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曲协主席范军与刘瑞连老师合影
河南文化产业网讯:据牡丹晚报消息,2月25日,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在河南宝丰开锣,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名民间说唱艺人及曲艺名家,赶至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以天为幕,托地作台,共同拉响二胡、弹起三弦、敲开简板,近20万名现场观众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在这场规模空前、竞争激烈的全国曲艺盛会中,我市曲艺演员刘瑞莲技压群雄,一举夺得个人最高荣誉称号“书状元”。就连中国曲协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也发出感慨:作为一个地地道道从农村走出来的曲艺演员,刘瑞莲既不容易,也实至名归。
刘瑞莲:“坠子窝”里夺状元
今年“书状元” 是咱菏泽人
“刘老师又夺冠了,在‘坠子老家’河南打擂台,不仅获得一等奖,还获得个人最高荣誉‘书状元’!”2月26日评选结果出来当天,消息传到菏泽,不仅曲艺界人士一片欢呼,刘瑞莲的“粉丝”们也奔走相告,相互传递喜讯。而他们不知,这一结果在全国曲艺界也引起轰动,中国曲协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等国内曲艺界泰斗也相继向刘瑞莲表示祝贺。
一年一度的河南宝丰马街书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是全国曲艺界的行当盛会,至今已有68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珍贵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宝丰县城南十五里的马街自然村,上千名民间说唱艺人以天为幕,托地作台,在此会书、竞书、唱书、卖书,十多万听众冒严寒,踏黄尘留恋忘返。
2010年马街书会曲艺擂台赛由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届联合会联合主办,与往届相比,它不仅保留了鼓曲、唱曲两个传统参赛曲种,还新增了相声、小品等20多个剧种,吸引了30多支代表队、1000多人参赛。除“书状元”外,本届马街书会曲艺擂台赛还评出了11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一等奖中,有群口快书、相声、四川扬琴、启东渔鼓、二人转等。经过两天的决赛,最终,刘瑞莲表演的《惊变》获得一等奖,个人获得最高荣誉“书状元”称号。
“书状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曲艺家协会与河南文化部门为了振兴书会,激励艺人前来赶会卖书,提高艺人的知名度而设立的荣誉称号。历年马街书会“书状元”的评选,既无艺人对擂对书,又无评委打分,而是以艺人在书会上卖书的价位高低为标准,由文化部门通过登记调查核实而选定的。谁在书会上唱得最好,写的书卖得最多,谁就是当年书会的“书状元”。“书状元”每年只有一个。
《惊变》变惊雷 全场静无声
“当下,演唱坠子开口能将人‘黏糊住’的,除了菏泽的刘氏瑞莲还能有谁?”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曾这样评价。而在今年的马街书会擂台赛上,自从刘瑞莲登上台刚刚唱出第一句,台下四万余名观众就像商量好似的,立即从巨大的噪杂声中变为鸦雀无声,在短短九分钟的演出时间内,除了爆发出四次雷鸣般的掌声外,四万名观众竟然都在竖着耳朵听,那场面让人非常震撼。
演出结束,在数万名观众的掌声叫好声中刘瑞莲返回后台,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歌舞剧院院长范军已等候多时。“刘老师,你唱得太好了!”范军握着刘瑞莲的手说,“首先是选材好,在《惊变》中,‘二奶奶’得了一场重病,人事不知,30年后,一响炸雷,老太太猛然惊醒,眼前已是人物全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次是刘瑞莲老师的唱功好,细腻、婉转、明快,既刻划了‘二奶奶’惊醒后的真实感受,又歌颂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范军邀请刘瑞莲参加河南卫视梨园春表演,并希望她到河南普及坠子艺术。
曾经看门人 如今“书状元”
“菏泽曲艺队解散后,我被安排在生产资料公司看大门,名义上看了20年,其实我和坠子一天也没有分开,上省城、下乡镇,只要有演出、有比赛,我一场也没落下,别人盯的是‘钱’,我盯的是‘演’……”
3月3日下午,刘瑞莲载誉归来之后,在菏泽艺术馆她那间颇为简陋的办公室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刘瑞莲出生在曲艺世家,外公外婆都是老坠子艺人,父亲曾是贵州豫剧团名演员,母亲刘桂梅更是在当地很有影响的老坠子书艺人。她和母亲一样受家庭熏陶,都是六岁开始登台演出,只是因为时代原因,她获奖比母亲多得多。12岁时,刘瑞莲就获得了多项省级大奖,人称“小老艺人”。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她就开始着力于自己的艺术事业,年轻时每天练功五六个小时以上,直到现在每天仍练功2小时。她曾讲,唱坠子要求“一招鲜”,无论是唱腔、吐字、发音,一开口便要抓住观众。正由于她起早摸黑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副音域宽阔、独具韵味的唱腔。几十年来,刘瑞莲唱过了大大小小百余个段子,有很多都是她自己创作的。
老辈们传下来的曲艺一定要传承下去,这是刘瑞莲一直坚持的理念。然而,随着娱乐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曲艺,越来越少的人会选择曲艺作为事业,特别是并不占主流的小曲种,老艺人的离去则让一些曲牌濒临危境。刘瑞莲说现在培养一个曲艺后人特别难,1998年她曾在菏泽各县区农村招了60多个学生,坚持下来的却只有两个,一个是23岁的孔鲁顺,一个是22岁的刘婷婷,而正是这两个年轻后辈,与刘瑞莲一起在今年马街书会上一举夺魁,荣获伴奏一等奖。而且从2003年以来,孔鲁顺和刘婷婷已相继在全国各类曲艺大赛中屡获新人大奖。尽管如此,两人也曾过有放弃的念头,原因就是生活窘迫,收入太低。像此次擂台赛,他们都是自筹资金排练、参赛。
刘瑞莲说,前几年她也发现了几个好苗子,却大都因为小孩吃不了苦而不得不放弃,并且社会重视程度也不够。她最近收了一个6岁的徒弟,小姑娘得了个省级大奖,而考初中却加不上任何分,相反一些拿过唱歌舞蹈等比赛的小孩在升学时就能加上分,学校里面有开音乐课的却鲜有开戏曲课的,所以说,传统曲艺真的面临危境了。
质疑“河南坠子”的“书状元”
今年,众多河南媒体在报道马街书会时,无一例外地称:“来自山东省菏泽市的曲艺演员刘瑞莲,凭借精彩演唱河南坠子《惊变》获得书状元”,在荣誉证书上,也赫然印着“河南坠子《惊变》”。
“每每自己的作品被注上‘河南坠子’这个字眼,我就很无奈,尽管坠子为我带来无限荣耀,为什么没有山东坠子呢?”刘瑞莲认为河南坠子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以山东为例,随着乔派坠子的崛起,山东的河南坠子得到了空前发展,并造就了徐玉兰、郭文秋、谭金芳和谭金秋等一批闻名全国的著名艺术家,很多山东艺人唱的都是自己的原创作品,表演形式上添加了很多曲艺元素,风格上不再拘泥于原有的形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完全形成了独特的山东风格。
刘瑞莲还谈到,既然河南坠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存,所保存的就是这种独特的风格,而已经不同于这种风格的坠子就应该有资格作为另一种文化风格被重新命名。她说她盼望着“山东坠子”这一称谓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