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当李树建声泪俱下站在坟前,为并不相熟的山西煤老板的过世母亲哭出一曲挽歌时,他不曾想到,十年后,同样是一泻千里的豫剧甩腔和亦哭亦唱的抽泣声,台下聆听的却是数百名金发碧眼的异国观众,舞台也变成了世界戏剧中心——百老汇。
今年2月18日,51岁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率河南省豫剧二团,在美国纽约百老汇中心区域54街Studio 54剧院,演出了豫剧《程婴救孤》。这是继京剧名家梅兰芳先生83年前在百老汇演出后,中国戏曲的再一次造访。
“能在百老汇表演,是豫剧的荣誉。”时隔4个月,谈起这场演出,李树建依然难掩笑意。
虽然率团造访过法国、意大利、土耳其、希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李树建仍不懂外语,但这并不妨碍他感受异国观众的热情和喜爱。
“演出结束后,有些观众跑到后台看我,直伸大拇指。”他说。
表演时,他颌下挂着雪白的长胡须——司空见惯的中国戏曲道具,在百老汇观众眼中却趣味十足。不少人问,你为什么总是抖动长胡子?李树建解释,“在豫剧中,抖动长长的髯口表示受到了惊吓。”
按照惯例,百老汇的演出中场必须休息。考虑到暂停会打乱剧情的连贯,李树建决定取消中场休息。
原以为会遭到抗议,“没想到观众沉浸在紧张的故事中,完全忘记了休息时的那杯咖啡。”他笑道。
58人的剧团为美国观众呈现的是一出中国式的“哈姆雷特”悲剧,脱胎于2500多年前的一段中国历史故事,主人公程婴在灾难来临时为了拯救全国的婴儿,毅然将自己的儿子献给了仇敌。
李树建悲怆苍凉的唱腔,诠释着程婴忍辱负重、一诺千金的品质,以及不畏强权、维护正义的人性光辉,打动了不同肤色的人们。
在意大利,李树建独具韵味的“哭腔”艺术尤受追捧,这种边哭边唱的技法,低沉如划过幽谷,高亢如直冲云霄,被认为是来自东方的咏叹调,可与意大利前三大男高音媲美。
“一哭成名”的李树建,生活中并不是个爱哭的人。真正痛心的哭泣是在十年前,为了剧团生存,李树建常常带领演员们奔走在乡村,为了人们把丧事办得体面而演唱。
李树建表演的豫剧,是中国中部土生土长的传统剧种。数百年来,它一直是中国民间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些地方,它像“国粹”京剧一样受欢迎。
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众不断接受新的娱乐方式,电影、卡拉OK、网游等,使年轻一代从千年传唱的故事中抽回了目光。
萎缩的戏曲市场让中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剧团面临生存问题。最困难时,李树建的剧团经费不足千元,面临解散。
“那时,灵堂就是舞台,死者的照片挂在中间,两边摆满白色的花圈,”李树建回忆说,“为死者演唱,作为豫剧演员,我的心也在哭。”李树建是河南汝州人,汝州是戏剧之乡,盛产大师。
哭,就给钱;不哭,什么也没有。有一次在山西,为了5万块钱,李树建选择率领演员们在新坟前哭唱3天。
为了救剧团、救豫剧,李树建决定重排历史经典《程婴救孤》。这是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剧团里所有演员东奔西走筹集资金,退休的老演员甚至将医疗费拿出来资助排练。
此次改编,李树建精简了故事,使情节如美国大片般紧凑曲折;简约了传统程式化表演,使唱、念、身段更加生活化;他还创新了传统唱法。豫剧一个新的流派——“须生李派”由此诞生。
2004年,《程婴救孤》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文华奖。人生迎来了最辉煌的日子,李树建却大放悲声、以泪洗面,一任积压已久的委曲和压抑肆意奔流。
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程婴救孤》相继获得14项国家级大奖,以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大奖。李树建也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这都为豫剧进军百老汇打下了基础。《程婴救孤》顺利通过了纽约市政府一遍又一遍严苛的审查。
而李树建和演员们继续奔走在中国大江南北,演出上千场,收入上千万,观众达亿人,将人们重新拉回了剧场,并一次次走出国门——这正是李树建的梦想,复兴豫剧,让世界各地的人欣赏到中国戏曲之美。
李树建透露,百老汇Studio 54剧院的艺术总监表示,希望他能再来百老汇,不过演出时间不再是一个半小时,而是至少连演两个月。
除了百老汇,他还希望把豫剧带到洛杉矶好莱坞大戏院。
演了35年戏的李树建刚刚当选为河南豫剧院院长。他计划在北京建立中原戏曲大舞台,并精选两三部豫剧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过几年我老了,演不动了,年轻的演员们会继续唱下去。”他说。记者 桂娟 方栋【原标题:河南艺人李树建“哭动”美国百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