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许昌越调:曲声渐弱,亟待再“响”!

2014/8/11 16:10:20 点击数: 【字体:

    【编者按】2006年10月,本报曾推出系列专题,对我市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筹音乐、艾庄铜器舞、大禹神话传说、钧瓷制作工艺、禹州中药炮制工艺等5项遗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而前不久公布的消息又证实,许昌越调、长葛葛天氏传说、禹州药会也成功入选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这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各自拥有怎样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它们的前景如何?本报记者将再次为您一一揭开面纱。
       
    许昌地方戏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提起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50岁以 上的中老年人更是情有独钟。而越调作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我市城乡至今仍有一大批忠实爱好者。《收姜维》、《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狸猫换太子》等传统剧目唱腔优美、情节曲折,令人百听不厌。越调名家毛爱莲更是家喻户晓,拥有众多“粉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名扬全国的优秀剧种,发展至今却挣扎于消亡的边缘,这种处境不得不令人担忧———
 
    2007年2月,河南省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许昌市越调剧团申报的“许昌越调”成为我市唯一入选的民间戏剧。越调究竟有什么魅力,它是如何起源的,曾经怎样辉煌?今天又因何陷入后继无人的窘迫境地……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深入走访了许昌市越调剧团及专业人士,以期从中探寻到答案。
 
    传说:越调源起越国民歌
 
     坐落于市区莲城桥东的许昌市越调剧团占地面积不大,招牌却很醒目,宽阔的大门内外,过往的人不多,寂寞之余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3月27日上午,记者第一次走进市越调剧团,想寻找一位熟知越调历史渊源的知情者。听说记者要采访越调艺术,该团的任光前导演顿时来了兴致,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越调的历史。
      
    越调,原名四股弦,因伴奏乐器以四股弦这种乐器为主而得名,相传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俘吴国,丞相范蠡为鼓舞越国民众英勇战斗而率众唱起一种民歌。这种民歌因是越国曲调而被称为“越调”,后加入人物、情节、表演,成为一种戏曲剧种。越调主要流行于河南各地和湖北北部,鼎盛时陕西、山西、安徽等地也有越调班社,演出区域曾至东南沿海、内蒙古、新疆、广东、海南等地。
     
     越调的唱腔,早期为曲牌体系,拥有曲牌200多种,后来演变为类似梆子腔的板式变化体系。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门之说,高亢、明快、淳厚、质朴,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感情。越调早期的剧目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后来艺人又把越调剧目分为正装戏(本剧种的剧目)和外装戏(学其他剧种的剧目)。
 
    辉煌:许昌越调曾经名扬全国

 
     许昌越调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最早由禹县衙门及马车场组建起了越调班。1821年,越调艺人王庆和来此搭班,成为这个班的领班和主演。1927年,许昌县张潘镇的张三余、张书监组建越调班,申凤梅曾在此学艺。1939年,杨小凤在漯河创办“文凤班”。同年,毛爱莲开始在文凤班学戏,拜师邢金奎,起艺名毛小爱。1943年,毛爱莲成立“兴爱剧社”。1949年秋,“兴爱剧社”改名为“周口红光越调剧团”。1955年,许昌专区所辖市县批准了周口越调剧团和襄城县一团、二团3个越调剧团并颁发演出证书。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在郑州举行,许昌专区从三个剧团抽调演员组团参加,毛爱莲等获一等奖。1959年,许昌地区以襄县一团、二团为班底,调周口越调剧团部分演员参加,组建了许昌地区越调剧团,区划调整后更名为许昌市越调剧团。
      
    许昌市越调剧团以演出历史剧为主,兼演现代戏,作品享誉全省乃至全国。上世纪50年代演出的《大保国》、《送灯》、《无佞府》等被评为优秀剧目。其中,《无佞府》“校场点兵”一场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为戏曲艺术片,开创了许昌戏曲拍电影的先河。该剧曾于1960年进京演出。1964年,许昌市越调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卖箩筐》、《夫妻俩》参加了河南省现代戏曲观摩演出,并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电影《山村新曲》。1965年,该团排演的《斗书场》参加了中南五省戏曲会演,受到文艺界的赞扬,并进京汇报演出。上世纪70年代排演的现代戏《出诊》、《有礼有理》、《赶集》3剧目参加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并获得好评。1981年,该团改编的《白奶奶醉酒》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并获“小百花奖”。此外,该团排演的《乔老板的烦恼》参加了河南省第二届戏曲大赛,获得特别奖。1998年,该团演出的《狸猫换太子》参加了河南省第七届戏曲大赛并获得银奖。2000年,该团演出的《简帖恨》获河南省第八届戏曲大赛银奖。2006年,现代戏《驾辕》还在全国映山红戏剧大赛上夺得一等奖。
 
    毛爱莲:“越调皇后”开创毛派艺术
 
    如今,谈及越调必谈毛爱莲。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毛爱莲是许昌市越调剧团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有“越调皇后”美誉的毛爱莲已经成为我市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其开创的毛派艺术深入人心,塑造的戏曲角色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火焚绣楼》中雍容典雅、爱憎分明的“皇姨洪美荣”,《李双喜借粮》中温柔敦厚、忠于爱情的“董大妮”,《招风树》中聪明伶俐、正义天真的“王玉姐”。毛爱莲在《白奶奶醉酒》中塑造的“白奶奶”这一形象,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真正成了我国戏曲史上的“这一个”。其主演的剧目有3部被拍成了电影、6部被拍成电视剧,还出版了两盒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保留价值的演唱专辑。
      
