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地方音乐绚丽多姿 戏曲艺术成熟定型

2014/7/16 9:20:14 点击数: 【字体:

         地方音乐绚丽多姿 戏曲艺术成熟定型
 
                     潞泽会馆舞楼
 
         地方音乐绚丽多姿 戏曲艺术成熟定型
 
                              关林舞楼
 
    核心提示
    
    明清时期,由于戏曲表演艺术的盛行,一部分乐舞融入戏曲,形成了新的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另一部分乐舞融入世俗化的表演形式,成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民间音乐、地方音乐。在这一新的音乐文化背景下,发源和兴盛于洛阳的豫西调(豫剧的一种)、河南曲子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十盘乐,成为反映这一时期洛阳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
 
    1 古典戏曲多嬗变 花部豫剧蓬勃兴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戏曲向近代戏曲嬗变的转折期。一方面,古典戏曲如传奇杂剧等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宫廷戏剧畸形繁荣,折子戏大放异彩;另一方面,花部地方戏蓬勃兴起,揭开了中国戏曲史上崭新的一页。
 
    “作为花部戏的一种,豫剧就是这时登上戏曲舞台的。”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马春莲说,豫剧原称河南梆子,是梆子声腔系统的重要分支。20世纪20年代,具有中原文化内涵和中原乡土特色的河南梆子才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豫剧。
 
    马春莲说,作为发源和兴盛于洛阳的豫西调,又称“山梆子”“梆子戏”“豫西梆子”,因流行于洛阳一带,亦被称为“西府调”。它和豫剧中的“豫东调”“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带的一个豫剧分支),共同构成了豫剧的重要流派。
 
    豫西调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在洛阳一带流行的“靠山黄”。“靠山黄”是豫西一种常见的地方戏,因多靠山坡搭台演唱而得名。我市栾川、嵩县等地,迄今还一直沿用此称谓。
 
    同时,关于豫西调的形成,普遍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越调底儿掺皮黄,罗戏窝儿出粗梆。”根据这一说法,有关专家认为今日豫西调是以罗戏、越调以及皮黄戏为“母体”,融会贯通后派生出来的梆子戏,道出了豫西调与其他地方戏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豫西调声腔系统的形成,不论是对土生土长的‘靠山黄’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越调、罗戏、皮黄戏的创造性的融合,都体现了戏曲声腔形成过程中兼收并蓄的多融性特点。”马春莲表示。
 
    2 坐堂弹唱洛阳曲 长足发展十盘乐
 
    在豫剧迅速崛起之时,洛阳曲子这种古老的民间说唱音乐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洛阳曲子是河南曲子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最早源于北宋汴京的鼓子曲或鼓子词。
 
    洛阳曲子最早是以坐堂弹唱的形式进行清唱的。坐堂弹唱是一种自娱性的娱乐形式,主要表演方式是:厅堂之中,品茶弹唱之间,几人分掌三弦、月琴、古筝伴奏,几人分持八角鼓、简板、锣击节,众人轮流以联套曲牌说唱各种故事、小段,气氛十分热烈。
 
    “至清同治年间,洛阳曲子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春莲说,洛阳秀才王凤桐将南阳曲子的130多个曲牌引入洛阳曲子,并进行改编和推广,大大提高了洛阳曲子的艺术水平。而且,他还创造性地将坐堂弹唱的曲子与洛阳民间的“踩高跷”“扭秧歌”等结合起来,成为又扭又唱、表演人物故事的高跷戏。从而使洛阳曲子与其他曲子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不仅停留在对曲牌音乐的传唱上,而且对曲牌音乐的表演形式也有更多的关注和兴趣。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形式,十盘乐这种极具洛阳特色的管子音乐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十盘乐主要流行于豫西地区的洛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一带,其乐队是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笙管乐队。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的固有形式,其最有特色的乐器当属云锣和拍板。
 
    云锣,即十盘乐中的“十盘”,十面大小不同的云锣悬挂在盘架上,采用七声音阶,击锤由竹竿制成。演奏时,演奏者左手持云锣手柄,右手持击锤。而拍板也称云板、大板,用较坚硬的木头制成。
 
    马春莲说,十盘乐主要有“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演奏时,以管子为中心,乐队按乐器编排的固定位置一字排列或围成半圆形,气氛庄重,风格典雅;“行乐”演奏时,增添了用以开道的传锣以及为增加气氛而用的火铳、马蹄号,声势浩大,场面也较为热烈。
 
    3 舞楼甚多遍城乡 戏曲艺术终成熟
 
    明清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舞楼这一我国戏曲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制和结构也得到大大完善。
 
    马春莲介绍,明代早期,舞楼主要为平面长方形殿堂式结构,会根据需要加宽台口,缩小舞台进深;明代晚期至清代,舞楼逐渐发展为双幢竖连式、双幢台口前凸式、三幢并连耳房式等,成为综合戏剧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特点的历史文化结晶。
 
    明清时期,洛阳地区的舞楼甚多,遍布城乡。如今,保存较为完好且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山陕会馆舞楼、潞泽会馆舞楼和关林舞楼等。
 
    山陕会馆舞楼 山陕会馆位于老城南关马市街,是清代山西、陕西两省来洛商人聚会的场所。每年四月上旬,会馆内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祭典,演戏奏乐,热闹非凡,演奏时的场所即为会馆内的舞楼。该舞楼坐南朝北,与会馆正殿相对,面阔、进深各三间,歇山顶式,整个建筑为前后双重高台式楼阁,翼角重叠,造型优美。
 
    潞泽会馆舞楼 潞泽会馆位于老城东关新街南段东侧,为洛阳现存少数古建筑之一。潞泽会馆舞楼坐南朝北,正对大殿,上为重檐歇山顶,正脊为龙凤花脊饰顶,琉璃瓦剪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木制楼板,砖石带望柱的如意楼梯;檐柱12根,前6根,迎门6根,高度均为10.7米,整个建筑雄伟大气。
 
    关林舞楼 关林舞楼位于关林庙前广场南侧。从建筑形制上看,它由前台的歇山顶式和后台的硬山顶式组合而成,又在其上巧妙地加以歇山顶,使整个建筑的外观宛如一座重檐楼阁,蔚为壮观,堪称舞楼建筑的典型代表。
 
    马春莲表示,中国传统戏曲从远古的原始歌舞到汉百戏,从唐代歌舞戏、参军戏到宋杂剧,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戏曲形成了系统而灵活的宫调、曲牌,生、旦、净、末、丑各路角色分工完成,各种伴奏乐器自成体系,演出形式已形成舞台艺术的基本格局,更有了专业演出的戏班组织和固定的演出场地,这些方面的发展共同形成了中国戏曲的完整形态。而舞楼的兴建与建筑结构的完善,无疑是戏曲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洛阳日报(2013-03-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