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圣鼓” ——豫西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
2014/7/16 15:23:5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导言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晋豫陕三省交界地带,气候温暖,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之滨的炎黄子孙,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态:婚丧嫁娶、民歌民谣、跳火跳神、丰收和祭祀等等,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间歌舞,如:旱船、秧歌、社火、跑驴、花鼓、霸王鞭等。这些植根于群众的、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然而,一些极具地方魅力、颇有艺术价值的民间舞蹈却面临着严重的发展问题,比如,“齐天圣鼓”,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
一、“齐天圣鼓”的起源
“齐天圣鼓”起源于玄奘及其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相传,唐朝时,长安大恩寺的和尚玄奘与孙悟空师徒四人,远涉千山万水,经过无数磨难终于到天竺(印度)取回真经。当时,玄奘和尚不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唐太宗,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并盛情款待了唐僧一行。宴席之后,孙悟空欲返花果山,宫廷乐队和宫女鼓乐欢送,同时花果山众猴前来迎接,两队相逢,鼓乐喧天。孙大圣非常兴奋,不禁跳将起来,而且从小猴手中夺过鼓锤,尽情击打,时儿缓慢悠悠,如远山滚雷;时儿激越高昂,如波涛汹涌。现场的人们如痴如醉、目瞪口呆。后来唐宫大臣佐乐模仿孙悟空的击鼓姿态和鼓点节奏记录整理了“齐天圣鼓”。
佐乐,现灵宝市程村乡苏南人。告老还乡时,把“齐天圣鼓”带回家乡,并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流传至今的齐天圣鼓队,由70人组成,大鼓三面,镲20对,大锣20面,小锣20面,宫女若干人(舞扇、彩绸、敲小锣)。演奏时猴王围绕猴鼓进行不同动作的击打,其余人则围绕猴场站立一周。猴王击大鼓,猴王两手各执一槌击奏,不断变换舞姿,模仿猴子的跳跃、抓痒、翻滚、攀缘、嬉戏等各种机智灵巧、滑稽可爱的动作,一面击鼓,一面舞蹈。通常左手敲击固定节奏,右手敲击改变多种花点,敲击部位有鼓心、鼓边和鼓框等,分别发出“咚、切、哒”等音响。其余参舞者围绕大鼓敲打小鼓、锣、擦等乐器,场面宏大、气势磅礴、震天动地、激昂撼人。
二、“齐天圣鼓”的表现形式
(一)表演形式
表演分行进表演和场地表演两种形式。以场地表演来言,阵容队形随着鼓点节奏,不断发生变化。乐曲结构灵活,鼓点欢快多变,场面宏大、气势磅礴、震天动地、激昂撼人。表演时猴王在前击大鼓统领表演,鼓手们模拟猴子的跳跃、抓痒、翻滚、嬉戏等各种机智灵巧、滑稽可爱、憨态可掬的动作,一面击鼓、一面舞蹈。大鼓指挥小鼓,小鼓围绕大鼓,内外配合,遥相呼应。演奏中鼓手们有时锣、钹高举,有时弯腰垂手;时而转身相背,时而互相对击……手舞足蹈,节奏强烈。众宫女时而挥动舞扇翩翩起舞;时而手持彩绸上下舞动;时而敲着小锣穿梭其中……
(二)艺术特色
1、阵容庞大,雄壮有力。70多人足足能站满一个篮球场,再加上表演时队形、鼓点的变化,常常使人为之震撼。
2、节奏明快、充满灵气,是重大庆典和节日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3、表演人员的动作,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充分发挥每个演员的表演技能,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美。
4、服装整齐协调、化妆幽默,令人耳目一新。猴王带领众猴击鼓鸣锣的表演形式在全国也仅此一家。
三、“齐天圣鼓”的艺术价值
(一)社会价值
“齐天圣鼓”是豫西地区传统的民间舞蹈,它源于生活,又经历代人们的创造和升华,而今异花独树于全国众多的民间传统舞蹈之中。以其阵容庞大、雄壮激烈、激昂撼人的表演,堪称“中华百绝”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民间传统舞蹈的艺术特色,而且向世人精彩演义了我国古代盛唐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
(二)历史价值
豫西地区的人民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更崇拜英雄。“齐天圣鼓”把杂技表演融汇于民间舞蹈之中。从它诞生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传承演变过程来看,它对研究豫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学术价值
“齐天圣鼓”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它是由群众自发组织的一种民间活动,适用于祭祀、丧葬礼仪、欢庆节日等重大场合表演,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群众自由参加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保护和传承“猴鼓”这一民间舞蹈、促进豫西地区民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齐天圣鼓”曾经的辉煌
作为灵宝市具有豫西风格的文化艺术表演形式之一的“齐天圣鼓”,曾多次参加省、市重大活动,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1991年,应中华百绝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代表灵宝、三门峡市赴广州进行表演。其间,《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齐天圣鼓”都作了重点报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95年4月,河南电视台又将其制作成精美的专题,分别在《看河南》和中央电视台《神州风彩》栏目中播出,使得全世界许多国家,通过卫星转播欣赏到中华民族这一独特而美妙的民间艺术精品节目。
五、“齐天圣鼓”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齐天圣鼓”这一民间奇葩在三门峡灵宝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掘、弘扬和保护。但仍濒临灭绝的厄运,主要原因有:
(一)《西游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加之报刊书籍、影视传媒的普及,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对孙大圣这一神化人物虽铭记脑中,但对“齐天圣鼓”与美猴王这一难以割舍的渊源却知之甚少。
(二)关于“齐天圣鼓” 的文字、录音、录像等资料日渐失传,民族记忆淡化。
(三)知道“齐天圣鼓” 的老人在世的已不多了,传承人也越来越少,传统技艺濒临灭绝,后继乏人。
(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婚丧礼仪、欢庆节日多以现代乐曲所替代,“齐天圣鼓” 这一传统的民间习俗和文化遗产正受到时代的强力挑战。
六、继承、发展“齐天圣鼓”的对策
(一)“齐天圣鼓”既然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河南省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各级政府须从财力上给予支持。
(二)收集、整理有关《猴鼓》的文字、影像资料,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猴鼓”的起源、发展及历史沿革过程。
(三)印发宣传资料并通过集体排练、手把手言传身教使“齐天圣鼓”后继有人;培训传承人队伍,使之能掌握猴鼓技艺、娴熟表演。条件允许的话,可建设猴鼓文化中心场馆。
(四)利用节日、活动、展览、集会、祭祀、集体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加深对“齐天圣鼓”文化的传承;成立“齐天圣鼓”文化集团,承揽大型集会庆典业务。
(五)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加深公众对“齐天圣鼓”这一民间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王安庆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三门峡市群艺馆(201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