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国际期刊《国际第四纪》近日发表《灵井许昌人遗址早期陶器与中国北方陶器起源》论文,首次披露了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早期陶片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这是该遗址系统发掘以来取得的又一重大学术研究成果,也是中国北方早期陶器起源研究的新突破。
论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扬研究员与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合作,对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的58件陶片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灵井陶片的烧成温度较低,陶土中掺杂物差异大,陶片较厚,底部多为平底。大部分陶片表面没有纹饰,少量陶片为波状绳纹。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机构对其中7件陶片上附着的碳残留物进行碳14年代测定,得出的结论是距今10870-9305年。因此,“许昌人”遗址是目前中国中原地区发现早期陶片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遗址。
李占扬介绍说,考古学界将距今9000年以上的陶器,称之为早期陶器,对于研究陶器起源、农业起源和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早期陶器非常稀少,仅在河北、北京等地发现5处含有早期陶片的遗址,陶片总数183件,因而每一片早期陶片的发现,考古学家都视其为重大发现。
2007年12月,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第11层发现第一颗距今1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随后,考古人员在第5层堆积中意外发现早期陶片。截至目前,已陆续出土早期陶片91片。
据李占扬介绍,“许昌人”遗址的早期陶器与中国北方已出土早期陶器较为相似,且与细石器、石质研磨器共存。这说明,陶器应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之末,而不是过去一直认为的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之初。在食物资源的利用方面,淀粉粒分析显示,当时利用的食物主要有粟、小麦族、薏苡等。
对于中国北方陶器产生的原因,研究者认为与全新世之初(12000年前)气候变化有关。全新世开始阶段是一个气候由冷转暖的时期,森林植被逐渐恢复并取代了冷期阶段的草原植被,植物资源的数量也因此显著增加,为古人类获取食物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古人类食谱的多样性,也促使陶器在该地区的产生和使用。
李占扬认为,“许昌人”遗址早期陶片的发现,证明中原地区曾是发明和使用陶器的重要区域之一,这对于探讨中国陶器的起源与传播、农业文明的起源等学术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许昌人”遗址是中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出土的距今10万年前古人类头骨化石及相关资料,对于研究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