    毛爱莲的表演俏而不泼、蕴而不涩、细而不过,通过眉目、手袖、举止传情,恰到好处。她的唱腔在越调闺门旦行当里独领风骚,自成一派,主架结构就是越调的“乱弹”板式。她吐字清晰、鼻腔共鸣、韵味醇美、柔润委婉,好似夜风吹动银铃响,又似山中飞泉鸣叮咚。独树一帜的毛派表演艺术赋予了这个剧种新的生命,使之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现年77岁的毛爱莲年事已高,尽管已经多年不登台演出,然而戏迷们对其的热情依然不减。人们喜欢听毛爱莲唱戏,甚至有人把电话直接打到她家请求:“您在电话里给我们唱两句吧!”很多观众以能亲眼见见毛爱莲为荣,“看看毛爱莲,多活好几年”。越调剧团下基层演出,人们总要满怀期望地追问:“毛爱莲来没来?她唱不唱?”
      
    毛爱莲曾收过不少徒弟,但她那独具特色的嗓音、扎实的唱功、轻快的唱速令人难以模仿。因此,“学申(凤梅)像申”的大有人在,而“学毛(爱莲)像毛”的却几乎没有。
 
    抢救: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越调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的、久演不衰的剧目有300多个。
      
   1957年,许昌举行全省越调会演时,参赛的剧团多达16个,盛况空前,一派繁荣景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影、电视等进入百姓生活,观众的审美情趣多样化,越调和其他剧种一样受到了强烈冲击,演出场次越来越少,经济效益越来越差,越调市场严重萎缩,过去那种“满城锣鼓万人戏”的喜人景象一去不复返,大部分剧团相继消亡。目前,我省能够演出的专业越调剧团仅存2个———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作为越调主要传承者之一的许昌市越调剧团,现有演职人员60余人,其中国家二级演员7人,平均年龄35岁。剧团实行体制改革后,由于编制少、经费紧缺等问题,经营举步维艰,编、导、音、美人才匮乏,演员更是处于青黄不接的窘迫境地。如果现有这班人离开舞台,许昌越调将面临生死考验。
      
    谈及近年来我市越调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从艺20余年、见证了越调从兴到衰全过程的市越调剧团现任团长丁慧丽禁不住潸然泪下:“我们不想坐以待毙,眼睁睁地看着这样一个优秀的剧种惨淡消亡。这几年,我们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努力想办法在困境中求生,千方百计联系‘台口’,争取演出机会;苦练基本功,提高演出质量;还与企业洽谈,希望能够吸纳一部分社会资金,缓解经费不足的矛盾。但是仅靠我们一个人、两个人的力量,真的是太微弱了……”
      
    丁慧丽告诉记者,1993年至今,剧团没有再解决人员编制,半数以上演职人员是临时工,因此人员很不稳定;专业戏曲学校从1976年至今仅开办过一期越调班,人才严重缺乏。由于经费紧张,剧团无力投资编排新戏和添置灯光、音响、服装等,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剧团形势每况愈下。
      
    2005年,丁慧丽上任之初,市越调剧团一年只演出了80余场;2006年,全团奋力拼搏,全年演出170余场;今年,全团演职人员在农历大年初三外出,抓住我省各地农村春季庙会这个黄金时节,三天一换场,预计将一直巡演至4月初。“只要群众想看、爱看,能给大家带去精神享受、能让越调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再苦、再累我们都不怕!”
      
    越调名家毛爱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越调未卜的前途表达了深深的忧虑:“我心里很着急,许昌越调曾经进过北京中南海,我们这些演员还受过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门艺术是有传承价值的,千万不能丢呀!”
      
    毛爱莲说,在许昌越调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她与丁慧丽团长一起多次赶赴省城郑州,“从内心希望政府部门重视起来,现在全省越调剧团只剩两个了,再不抢救就晚了。希望越调得到长远发展,能继续给群众带去精神享受”。
 
    传承:走出困境任重道远
 
     “许昌有戏曲传统,尤其在农村,大部分群众对戏曲情有独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剧团不是单纯的经营单位,它还具有公益性。”市委宣传部调研员、《越调皇后毛爱莲》一书的作者之一马炎心是较早对越调寄予关注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他认为,越调在从繁荣走向衰微的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许昌越调而言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它只是证明了越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但究竟应该“怎么办”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马炎心认为,我市3大戏曲剧团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人才少、人员多的问题。就这些情况,他个人提出了这样的设想:戏曲文化领域能否也像工业产业化那样整合资源,将三个剧团、一个戏校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人才合并,实行减员增效。适逢春季演出旺季,演员可以组团外出;到了演出淡季,剧团则集中力量排练新戏、培训学员、添补设备,这样可以集中资金、人才,形成合力,将许昌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这不仅有利于抢救和传承越调剧种,对许昌的其他戏曲剧种来说同样适用。
      
     针对许昌市越调剧团面临的困境,马炎心认为,许昌越调的形势要有起色,需要政府部门和剧团形成合力,需要创作精品剧目作为主打产品,需要培养“毛爱莲式”的青年名角,需要吸收其他剧种的新鲜元素,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
       
    据了解,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我市对越调已开始采取保护措施,并制订了保护许昌越调五年计划,主要内容是建立越调传统剧本、毛派唱腔的音像资料管理建档,开办越调艺术学校或开设越调专业班,拍摄电视剧《毛爱莲》和《毛派艺术》专题片,重视越调创作、音乐、舞美、演员人才培养等。通过一系列的探索,许昌越调能否走向复兴,市民对此寄予了厚望。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晨报(2007-03-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