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庄镇镇长宋艳介绍蔬菜大棚
在太行山脚下,在黄河之滨,在河南省新乡市东部,有一块神奇的地方,悠悠卫河水从这里流过,交通要道 107从它身边穿过,在这块热土上,它正迎着一股强劲的春潮茁长出许多奇异景观:一条条水泥路横亘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一排排日光大棚连绵成片、一望无 际,一栋栋居民楼鳞次栉比,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星罗棋布,一行行垂柳飘洒成荫,一片片苍松吐翠、杏花飘香……这就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
在落实省委“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中,昔日“老典型”如何焕发新光彩?唐庄镇镇长宋艳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近来,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全省反响强烈,乡镇作为落实这一工作方法的基层政府,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一政策的?
宋艳:卢书记的“三具两基一抓手”提出后,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引起强烈共鸣,我认为“三具两基一抓手”这个要求提得好,深入浅出,好学易懂,又便于掌握。我觉得卢书记提出的这一政策,尤其符合基层的实际情况。
我们的各项工作部署,真正落实靠基层,真正管用靠基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绝大多数工作,最终都要靠基层干部来执行、来完成,基层的具体运行 机制至关重要,因此三具两基一抓手就是要求基层干部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具体落实好各项政策。所谓的情况明,决心定,就是要求基层干部按照卢书记提出的这 一工作方法来具体的开展各项工作。
记者:唐庄镇作为资源型的乡镇,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以项目带动作为各项工作抓手”这一思路?
宋艳:项目落实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唐庄镇的干部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把唐庄镇建成工业强镇,我们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 聚集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出了“以真情换真心,以真心换真投”的引资思路,使卫辉市银利达彩印有限公司、新乡银鹭纺织有限公司、新乡天风水泥有限公司等 10多家高新技术和环保项目的企业落地生根。为留住企业,我们做到“以真心招来客商、以诚心对待客商、以恒心帮助客商、以实心留住客商,”真正实现“招 商、安商、引商、扶商、富商”的承诺,园区的发展势头强劲。
今年以来,我们唐庄镇更是加快了项目建设,继续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 度,先后吸引山东青岛六和饲料在唐庄投资一亿元,新乡伯马耐火材料厂投资一个亿,北京北新建材商贸有限公司投资两亿元建设脱硫石膏板项目,辽宁地球卫士投 资十亿元的石头造纸项目,此外,还有全球五百强企业——百威啤酒落户唐庄的项目正在洽谈中。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会给唐庄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极大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记者:基层工作可以说千头万绪,需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了解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那么我们在乡镇的产业布局上有哪些考虑?
宋艳:我们根据唐庄的实际情况,在多年前就提出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这是我们的老书记吴金印当年根 据唐庄镇的实际提出的发展思路。经过15年苦干,唐庄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边新建有31个石砟场,28座石灰窑,每天300余部运输车辆往返运输, 产品通过山彪建材交易市场进入全国大市场。东边在刘沟、田庄、仁里屯等5个村,发展了100座现代化高档日光温室,在双兰、石骆驼、官庄等9个村,有 3000座高效日光温室,同时我们的机井、高低压线路、大棚滴灌、水泥硬化道路等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唐庄镇北部几个村以花为媒举 办了“桃花节”。每逢鲜桃上市,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果商就到唐庄的万亩桃园坐地收购,把鲜桃远销到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足足持续1个多月, 相当壮观。同时索屯、娄召、山庄等村种植的1万亩美国大杏仁和仁用杏也开始打进全国市场。南边在凤翅山投资17万余元打了3眼400多米的深井,使西部山 区村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同时动用石块3.5万立方米,垒岸250条,平整土地,使小块地变成大块地,“三跑地”(跑水、跑肥、跑墒)变成“三保地”(保 水、保肥、保墒),低效益变成了高效益。
记者: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唐庄镇在新农村建设上进展情况怎么样?
宋艳:唐庄镇结合自身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摸索出三种模式:一是城镇带动性,周边分散的村庄向城镇中心靠拢,便于集中规划,集中管理。二是旧 村改造,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可以改变群众的居住条件,消灭空心村,也解决了许多农村的邻里纠纷。三是中心村合并,由以前的多个村庄整体合并过来,这样既节 约了土地,又便于集中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水泥硬化路、校区绿化、供气、供电等基础都由政府投资。目前,全镇34个行政村,9800户已按规划建设 农民新居8300余户。代庄等近20个村的新村规划已经基本完成,部分村还新建了二层以上的村委办公大楼、迎宾牌坊,并进行了街道的绿化、美化、亮化;官 庄村、郭全屯村投资4万元新建了标准化篮球场地,代庄、唐庄村投资30多万元建成群众休闲活动广场。
记者:在这些实施整体搬迁的村民当中,我们如何去解决他们搬迁后的耕地问题?
宋艳:我们唐庄搬迁后的村民,除了集体利用原来土地给他们进行分配以外,还会自己造田。比如说,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途经唐庄镇7.4公里,占地1420 亩。施工中挖土700多万立方米,如何解决这些土石,成为沿线政府的一个头疼事。我们就利用工程挖出的土对荒废河道、采石场和贫瘠梯田进行改造,又造地 2450亩,占补平衡后,净增耕地1030亩。此外,我们镇投资500多万元,在11.6公里长的河沟内依次砌筑了30条大坝,大坝与大坝之间留有落差, 且每条坝的低侧均建有“跌水池”。“这样一来,就算赶上多年不遇的山洪,也能借助大坝和‘跌水池’的缓冲作用,保住农田和作物。”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南 水北调工程挖出的土对镇西山的梯田进行了改造,增加良田600余亩。
像风景秀美的唐庄西山生态园原来是碎石遍布的荒山沟。为了把 这片废地改造利用起来,唐庄人在荒沟里修上坝,垫上土,浇上水,变成地,并发动群众在山坡上人工修建了500多万个鱼鳞坑。一个山坡一个山坡地干,目前已 经把两万多亩荒山变成了绿山,这样即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耕地。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找路子,找方法。
记者: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我们镇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有哪些好的尝试?
宋艳:在农业上,我们镇抓住实施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万亩小麦高产样板田的研究与开发”的机遇,率先打破传统种植模式,投资500多万元在全镇12个村建 成实行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优质品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等“六统一”的示范区,完善配套设施,使小麦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极大地带动了我镇优质强筋小 麦的推广种植和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利用交通优势,建成了占地1.2万亩的省级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发展高、中、低档温室大棚 3000座,种植名、优、新蔬菜达28个品种,年收入300多万元。面对丘陵区干旱、土质薄、粮食产量低的情况,我镇立足市场,大力发展名优林果种植,种植苹果、梨、杏等经济林16000余亩,年产优质林果3000多吨,远销北京等大中城市及海内外,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搞好种植业的同时狠抓养殖业,我们又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建成了3年出栏400多头的肉牛育肥示范厂。全镇已形成优质强筋小麦基地、名优特新蔬菜花卉高效农业示范区和优质林果园区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唐庄镇,这个拥有“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镇(乡)”、“河南省先进乡镇”、“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高效农业示范区”、“全国重点城镇”、“国家小城 镇综合开发示范镇”等众多荣誉的乡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三具两基一抓手”为工作方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将再次绽放新的光彩。(张建国 张晓慧)(原标题:情况明 决心定 昔日“老典型”唐庄镇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