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许昌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许昌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筹音乐(许昌)

2011/5/5 9:06:28 点击数: 【字体: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筹音乐(许昌)筹被称为民间艺术活化石。筹形似竹笛和箫,却为斜吹,音质介于笛与箫之间,兼有笛音的清脆、明亮与箫声的柔和、优美。《道德经》中的天地之间,其犹橐(du)乎便是指筹。筹所吹奏出的声音,别有风情韵味。有箫之哀婉,笛之悠扬。听其演奏,遐思悠悠,有腾云驾雾、飘然仙境之快感。被誉为世界之绝响,佛家之仙乐。

    筹音乐的历史筹是一种罕见的乐器,筹音乐是中原地带道教音乐中的一个乐种。

    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北魏(386-534)时期就已经进入上层的宫庭乐队之中(河南巩义石窟中浮雕《帝后礼佛图》有证)。北宋(960—1279)时期都城开封铁塔的琉璃砖上出现了吹筹人的形象,此时筹音乐已流于民间。清道光年以来的近200年中,由于天灾人祸,时局动荡,筹音乐也经历了兴衰曲折的发展历程。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斜吹之,发音嘹亮,七音齐备,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以上。专家考证,提出了筹之祖乃是古龠(yue)的观点,认为筹乃是古南龠在民间的一种变体孑遗,属中国吹管的祖型乐器,质朴的斜吹之法,至少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可考,蕴涵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筹的历史随着河南贾湖新石器遗址的骨笛出土而日益彰显。许昌的筹音乐从道光年间(1821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记载。在《乐器法手册》、《音乐辞典》等音乐工具书籍中,查找不到对筹和筹音乐的说明与解释。它历经几千年仍存活于民间的顽强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独特和影响深远的文化价值。筹的曲目丰富,吹奏方法独特,其音域、音色、音质等都能与同类单管吹奏乐器相媲美。筹既具有竹笛清脆、明亮的特色,又具备箫的柔美、委婉特质。拯救、保护筹音乐,不仅能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填补中国民族乐器的空白,而且对研究新时期寺庙音乐如何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筹音乐的艺术特色筹形似竹笛,长约46厘米,直径约3厘米,筹身共有9孔,下端的2个是调音孔,吹奏时竖持,将上端置于口,右斜约45度角,故民间俗称为斜吹。
        
    筹的音色,介于笛箫之间,兼有笛的清脆明亮与箫的悠扬婉转,还可通过吹口角度的变化,调节音调。筹与高亢、明亮的管搭配在一起,音色调和优美。许昌群艺馆整理出来的了30多个道教曲牌,不管是欢快、活泼的《小开门》、《隔巴草》,还是悠长、恬静的《伴妆台》、《三宝赞》,鲜有宗教音乐的幽深、神秘,而是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近似地方戏曲曲牌与民间小调。国内仅有的两名会吹筹者当中,一个是鄢陵县广福寺88岁高龄的张福生,另一个则是民权县白云寺81岁高龄的隆江师傅。民权县白云寺的吹筹大师在民权县境内的龙山晚期文化遗址上,有一座神秘的千年古刹,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千古文哲庄周、妙笔生花的奇才江淹、声誉古今的宋朝双状元毗邻,沉淀着丰厚的中原古文化。
      
    她就是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的白云禅寺。1926年7月12日,一位吹筹奇人孙洪德就诞生在这座千年古刹附近的白云村里。孙洪德6岁那年就到白云禅寺出家,剃度后赐法号为隆江。一次,他随师傅月波和尚到开封相国寺观看佛乐演出,生平第一次看到筹。那奇怪的形状,仙奇的音律,使他好奇,令他感叹不已。尽管相国寺70多岁的吹筹僧人因底气不足,音量达不到,但隆江还是听得入了神。他央求了老僧人半天,才被允许吹了一下。隆江看到这奇怪的乐器两边孔一样大,不知何处下嘴,惹得周围僧人长笑不已。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嘴对着一端鼓足力气,自吹了一阵。因为底气不足,发出来的气难以聚合到孔部,虽然累得头晕眼花,却因五音不全而惹来一阵阵嘲笑之声。
       
