善统一的经济格局。
      
    走进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新村的蔬菜大棚基地,一排排的黄瓜、西红柿长势喜人。村民高兴地说:“做梦也没想到,这以前连粮食都不好好长的地方,竟然长出这么新鲜的蔬菜来!” 
      
    在裴寨村,裴寨新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为了让住进新型社区的居民“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让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通过到山东、山西等地考察蔬菜种植 情况和市场调查,决定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温室大棚种植优质无公害蔬菜和鲜切花等高附加值农产品,让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为了让社区更多的农户发展高效农业,裴寨村把所修的田间道路延伸到相邻村庄的地头,以带动大家共同发展。截止到2011年年底,裴寨社区的高效温室大棚已 带动到周边各村,建起各类温室200余座,规模达到500余亩。到今年年底,裴寨村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亩以上,到2015年,计划建成裴寨社区 5000亩蔬菜花卉种植基地,并以此为契机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景观旅游,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
      
    无论是在山区还是在平原,面对传统种植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多年来,我市先进群体积极探索高效农业发展之路,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从有机到绿色,走专业集约化道路——扩宽农业发展空间
      
    走进卫辉市唐庄镇,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万亩桃园即将挂果,千亩日光温室大棚效益喜人,万亩超高产样板田粮食产量逐年递增。 
   
    “下一步,我们准备建立标准化的蔬菜监测站,引进先进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质量,对蔬菜品质进行全程检验,努力把‘无公害’蔬 菜基地提升为‘绿色食品’基地,最终建成‘有机食品’基地。”如今,唐庄镇建成了省级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并带动代庄、田庄、双兰、官庄、南社等10个 村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2000多座,种植蔬菜面积达到12000亩,年产无公害蔬菜27000多吨,年产值2800多万元,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 元。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唐庄镇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实现了基地加农户经营和运作的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生 产进入了高效、全新的阶段。
 
    “当时村里准备建果园的时候,不少人担心效益不好,没敢种。现在看来,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种果树是以前种粮食效益的两倍多。省心不说,村里还实行全民入 股的形式,自己不用种地,在家光等着收钱就行了。”4月20日,在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说起家里种的梨树,村民李梅高兴地合不拢嘴。
    
    来到龙泉村的北部,抬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果树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这里便是龙泉村的高效农业园——国家4A级景区龙泉观光苑。2002年,为解决长期以 来粮价偏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龙泉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返租村民1500亩地,建设高效农业园区,种植黄金梨等优质果树和高档花木等,取得了良好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效农业园有专业队伍,实行企业化管理,按规范化、标准化生产,2005年进入盛果期以来,果品质量和园区收益年年上升,800户村 民在8年前自愿将部分土地租给高效农业园,自己无需一锄一镰,即可年年分得每亩千元以上的租金,比自己种地收入高1.5倍至2倍。园区主导产品黄金梨经农 业部门考核认定为绿色产品;还获得北京奥运会推荐水果二等奖。园区是新乡市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河南省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通过唐庄、龙泉、裴寨等地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探索,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先进群体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到的榜样作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漫长进程中,他们始 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同时,突破农业的传统思维方式,把农业发展放到更大范围、更新环境、更多条件中思考,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之路。 
      
    榜样的带动力量是无穷的。在我市先进群体的带动下,新乡农业不只是立足农业、发展农业,现代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奠定了我市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农业地位, 更推动了涉农工业的发展。如今,依托我市优良的农业大环境,引来了中粮、娃哈哈、茅台等一大批企业入驻。从解决温饱到发展高效农业,从一家一户种植到走专 业集约化道路,从有机到绿色,新乡现代农业在扩宽农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在促进我市农业结构的有力转变。(原标题:现代农业 示范引领)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新乡网 原文时间:2012-05-0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