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苏万清:61年不变的落腔情缘

2011/5/5 8:49:28 点击数: 【字体:


    民间小戏落腔的代表性传承人

    对享受惯京剧、豫剧这种文化大餐的城里人来说,文辞通俗的小戏乐腔只能算是清粥小菜。但对淇县西岗乡三角屯村大多数人来说,它是陪着自己一路走过文化娱乐极度贫乏年代的好友,是农闲饭后全村人自娱自乐的主要节目。
  
    本来默默无闻、难登大雅之堂的乡村小戏,近日却因淇县西岗乡三角屯村的74岁老人苏万清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落腔的代表性传承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落腔起源于安阳市内黄县的一个地方戏曲剧中,由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因为其曲调轻快欢乐,故名"乐腔",又因尾音徐徐下滑,又名"落腔",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正是出于全村人对落腔的追捧,从1947年落腔开始在三角屯村生根发芽,如今60多年过去了,尽管落腔依然在此久唱不衰,但半个多世纪的民间艺术传承中,曾经涌现出的"名角"在时间的冲刷下却日渐稀落。
        
    探访三角屯,结识苏万清
  

    6月19日,记者一行来到淇县三角屯村,走访了苏万清老人,听他讲述自己这60余年的落腔情结。
  
    一进村,正碰上和老伴买菜回家的苏大爷,从外表上看,苏大爷很高,约有一米八。虽已74岁高龄,身体却很硬朗,声音洪亮,眼睛炯炯有神。当苏大爷明白记者的来意后,他热情地把记者领进家门。
  
    苏大爷家是普通的农家小院,房子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被老两口收拾得整洁有序。苏大爷告诉记者,儿女们都搬到县城住了,周末经常带孩子回来看望他们,这样小院里也经常会传出儿孙们欢乐的笑声给小院增添了活力,对苏万清来说,天伦之乐无非如此。
  
    由于年龄原因,苏万清已经有好几年没登台献唱了,如今他在村剧团的主要职位类似于"导演",帮剧团排排戏,对年轻演员们的唱功、动作加以指导,有时也上台充当"鼓手"。
  
    由于村剧团主要是自娱自乐,基本上不盈利。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让村里很多年轻演员静不下心来学戏,用在落腔上的功夫也就越来越少,苏万清等几位老一辈艺人用心良苦的指点也收效甚微,苏万清很无奈地接受着"原生态"落腔传承越来越难的现实。
  
    虽然久未登台献唱,但他平日仍喜欢哼唱几句,"落腔已经在我的血液里流淌了60多年,死都放不下喽!"苏万清这么评价自己与落腔的关系。
        
    学出"板凳头"戏,聊以自娱自乐
  
    1947年的农村,生活清苦而单调,没有电影电视,特别是农闲时节,看戏、听戏成了全村人最好的娱乐项目。
  
    "那时看戏要跟着戏班跑,戏班走到哪儿,喜欢看戏的村民就跟到哪儿。"回忆起童年生活,苏万清一脸感慨。那个年代,在众多戏种中,盛行于安阳一带取材于农村生活的落腔备受村民们的喜爱。
  
    "落腔在俺们村扎根儿,还是1947年的事儿,那年冬天,村里几个富农和中农闲着没事干,凑在一起商量,请几个师父来村里教几出板凳头戏,一来可以满足戏瘾,二来可以打发日子。由于落腔大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小戏,文词通俗,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不像京剧、豫剧对功底要求很高,于是他们就决定请师父学落腔。我们第一批请来的三位师父都是汲县下马营村的,刚开始几天是我父亲那一辈几个人学。可能是岁数太大的缘故,效果并不理想。"苏万清陷入了回忆。
  
    自己学戏不理想,酷爱落腔的苏父并没有灰心,把正在读书的儿子苏万清拉到师父面前,请师父收儿子为徒,那年苏万清13岁。
  
    "我第一天去拜师时,老师让我清唱了两句,试我嗓音。周围不知谁插了句'老子不行,儿子也难学成',这句话让我很是伤心,暗暗告诉自己--一定学出个样来给他们看看。"
        
    登台演出,成为台柱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落腔对唱腔、唱功虽不如京剧、豫剧等要求的那么严格,但想登台演出也不是件易事。为了学戏,苏万清每天一放学,不是忙着做功课,而是扎到戏班子里学唱戏,直至深夜。"万清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唱腔和唱功,每一句戏词,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有板有眼,并不敷衍了事瞎糊弄。为了使眼睛看起来更有神,他对着筷子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练得眼睛发酸,满眼是泪才为止;一个甩马鞭的动作,要做到张弛有度,就得重复上百遍。
  
    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苏万清终于登台演出了。他自己没料到的是,这一唱就是几十年,欲罢不能。"刚开始我学的是小旦,但我个子越长越高,只能改唱红脸。"
  
    虽然后来苏万清进了工厂,当了工人,但唱戏仍是他的最爱,只要剧团一招呼,他就会穿上戏装,登上舞台。
  
    "这家伙唱起戏来不要命,有一次去刘拐庄唱戏,一天三场,连唱3天,他身子受不住折腾,发起了高烧,本来我们劝他别再登台了,可是他一听台下人高喊'我们要那个高个儿红脸唱',就坐不住了,又登台了。"老团长张本然回忆。
  
    讲到兴致头上,苏万清从里屋拿出二弦,坐在院里小凳上,自弹自唱了一段落腔小戏。
        
    希望落腔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娱乐项目越来越多,落腔的演出越来越少,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的几天里。唯一欣慰的是,落腔自1947在他们村生根以来,一代一代地被该村村民传承着,目前年轻人中也活跃着不少落腔演员。但对于落腔这一民间戏种能否在三角屯继续传承下去,苏万清心中没底。
  
    最让苏万清着急的就是落腔的曲谱问题。落腔在三角屯演出的60多年间,一直都没有曲谱,主要靠师父们的口传心授来学戏。但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相对用在学戏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多数情况下只能看着剧本自己摸索唱腔,造成落腔在他们村年轻演员口里越来越不纯正。
  
    另一个让苏万清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过去,他们演出不收钱,只要管顿饭就行,戏装也都是靠演员们凑钱买。到了最近这三四年,才开始收钱,但一场演出也就300元左右,分到每个演员身上的钱更是少得可怜。正因如此,年轻人越来越不把精力放在唱戏上。
  
    但自16日,省里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万清对落腔在他们村的传承充满了希望。"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落腔还是很有希望的!"临近采访结束,他声音铿锵有力的告诉记者。在他眼里,落腔在他们村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现在有了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植根于三角屯60多年的落腔艺术一定能顽强的生长下去,一百年,二百年……一代一代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丰富着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原标题:苏万清:61年不变的落腔情缘】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鹤壁日报 2008-7-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