    隆江被弄得脸红脖子粗,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当场发誓,再不学吹这个奇形怪状的乐器了。但临走时,他还是忍不住好话说了一箩筐,虔诚地拜僧人为师,和他讨教吹筹的方法。看到隆江真诚的面孔,老僧人破例收他为徒。临行前,老僧人对隆江说:你是我最后一个关门弟子,我把运气法、练习步骤全部传给你。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回去后自己揣摩着练习吧,请以后好自为之。回去后,隆江兴致勃勃地带着从开封买来的筹,找来一盏柴油灯,点燃后放在隔壁。感觉着吹筹发出的气流与隔墙油灯基本上能成一条直线时,才按着老僧教给的运气法开始苦练起来。初练时,掌握不好要领,弄得头晕脑涨,腹部翻江倒海,恶心欲吐,口舌磨出了鲜血,嘴一挨到筹就火烧火燎般疼痛。
       
    直把隆江折磨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但他是个倔脾气,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暗自发誓,练不好筹死不休。炎炎酷暑时,蚊虫叮咬得他浑身起了一片片红疹,汗水湿透了全身,他忍受着千奇百怪的痒疼和口疮带来的痛苦,聚精会神地演练;天寒地冻时,他身披棉被,用口气呵暖着冻得渗血的手,浑身颤抖着,筛糠似的。直练得他两眼昏花,头晕脑涨,两腮肿痛,嘴角流血,但他仍坚持不辍。工夫不负有心人,沥沥心血结奇花。他终于练到了真功夫。一个月朗星稀之夜,隆江师傅突然感到下腹部的丹田之气直往胸部,气直达口腔后又至筹,在筹壁管顶端孔处,贴着孔壁形成一股强烈的气流。一阵阵筹乐仙曲从筹管流出,如山溪般奔腾出来,那韵律惊醒了星星,他们眨着眼睛;引来了月亮,明媚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里。
        
    满寺僧人也从床上起来为他喝彩,月波师傅高兴得把嘴巴都咧到耳朵上了。当隆江当着众僧将隔壁上的油灯吹熄时,一阵阵惊叹之声又一次打破了小村的寂静之夜。后来,隆江运气的功力能隔10米远让嘴唇吹灭燃烧的蜡烛,甚至让嘴唇远离筹的吹孔几厘米,仍能照常演奏,令人惊目咋舌。1943年6月的一天,当时驻扎在睢县县城里的日军,听到中华佛教乐器筹的神技,多次派日本佛教协会的人去请隆江,均遭到婉言谢绝。当时群众对隆江师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连连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1957年2月,隆江师傅率领白云禅寺佛乐队,在民权县首次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一鸣惊人。接着,受商丘电视台邀请,在商丘市电厂演奏并获得金奖。不久,又参加河南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一等奖。
       
    同年3月,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筹笙合奏《抱妆台》获会演二等奖。并在天桥剧场等首都大剧院巡回演出10余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他们精彩的演出曲目。3月27日,隆江师傅和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演员们一起,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薄一波、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2001年庆祝建党50周年文艺汇演在民权县师范学校大礼堂进行,隆江师傅筹乐独奏将会演气氛推向高潮。2002年,开封相国寺佛乐班成立,设专职乐僧18名,又对外招收了佛乐班子弟,这些子弟以俗家弟子身份入班学习、排练,在免费吃住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发放   200~300元补助,目的就是为了传承道教音乐。
      
