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焦作市武陟县二股弦:永不消失的唱腔

2014/7/16 9:55:43 点击数: 【字体:

焦作市武陟县二股弦:永不消失的唱腔

 
               为乡亲们带来欢乐的二股弦表演。
 
    正月初十,焦作市武陟县大司马村依然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78岁的丁瑞魁却没有在家帮忙,而是一大早就打电话通知老伙计们赶到二股弦传习所商量元宵节演出的事情。他前脚走出屋门,身后就传来老伴余桂兰嗔怒的声音:“拿了个传承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天天往外跑,饺子还吃不吃?”

    的确,唱二股弦唱了69年,最终成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让丁瑞魁打心眼儿里高兴。可高兴之余,老丁也有些惴惴不安。

    他对记者说:“这张纸不当饭吃,也没法儿解决整个剧团的发展问题。想保住二股弦,还得靠老少爷们儿一起干。”

    丁瑞魁出生于二股弦世家,9岁开始学戏,在父辈们口口相传的传授下,他习得了二股弦的本色技艺,不管饰演花旦、青衣还是小生,演啥像啥。

    丁瑞魁说,自己的父辈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日本鬼子入侵武陟时,在南贾村抓住了两个老百姓,正待枪毙时,其中一人对着天空悲壮地唱起了二股弦。也许是那激昂优美的唱腔震撼和震慑了日本鬼子,他们竟然放了那个唱二股弦的人。此后,他的父亲就常对他念叨:“唱戏能救命,唱戏有好处,一定要听爹的话。”

    “听爹的话”让老丁一唱就是69年。多年来,他与全国唯一的二股弦剧团——武陟县大司马二股弦剧团的老伙计们一起,在农闲和节庆期间,走村串户去演出。今年过年期间,剧团在东马曲村演了3天,观众人山人海。86岁的索大爷是从小司马村走路赶来的。他说,真希望当年“织布纺花不赚钱,一心想看二股弦;万人空巷涌台下,男女老少齐欢颜”的景象能再现。

    遗憾的是,索大爷所描述的当年万人争看二股弦的热闹场景如今已不复存在,有一个时期,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二股弦艺术面临着经济上的窘迫和发展上的尴尬。与丁瑞魁熟识的老艺人刘同校说,二股弦演员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唱一年也就挣几千块钱。挣钱多少还在其次,更麻烦的是后继无人。丁瑞魁也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在家里的年轻人也没多少人愿学这门艺术。“我们几个老伙计身体还算硬朗,可是能撑多久?”老丁言语中充满担忧。

    说到近年来国家“非遗”保护政策和我省启动的拯救稀有剧种工程,丁瑞魁说,这些好政策和好做法,让他看到了濒临消亡的二股弦艺术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武陟县文化馆馆长郭小白说,该县多方努力为剧团争取了30万元,保证了剧团的正常开支,并引导剧团走出去。从2006年该团走进河南师范大学演出开始,二股弦的名气越来越大,今年年初还登上了省艺术中心的大舞台。

    此外,由河师大教授丁永祥在武陟县创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理了一批二股弦的资料和剧目,一些宝贵的音像资料也被拍成视频保存下来。

    武陟县宣传部部长薛新生也是戏迷。他说,我们不能让二股弦像一个久居乡野的沧桑老人,由于得不到关爱而走向衰亡。“我们想通过多方努力,让黄河两岸都飘荡起质朴、浑厚而热烈的二股弦唱腔。”

    身为武陟县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团长的丁瑞魁说,国家每年给传承人的补助,他一分不要,全部留给剧团。“小车不倒只管推,俺们要唱一辈子二股弦。”说罢,弦声响起。“红缎子绣鞋是俺亲手做,有几样花扣扎上边……”二股弦的花旦唱腔乍然飘荡起来,在空中传得很高很远。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2013-02-20 )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