    隆江师傅就到了相国寺佛乐班教授吹筹。2004年12月5日,在庆祝澳门特区成立五周年演艺会上,大相国寺佛乐团为1000多名澳门观众献上一台精彩的佛乐、武术表演,再现了难度较高的筹、锡管等道教艺术的风采,令澳门观众大开眼界,为之倾倒。2005年11月7日,大相国寺建寺1450周年庆典晚会的帷幕徐徐拉开,用筹演奏的《相国霜钟》让观众领略了千年名刹大相国寺独有的魅力。年近80高龄的隆江师傅独奏的《祈祷》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后来,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潘国强主任千方百计地与隆江师傅取得了联系,力求使中华绝技——筹进一步发扬光大,登上大雅之堂,并推向全世界。国际影视制作中心总裁、德国著名影视制作家戴勒先生通过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引荐,将隆江师傅吹的筹曲制成光碟,通过国际影视制作中心向全世界播放。
      
    鄢陵县广福寺的筹传承人张福生于1919年生于尉氏县,自幼入道教,熟读四书五经,文武兼备,融儒、道、佛三教合一,并随父亲学会了筹的演奏技巧。  1939年,黄河水决堤,他便随父亲流落到鄢陵县境内,后在马坊乡的广福寺居住。从此,他在广福寺安顿下来,娶庞姓女子为妻,生儿育女。解放后,他当过民办教师和村里的会计,一直主持着广福寺的佛事,也一直恪守着道士的身份。在此期间,他经常受邀携弟子出门做道场,以热烈奔放的小铙舞和悠扬婉转的音乐,给乡亲们带来美的享受。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管筹合奏中的乐器筹。据张福生介绍,筹是寺庙音乐中的主要乐器,起源于开封大相国寺,至今极为罕见。据了解,张福生年轻时在当地名气很大,他常带领弟子组成乐队,在方圆十里八乡演出,非常受欢迎。
     
    1957年,张福生与弟子的管筹合奏荣获河南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二等奖;1984年又获得了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收集整理奖及演出一等奖。从 1987年开始跟着张福生整理、记录曲谱至今,许昌市群艺馆的工作人员记下了20多个道教曲牌,不管是欢快、活泼的《小开门》《隔巴草》,还是悠长、恬静的《伴妆台》《三宝赞》,既有宗教音乐的幽深、神秘,又有浓浓的乡土气息。2003年来,文化部门对张福生进行了多次专访,制作出了专题片《筹,失落在民间的音乐化石》,内容包括管筹演奏、音乐舞蹈、佛教道场等。制作筹演奏录音、录相带、DV光碟,将筹演奏的声音及形象全程录制。根据古曲新编的《古刹春阳》,在河南省第九届民间舞蹈大赛上获得金奖;首个河南遗产日期间,张福生的徒弟薛永光在河南省博物院进行演出,每天五场,受到观众极大的欢迎。
      
    如今,张福生老人患脑血管病,偏瘫在床。他遗憾地说,也教过几个徒弟,只是会吹而已,他们都不愿下苦功钻研。他的四个儿子中有三人外出工作,家中一子,当然不会再去当道士。然而,筹这种乐器,是在道士世家世代传承的。它作为道乐演奏时的一种配器,没有独奏曲目,不为一般人知晓,不可能脱离特有的宗教、民俗音乐活动生存下去。筹,这一古老的音乐化石,眼看就要在他这一代曲终人散,成为绝响。筹,这一不起眼的乐器的灭绝,也会像最微小的生物物种的灭绝一样,由于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影响整个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它作为中原道教音乐的独有乐器,既有佛家的艺术渊源,又吸纳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对之进行挖掘整理,对丰富我国音乐艺术宝库具有重大意义。
       
    筹罕见的斜吹法,是中国斜吹管乐的发展脉络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乐器本身来说,筹兼有笛箫之美的音色,是一种可以填补当代民族管弦乐队中声部的理想的新声源。筹,这一经历8000多年风雨的乐器,如果在我们这一代灭绝,你能接受吗?【原标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筹音乐(许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互联网
0
下一条:王基笑在豫剧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